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源于童年——请珍惜孩子的童年
17岁名校生摆脱学习压力弑母 事后称“不后悔” 1995年1月16日,成才出生在郑州市一个工人家庭。在父母眼里,他非常优秀,学习成绩好;亲戚、邻居一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小学毕业后,成才在当地一所初中名校就读。2010年,他又考入高中名校。
成才一上高中,妈妈郭某就在学校附近租房,把家搬了过来。目的就是离学校近些,方便他上学。
郭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儿子身上早上吃完饭,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学;中午放学再接儿子回来,吃完中午饭再送走;晚上10点下晚自习后再接回来。
成才一家人的花销全靠当工人的父亲。为保证儿子的学习,郭某省吃俭用,在儿子日常学习的空隙,还给他报了补习班。
“妈妈给我报了4个补习班,一个语文班、一个数学班、一个英语班、一个物理班。到了今年寒假时,改成了两个化学班、一个语文班、一个数学班、一个英语班。整个寒假都在补习,过年前补习到腊月廿八,年后初五就开始上补习班了,中间休息的几天都是在家写作业。”案发后,成才说。
成才在学校表现良好,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他所在的班是物理竞赛班,学生成绩都很优秀。成才考得最好的一次是在班里排第21名,在全校排第91名,考得不好时也能排在全校300名内。按照学校老师的说法:“在我们学校排名前600名之内的学生,都属于成绩比较好的,能上重点大学。”
两次萌生杀母念头
2月11日中午,成才的父亲上了4天班后回到家,看到桌上已经做好的午饭,但是没有看见母子俩。成才的父亲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妻子在床上斜躺着,身上盖着被子露个头。他把被子掀开,只见枕头上和枕头旁都有血,于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报警。
此时的郭某,已死亡4天。
法医鉴定认为,郭某系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鞋带勒颈致颅脑损伤合并机械性窒息死亡。
公安机关经侦查,很快确定成才有重大作案嫌疑。当天,成才被抓获归案。
成才在供述中说,他用哑铃朝妈妈的头部砸了两下,然后用一把裁纸刀在妈妈的喉咙割了两下,又用鞋带在妈妈的脖子上缠了两圈并且打了个结。确定妈妈死亡后,他用被子把妈妈的尸体盖住,然后就拿上东西去学校了。
“我上初二时,因为学习成绩下滑,就有过杀死她的念头。她管我的学习比较多,在学习上和她吵过很多次。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中考结束后,也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成才归案后说。
“整个寒假都是在补习。过年后,我就又有了杀死她的念头。”成才说,正月十二前后的一天,他将哑铃拿出来,准备用哑铃将其母砸倒。此时,他听说父亲在正月十五去上班,要三四天才回家。他准备在正月十六那天杀死妈妈,这样就不会很快被父亲发现。
正月十六,也就是2月7日,成才所在的学校正式开学。这天上午,写完作业的成才准备休息,妈妈说他的学习状态不太好,问他今后的学习计划是什么、准备考什么大学。成才没有理会妈妈,妈妈就开始吵他。
“妈,我给你准备了一样东西,你把头低下,把眼睛闭上不准看。”成才突然说,妈妈就闭上眼睛并且把头低下了。成才趁机举起准备好的哑铃砸向妈妈。
归案后,成才说:“她问我今后的学习计划是什么?我当时没有回答她,因为我说不出来,我根本不想学习,所以没有什么学习计划。过了一会儿,她就开始吵我,我就准备杀死她。”
当办案人员问其将妈妈砸晕后,为何还要用裁纸刀割她的脖子?用鞋带缠住她的脖子?成才说:“我是为了确保她能死。”
办案人员最后痛心地问其是否后悔杀死妈妈时,他随口答道:“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
成才的父亲说,妻子性格外向,对儿子责任感强,一直在家带儿子,没有上过班。家里的开支全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可以说,妻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抓得很紧,因为学习的事,他们娘俩经常吵架。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它自动会指引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在6岁前的自发行为都没有被压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心智模式非常健全的、极富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而一个老被父母或老师“塑造”的孩子,他的精神胚胎的需要会被严重压制,结果,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多动症和神游症。不仅如此,当父母无视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这其实是在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孩子因而会变得精神上非常虚弱,许多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自杀或者成为杀死父母的豺狼。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1岁前的婴儿得不到好的照料的话,容易成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譬如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3岁前的幼儿得到虐待的话,容易成为人格障碍;4-6岁的儿童如果发展不好,则容易成为神经症患者。即是说,受到的伤害越早,一个人产生的心理问题就可能越重。社会的问题归根于人,人的问题归根于早年。并且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当中能不能爱自己,会不会爱他人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我们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获取爱的源泉。爱是童年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一个人的童年以及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会构成他的童年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一旦逐步形成、固定下来,将会对他的性格、人际关系乃至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形成深远的影响。
