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永远代替不了朋友
文 / 了然无痕
独生子女承载了家长太多太多的希望和梦想,总认为孩子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温馨和幸福啊。那么孩子就没必要和别人交朋友,因为和别的孩子交往,特别是和那些成绩不好,甚至言谈举止有些不合规矩的孩子交往,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前途。于是除了孩子上学以外,对孩子交往的朋友挑三拣四,甚至不许孩子外出交友。整天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虽然有些孩子在小学初中都是乖宝宝,但他们的内心是压抑的。这也是有些孩子在高中叛逆性强,到大学或走向社会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根本原因。
群居是人类的天性,人总是要融入社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让孩子从小融入社会交往的圈子。由小到大,这样能很自然的让孩子顺利成长。这个最小的圈子里就应该有孩子的玩伴或叫朋友。家长应明确,一个人从小大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地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很多家长认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由父母作为孩子的玩伴,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可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至于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是根本不能实现的理想。换句话说,父母永远不可能成为孩子无话不说的朋友。或者说,对于孩子父母永远不能代替朋友。
父母对孩子付出的是无私的关爱,对孩子更多的是期望和要求。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是值得尊敬和赞美的。父母在付出关爱的同时,对孩子总是无尽的期望和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传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有了这样的希望,就会要求教育孩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去刻苦努力、去拼搏进取。这时孩子得到的是压力。而朋友更多是志趣相投、倾诉宣泄。朋友具有彼此独立性。他们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双方都有人格的独立性。当志趣相投、感情共鸣时,彼此是倾诉的对象。这种倾诉由于双方人格独立,彼此相投、无所顾忌。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甚至是彼此藏在内心的秘密。这时孩子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从这个有意上讲由于代沟的存在,尊敬等的原因,孩子是不愿向家长倾诉的。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具有专一性。不管孩子怎样还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不会改变。这种专一性无形中使孩子有所顾忌而不会把心中的秘密完全向家长倾诉。而朋友则不然,朋友彼此都具有选择性。彼此尊重、志趣相投,就可以成为要好的朋友。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也可以变成普通的朋友。只要彼此没受到伤害,那些倾诉将变成美好的回忆。好则合,不好则分,没有亲情的束缚。
我们与女儿关系很好。但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总感觉女儿对我们存有很多的秘密。她不说,家长不好深问。直到前几天,女儿上大学的几个同学,当然也是要好的朋友回来,约她和初中的班主任聚会。回家后女儿很感慨的对我们说,她有个同学明年将到英国读书,现在正在雅思培训。还有小学的校友在上海交大上研究生等等,并表示自己要奋起直追,力求达到自己的理想。女儿的表现给我一些启示:我们现在天天在一起,但我们的鼓励似乎已经达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而和朋友的一次聚会竟然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看来朋友是父母无法替代的。
其实,女儿从小,我们就不阻止她交朋友。小学、初中和高中,无论在哪,女儿总会有几个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也曾担心孩子交友会不会产生副作用,一度的告诫她交友要慎重。逐渐的我们感觉女儿心地善良、待人和睦,人缘很好。和她相处的孩子都不错。除了学习上受些影响外,女儿一直很阳光,并没有独生子女的那种孤独。这可能是与朋友相知相诉的结果。“朋友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虽然是独生女,女儿独而不孤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家长应放开手脚,让孩子逐步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学会交友,学会与人相处,因为这是父母无法替代和包办的。愿孩子们都能找到以诚相待的朋友,倾诉幽怨,发泄不满,分享快乐,平衡情绪,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