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的优秀来源与家庭教育

11年前 [04-23 15:31 周二]

   个案:

  一个16岁的女孩,名字叫玛丽,她读的是女校,她成绩优秀,能力强,口才好,而且很漂亮,巴松管吹得也很不错,她吹得好并不是因为喜欢它的音色,而是因为她觉得能够驾驭这种极难学会的双簧片的乐器很了不起,并且这种乐器能给她带来进入常春藤名校的优势。玛丽很少去参加生日派对,因为很多时候,她都在忙所谓的正事。玛丽经常早起或者熬夜来写英语作文,甚至有时候她打出的页数,远远超出了老师的要求。去年,她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是,现在她总是觉得胃部隐隐作痛,并且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上课的时候,总是会用手指卷头发,并将衣服也戳出了几个小洞。

  父母的“期望”
  然而,玛丽的父母还对玛丽有着过高的期望,使玛丽感到压力很大,玛丽要实现青春期的女生梦想,如:身材最好如模特一般瘦削,要擅长艺术和英语,同时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子。
  为了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大展现,她还必须在男孩子擅长的领域里表现得很出色,例如:组成篮球校队、获得科学类的奖项,甚至做学生会的干部。

  孩子内心的真实:
  玛丽很期望自己的未来:“我知道,我过高地期望了自己,甚至有时我会觉得,若是我这一生没有去参加一次高端会议,没有将目前出现的饥荒问题解决,我这一生就很失败。”

  分析:
  故事中我们看到,有的父母常常会告诉孩子,若想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自己首先就必须表现得很完美,这样做,孩子往往就会产生一种被强迫的感觉,孩子出于保护自己,就会去参加父母特意给他们安排的种种活动,其实孩子的真实意愿并不是如此。父母如果给孩子的压力过多,不但对孩子的心理上会造成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没有好处,会给孩子的发育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建议:
  一个孩子若是拥有充足的自主权,那么他就可以更容易、更积极地主动去参加各项他所喜欢的活动,这样产生的热情往往比较“和谐”。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家长可以随意放任自己的孩子,只是说,当孩子喜欢上一件很有趣、且健康的事情时,家长不能强行将其拉开,然后命令他去做父母所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孩子也就被束缚了,孩子是需要自由的。
 容许孩子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于不同的孩子,根据其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说教方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否则孩子们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因此,要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在玩耍中,孩子们可以学会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家长应在孩子的玩耍和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其学习兴趣,而不是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训斥,这样得到的结果只能与家长的主观愿望相反。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在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后引导孩子。而现在有些父母总是把子女的行为解释成叛逆,其实那不过是忠于自己的天性而已。换言之,就是父母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父母期望孩子能像父母想象那样的,甚至比父母想象的更优秀、更聪明、更有志向。而要是孩子们朝不同的方向走得太远,父母便认定,孩子是想吸引别人注意或是反叛。

  父母要承认,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差异,而父母有时不太容易理解这一点。所以,父母能给孩子最慷慨的礼物就是研究孩子的气质,等到你有所了解时,想办法接纳孩子的气质。

  每当开家长会,老师就描述起年复一年重现的家长会情形,一位中学校长告诉一位母亲:很多孩子的家长很神经质。如果孩子的成绩表现优异,家长会就会觉得很有面子,但如果孩子表现不出色,那么家长们就不由自主地慌张起来。老师们担心,如果不给标上“优秀”的成绩,家长们不会怪孩子,他们认为不是孩子的问题,反而会怪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没有影响好孩子,也会怪罪老师说老师缺乏能力。
  这种现象一直到孩子上四年级,也一直没被家长重视过。因为有些父母对孩子特殊的迷恋,持续到小学四年级或者甚至更久。直到问题暴露,无法再隐藏时。那时,儿童出现了问题。

  个案:
  莎贝明年要上高二了,她说:“我的社交生活很糟糕,之前交过两个朋友,都是男孩,但男孩对我一直都没有兴趣,并且我的老师似乎也都偏袒其他的同学,为此,我感到很困惑,也感到很受伤。我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痛苦和这么难受。因为我的父母从来给我的暗示是,我是优秀的:最有魅力,最漂亮,最聪明的。而且,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不过,我现在发现我很一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在别人眼里还算不错。”
  莎贝父母认为孩子是优秀的,害怕孩子认为自己太普通了,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觉得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莎贝一开始把她摆到看似很高的位置上,而现在她却卡在那儿了。莎贝她自己都没法确定,自己要是有机会和别人去展开真正的竞争,自己会登上哪一层平台,会站在哪儿。

  分析:

  事实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父母心理的“优异观”思想的产生,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因此,要克服这种“优异观”的思想,在犹太人那里可以找到克服的方法。

  养育孩子,并不期望孩子能成为救世主,而是希望他们能活出自我。其实,孩子有太多的想法,不是叛逆,不是不懂事不听话,是孩子的天性而已,或者说忠于自己的天性。

  建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只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孩子的生活中,还应该有放松玩耍等其它内容。那种过于单调和乏味的生活,只能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比如易怒、厌学、感情脆弱、多攻击性等。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对身边的人和事情,表现出冷漠,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认知能力。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对身边事物的热爱,正是对生活热爱的表现,也是他们建立良好性格、心理的开端。
  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总想把孩子捏成一件自己期望的艺术品,总希望孩子很完美。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