一、童年是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的重要时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对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将他人视为基本上是坏的、恶的、自私的、或危险的;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紧张的感觉以及由紧张引起的疲劳、神经质、恶梦等;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仁慈,普天之下皆兄弟;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 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真正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信心十足的探索世界和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因为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安全感会逐渐沉淀为一种潜意识。有了这种潜意识的成人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他们很少猜疑别人的心思,但如果有明确的理由告诉他,一个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爱,他们会坚决的离开这个人,而少做蠢事。他们也会受伤,但他们的伤口总是会比较快的痊愈。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真正的爱就是陪伴、了解、接纳,给孩子自由。接纳孩子不但要接纳孩子的优点、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体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真正的爱是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尊重孩子自主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1、真正的爱是陪伴。特别是0-3岁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案例:杨杨的故事
在孩子1-4岁期间是不能离开父母的,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突然离开父母,孩子心理会失去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2、真正的爱是理解和接纳。案例:《只有你能欣赏我》
二、童年是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儿童接受外部世界,吸纳外部信息,适应环境的根本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以快捷、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并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自身经验的能力。其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性。三是知识内化速度。
学习能力组成要素:
智力因素
1、注意力
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力,我们认为注意力应该是归为智力因素,因为它是各种智能活动的基础,虽然人的大脑中没有独立的注意力区域,而且单独的注意力是不存在的,思维、记忆、运动等,都是以注意力为前提进行工作的。因此我们把注意力当成学习能力的首要因素。注意力的培养4岁之前是最佳时期。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但需要我们的爱和极大的耐心!儿童好动是长久造成的。要治愈它,也必须通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倾听自己的心声,使他不断地活动。
2、编码能力
3、感知及运动能力
4、记忆能力
5、思维能力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和学习策略(如:学习习惯、方法)称为儿童的学习能力。
在我国,很多老师、家长对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现象一无所知,而习惯于把这部分学生看作是不争气、不上进、成心捣蛋。她举例说,很多家长抱怨说“这孩子很聪明,就是学习不上心”、“这孩子太粗心,作业不是这儿多一笔,就是那儿多一笔”。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往往被当作“问题孩子”,有的更被塞到教室的角落里。她说,其实,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也不代表态度或品质上有问题。他们往往很聪明,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只是在获得或动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未能达到适当水平,从而导致能力发展不均衡。对于学龄儿童来讲,这种发展不均衡如果过于明显,势必会影响学习表现。而研究发现:早期家庭教育的失误常常加剧孩子能力不均衡发展程度,并使孩子丧失学习积极性,变“爱学”为“厌学”。
案例:谁“偷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反思:孩子的成长其实质就是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如果我们家长过多的包办、限制、禁锢,那么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体验,进而损坏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孩子不能够完整地成长。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身体的自由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禁锢孩子的身体等于禁锢了孩子的生命,而生命是不可以被禁锢的。
二)、学习能力与童年时期的关系
大脑是婴儿最先发展的器官,大多数人差不多有1000亿个神经元,相差很少。但一个人聪明与否并不是取决于他的神经元个数,而是取决于神经元所建立起来的连接网络的密度和大小。神经元的连接点越多,网络越密集,这个人就越聪明。连接网络能力最强的时候是3岁左右,在达到最高点后,连接的不好的,很少用的网络就会消失,这一过程会在孩子12岁左右完成,此后人一生的神经元连接网络的数量基本就稳定了,除非接受一些特别的脑力训练。
