主页

[转]圆满人生:五个方面,检视你的生活(三)

11年前 [04-19 15:03 周五]
你的身体状况

  我们最常忽略的不就是它吗?该倾听它发出的声音了。通过身体,我们得到平衡、能量,实现欲望,产生诱惑力。它是精神和体力的结合点。我们的良好感觉、生活的快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可能你是20岁,身体正在塑造成形 ;40岁,身体正在巅峰;60岁,它还在全速运转,只要稍加注意......你自己的身体处在哪个阶段?

  你喜欢自己的身体吗?你同它相处得和谐吗?你对身体很满意,还是不太满意?如果你对自己的身体有意见,你是否知道你的意见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一些可以泰然处之的问题:比如腿有点短,身材有点胖,还是需要特别治疗才能改变的问题?

  再看看身体和健康的关系。如果脸色灰暗,双眼无神,这可能表明你的某些做法不理智:睡眠不足,吃得太好,或喝酒抽烟,等等。还有偏头痛、背痛、身体僵硬,我们大多忍着,其实简单的治疗可能就有很好的效果。

  量量体重和腰围,有点胖,肚子大了,泳衣装不下了,看起来像是体重增加了,实际上只是肌肉松懈了。关节是不是也不灵活了?该进行体育锻炼了。不要总是想着要锻炼,而要付诸行动。不要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没有钱。有没有一项你愿意从事的体育活动?打网球、打高尔夫球、跑步、跳舞?一旦身体感觉好了,就会幻想进行超越自己极限的运动:滑翔伞、漂流、蹦极,或者沙漠探险。

  身体里还会有一个低低的声音,要求你睡个懒觉,泡个温泉,做个按摩抻开所有的筋,或者去趟美容院......你听到这些声音了吗?这样做不是对自己的放任,因为身体有它自己的理由,理智不应该忽视这些理由。

  需要思考的五个关键词 • 紧张 一个人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就会紧张,这是一种努力,是智力的、身体的、人际关系的、情绪的努力。紧张本身并不是坏事,它起到兴奋剂的作用,推动一个人超越自己。问题是,如果紧张过度,人就会变得僵硬。

  • 恢复 我们的身体有一些基本的需要:睡眠、平衡的饮食、体育锻炼......如果其中的一个需求没有满足,我们的机体就会感到疲劳。睡个懒觉、做做按摩或放松,不要以为这些做法太奢侈,我们的身体需要休息。

  • 疼痛 它的生理功能极其重要。它告诉人身体的伤口越来越严重,并启动人体退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从而保障人的生存。

  • 皮肤 是人体内和外的边界。它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烫的,有刺的,柔和的,舒服的;它保护我们不受周围世界的侵害;它反映我们的情绪(皮肤变红,变白,出汗等等),也反映我们的不舒服(如皮肤疾病)。

  • 身心疾病 指身体的病痛,但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溃疡、偏头痛、哮喘病等都被看作身心疾病。身心疾病研究涉及非常广的领域,探索躯体和精神的关系。

  专家意见:当心标准 我们的身体总能揭示我们的某些个性:消瘦的体形表明主人对自己有控制力;一个体态丰满的女性让人想到生育和母性;一个强壮的男人说明他有力量;胖子看起来是软弱和缓慢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推崇瘦体形。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畸形,并且想改变外观,我们能理解。因为当我们的身体同社会的标准差距太大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平静地生活。可是,问题出在那些体形看起来“正常”的人身上。他们人数众多,希望达到当下美丽的标准。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置于持续的、有害的努力之下:过度的锻炼,不断地节食,做美容手术。不惜一切代价符合标准,这个问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我们把精力放在外表上面。但这只是假象,因为我们把内心缺少的转移到外表上。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找到自信。健康也是如此。社会的标准是“盈利”,我们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身体:整天在办公室里,坐在不舒服的椅子上,承受着压力,出门开汽车,缺少运动......你是不是很疲劳?那就不要强忍着。身体也需要“修复”:睡个懒觉、休息、按摩,如果不注意,一场疾病或一次体力衰竭就会让你进行更大的“修复”。

  实践:从现在开始做

  • 极限运动 飞滑翔伞、蹦极、峡谷漂流、滑木筏......你可以体验失控的感觉,让自然的力量带动你前进。你会战胜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增强对不可预见的情的适应能力,并且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感觉。

  • 赤脚走路 光着脚走路,迈出缓慢的、有规律的步伐。闭上眼睛,注意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你能够意识到身体的运动,感觉到脚与地面的接触。这个练习也是冥想的一种形式,它能够清空你头脑中满当当的想法,让你的身体挺拔。

  • 在家跳舞 独自在家,放上一段简单有节奏的音乐,随心所欲地扭动、踢腿、弯腰......有意识地让身体的不同部位舞起来:肚子、膝盖、臀部、手腕......这样,你的身体就会变得协调。• 不要吃得太多 吃饭前先放松自己,这样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饭的味道上。非常慢地吃;每吃三口就放下筷子,问自己:还饿吗?有喜欢吃的东西吗?吃够了吗?这样做的目的:品尝饭菜味道的乐趣消失以后,就不应该再吃了,不要等到胃都填满了。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