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刚进门,就听到儿子佳为的哭声。“佳为怎么哭啦?”我问老公。原来佳为在写生字,可写得不好,爷爷让他重写,他不依。爷爷假装生气地说:“象你这种样子,今后老师会批评你的!”就这么一句话,惹得佳为边哭边喊:“我这么优秀,老师会批评我吗?”哈哈,小小年纪倒蛮自信的!回过头来想想,给孩子随便贴这样的“标签”确实不馁。“爷爷说错啦,对不起不要哭了。”我边走过去边说:“我家佳为这么聪明好学,是老师不会为此批评你的!妈妈小时候到一年级也写不好字,后来经过努力地练习现在你看妈妈的字写得怎么样呀?”“妈妈的字写得挺好的呀,原来你以前也写不好呀。”“是呀,谁也不是天生就能写好的,就看你是不是努力地想写好了,你想写好吗?”他含着眼泪点点头。帮他擦干了眼泪,佳为停止了哭泣,心情平静了。“佳为,你的字写得其实也不错,但如果这个字的‘木’底再大一点就更漂亮了。”我边说边 写了一下,“你想不想再来写一下?”“好啊,我来写吧!”佳为写完之后自豪地说,“现在写得不错了吧!”一场小小的风波终于结束了。
我曾经认识一位相当值得信任、很诚恳的人,她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有一次在一起吃饭时,她告诉我,她学得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不是孩子顽皮,孩子是好孩子,他不过做了一件顽皮的事。”
后来我才知道 ,这是心理学里著名的效应,叫“皮格玛丽翁”效应。传说一个叫皮格玛利翁的国王一次上山打猎时,在一个石洞里发现了一尊少女的雕像。国王很为它着迷,他把雕像搬回王宫,每天守着它,和它说话,他相信少女有一天一定会从雕像里走出来。日复一日,雕像真的变成了少女。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这种效应却是真实存在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又称为标签效应。就是你给孩子贴上一个什么样的标签,对孩子怎么看待,那么孩子就会真的按照你的标签来成长。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更不要试图通过打骂这种负面强化来让孩子“改掉”身上的毛病。
想想我们平时,不是一次次告诉孩子,他们顽皮、自私、懒惰、磨蹭、愚蠢、粗鲁、好管闲事、粗心大意等等,这就是给孩子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如果他们认同这种标签(他们为什么不信呢 ——我们训练孩子要相信父母的话),他们的行为也会如此反应。他们会认为,“我根本不需要努力,我知道我很懒惰。”或者,“我有什么好在乎的,反正他们认定我顽皮捣蛋。”当然这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思考过程,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但是如果父母替儿女贴标签,他们会照这样去做。
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传递着爱与信任,也会传递着失望与鄙视。我们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在进小学一年级之前的孩子,个个都是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没有多少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笨。就连孩子也总认为自己聪明,“我会写字,我会画画,我会背儿歌……”也可能这是孩子一生中最自信的阶段。原因何在?仅仅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解释还不够,家长只是把孩子的今天与昨天比较,也没有多少横向比较。即使进了幼儿园,个个都是不同类型的“好孩子”。可以说,这个时期孩子脸 上贴的都是正能量的“标签”!
孩子们跨进一年级大门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教师、家长就会不知不觉把孩子作横向比较了,孩子脸上负面“标签”就会多起来了。近日,我作了一个小调查,了解一下孩子们的自信情况。一年级某班共计49名学生,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聪明”的话题。为了客观一点,我们首先讨论了“聪明”的含义,明确了聪明并不 单指学习成绩好。“你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同学,请举手!”经过一番你看我,我看你之后,有27人举起了小手。“那么爸爸、妈妈认为你聪明的呢?”21人举起 了手;“你觉得老师认为你聪明的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可能是受“要谦虚不要骄傲”教育的影响吧,开始只有8人举手,后来又增加了7人。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怎样呢?值得深思!
看来我们父母应该做的是,谴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你可以告诉孩子:“那样做是自私的行为。”或者,“强行进入别人房间的行为很粗鲁。”这样的做法不是针对个人,而只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意见。如果你现在觉得很想大喊:“可是他真的很懒惰!”我不会说你错了。我只是要告诉你,父母绝对、绝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种话,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这样说,以免万一话又传回儿女耳中。
不过正面的标签就截然不同了。只要这些标签是正面的(不要给孩子压力去做他办不到的事),他们能够鼓励孩子,表现出与此名副其实的行为——思虑周密、事事谨慎、勇敢等等。
甚至,父母有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正面的标签,在孩子行为即将脱轨时,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看见你行为这么粗鲁,还真是让我吓一跳,因为我一直都认定 你是个特别有礼貌的人。”这让孩子觉得安心,父母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正面看法,所以要做个“有礼貌”的人,孩子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能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入手,多给他们一点自信、鼓励吧!希望你的孩子怎么样,就打心里先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吧。就像一位作家说过的“对孩子放心,对自己放心”,更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