从出生到12岁这个阶段,有神经元组成的链接网络会不断的发展出一些特别的组合,去配合某些学习或成长所需要的条件,例如思考、说话、观察、态度、行为倾向等等。这些特别的组合,便是儿童天分的显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学习窗子”出现,特别适合某些活动,例如弹钢琴、绘画、运动,甚至学术上特别的领悟力。如果我们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孩子充分的机会(自由)去不断尝试新事物,也许正巧能碰上合适的“学习窗子”,孩子会有异常的表现,这往往被认为有天赋。如果孩子对此有兴趣继续学习,再加上家长的一点继续鼓励,孩子便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方向的孩子绝不会去自杀)。一般来说,12岁以前所有这些学习窗子都出现过了,孩子必须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并且不断地运用他的感官和身体做出配合,否则会失去或减弱他成长期学习的能力。我们通常见到很多小孩子非常顽皮,这里看看,那里摸摸,这里碰碰,那里动动,甚至拆开。打破,其实那往往是孩子接触到新事物,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身体去做出认知的过程,所以让孩子多尝试,多接触事物是十分重要的。摔杯子的例子
三)、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定义:
a、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却能容易地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案例: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b、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案例:杨杨扔垃圾;好好让爸爸妈妈按秩序进家。
c、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我们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d、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e、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f、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h、阅读敏感期(4.5-5.5岁)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i、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这些敏感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学习窗子”,要想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我们就得在孩子的童年时期陪伴孩子用心地了解孩子,给孩子创造充分的机会,使孩子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三、童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呢?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二、怎样科学的引导孩子习惯的养成呢?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一般学习行为习惯的内容及培养要求
年段 习 惯 内 容 培 养 要 求
幼儿阶段
1.听故事 聚精会神,每天定时。
2.用笔画画 每天画一页画。
3.观察说话 每天观察一两件东西或一两个事情,能简要说出。
4.正确握笔 训练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中大班)
5.喜爱图书 不撕毁,不折叠,不乱扔,很珍惜。
6.整理学习用品 摆放整齐,有序,会分类。
小学阶段
1.爱书 学会包书皮,在合适地方写名字,不磨损、折皱书角,不在书皮、书中乱涂乱画,常到书店购买新书。
2.写字 握笔姿势正确,坐的姿势正确,不折皱本角,书写整齐,力求美观。
3.听课 集中精力,坐端正,不做与听讲无关的事,积极回答问题,有问题向老师请教。
4.作业 独立思考,书写整齐、规范,按时完成。
5.思考 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力求知道原因。
6.用工具书 会用老师推荐的工具书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7.记笔记 凡读书读报、听课、听讲话,都动笔记录,能抓要点,力求记原话。
8.写日记 坚持天天做,学会拣重要的记,力求有新意。
9.提问 每天向老师或同学提一个问题。
10.争论(讨论) 和同学争论问题,既能正确理解对方观点,又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11.读报刊 每天读,成为必做的事。
12.积累 摘录、剪集好句子、好语段、好文章、好例题、装钉自己的报刊。
13.建立作业规范 各科作业的书写格式规范
14.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文体活动、听报告、看演出、看比赛、投稿、参加竞赛等。
15.预习 建立预习常规,根据各科特点决定。
16.复习 遵循记忆规律,掌握各科复习方法。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个产品的生产,最初起模的阶段是最重要的,如果模子没有做好,到后面进行加工时想将产品做合格是非常困难的。儿童时期是品质养成、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说这个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
有的父母埋怨学校老师不好,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实仔细想一下,你交给学校的孩子是不是合格的呢?一个合格的孩子,老师只需要顺势引导,孩子各方面就能表现优异。而一个不合格的孩子,教育起来就会非常困难,结果是老师头痛,家长不满意,这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做为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的人,要想让孩子一生幸福,我们就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