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内力觉醒教育:当下中国家长最容易误读的儿童成长报警信号(组图)(转)

11年前 [06-13 11:46 周四]

 好,今天我就结合在我的教室里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震撼的故事,讲一下积累在我心里半年多的一个大话题,讲讲半个多世纪来被人们普遍忽视的多动倾向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以后有时间,我再给大家讲一讲的少动或不动儿童心理教育问题。各位家长看完我这两篇文章后请仔细判断,您家的孩子处在这中间的哪个位置,是偏动还是偏不动?您自会找到您家孩子的问题解决答案。

     实在记不得从何时起,一个非常具有欺骗性的、怪异的词汇—— 儿童多动症,钻进了我的耳朵。

 

     表面上看,这个词汇太具有强大的自我说服力了,以至于任何人在听到它的第一时间里都不会怀疑它有欺骗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儿童有多动和躁闹印象了,以至于当人们第一次听到“多动症”这个词汇时,甚至会感激是谁发明了多动症这么一个词汇,精准地概括出了人们对多动儿童的无奈和反感。

     记得我小的时候(几十年前),好像从来没听说过多动症这么个奇怪词汇,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孩子生出来就是要动的,就像动物园里猴山上的小猴子一样应该动,要是哪个孩子生下来太安静或不动了,父母反而会觉得着急。而现在,离开多动症这个词汇,好像孩子教育的问题都没法谈下去了。

 

     不可思议的是,多动症这个词汇不仅在中国泛滥着,也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泛滥着,它成了今天地球上每个人都知道的标准词汇。

 

     今天的地球人已不是简单地讨论一下多动症这个词汇了,而是如临大敌、谈虎色变地对待和害怕这个词汇了。很多家长因孩子的多动症发愁得死去活来,身心疲惫,痛不欲生,精神恍惚……把“多动症”视为孩子成长的洪水猛兽。

 

     因此今天的人们是把儿童多动症当成大病来治的,并建立了各种对付多动症的医疗机构、专家团队、制药机构。今天的人们就像对付流行性感冒一样熟练地对付着儿童多动症疫情,只要报告发现了一名儿童多动症患者,学校、家庭、社会就会一哄而上地严阵以待,五花大绑地把多动症儿童送进医院,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又是治疗…… 使多动症儿童成了社会公认的异常另类群体。

 

      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迄今为止,全世界竟然没有找到一套能治好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案(其实压根就不存在的病岂能治好)。

 

      在儿童多动症这个旷日持久的、荒诞的、蔓延全世界的游戏中,最可怜的受害者就是那些无数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被厌恶、躲避、嫌弃、隔离的状态中,他们的整个童年都将笼罩在心理疾病疑难杂症患者的阴影中,特别是一些被认为病情严重的孩子将在大把大把吃药的状态下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并将严重的抑郁症后果终生难除地保留下来。

 

       这些年来我见过的儿童多动症患者不在少数(其实他们全是正常人),他们有些人的悲惨故事真的让我触目惊心。几年前我认识一个18岁的男孩,他到我这里来学英语,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十多年了,并退学在家不能上学。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他每次上课都要往返步行4个小时来上课,有公共汽车不坐,有自行车不骑。问其缘由,家长回答说,这是为了消耗男孩的多余体力,因为不消耗掉过多的体力,男孩就会焦急躁动,就会多动。男孩步行到我的英语课堂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是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颜色各异的药来吃。他就像吃米饭那样大口大口地把所有的药吃完,连水都不就。然后擦擦嘴,就开始上课。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18岁的大小伙子这么吃药,因此一开始有些害怕,但问过缘由后更觉得这个男孩可怜,因为他吃的药都是抑制类药,就是强行把他的神经兴奋压抑住,让他不躁动。如果不吃这些药,他就会止不住多动、躁动。这个男孩已经有很严重的药物依赖性了,追问源头,男孩自己说,他7岁被诊断患了较严重的儿童多动症,从此过上了基本不上学和大把吃药的另类生活。长大后不吃药他就是多动症,而吃药他就是抑郁症,一个好端端的男孩就这么在多动症和抑郁症的反复交替中彻底毁掉了。

      

      这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一个风靡全国的日本电影:《追捕》,是高仓健主演的。高仓健在电影里主演一个受陷害的检察官杜丘。这个电影结尾有一段著名的情节,是高仓健被强行关进了精神病院,坏分子医生为了使高仓健变傻,给他强行吃一种药,叫“中枢神经阻断药”。这个药曾经吃傻了电影里的一个关键证人,叫横路径二。由于横路径二傻傻的样子在银幕上风靡全国,使“横路径二”这几个字在中国一度成了傻瓜和白痴的代名词。

 

     我不禁打一个冷颤地想,用大把吃药的方法来抑制住一个多动的孩子,不就是把孩子变成横路径二那样的傻子吗?这是治病还是在杀人?

 

     早些年,我对儿童多动症还深信不疑。可近些年来随着我对心理图谱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随着我对人类心理生命基因图谱的逐步画出,现在的我已经意识到,儿童多动症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对儿童教育不觉悟的产物。是人类对儿童教育无知的表现,是人类对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的一场旷日持久的集体迷失!揭穿儿童多动症谎言,解救大量儿童于不正常的心理摧残和药物侵害,是迫在眉睫了。

      

     那么儿童多动倾向(我不把它称为多动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多动,就是不安,不安,则一定是有什么事情不满足或不舒服,要寻找改变,因此就要动,因为只有动,才有可能改变。

 

     在舒舒服服的沙发上安上几根针,让你强行坐上去,让针尖时不时地扎在你的屁股上,你会不动吗?嘿嘿,你会动个不停地躲开这些暗藏的针尖,找一个最不扎的位置坐下去。如果在沙发上安上不是一根针,而是几十根、几百根针,再强行让你坐上去,那会怎样?嘿嘿,你就会翻来覆去地动个不停,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个不扎的位置,越找不到就越要动个不停,那你不就患上“多动症”了吗?

 

      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不安,你就会动。

 

      大人坐在有针的沙发上,不会患上多动症,因为大人会立即疼得大呼小叫,大叫这沙发有问题,把沙发彻底检查一遍排除隐患,或干脆把这沙发扔掉,怎么会让自己硬坐在上面去得多动症呢?

 

      而小孩就不一样了,小孩生活在大人把持的世界内,小孩生活的家庭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选择的一个必须坐上去的沙发,小孩既没有检查沙发的能力,也没有换掉或扔掉沙发的可能,而只能好不好都坐上去。如果家庭存在一些不利于小孩幸福成长的因素,这些因素就会像沙发中那些看不见的针那时时样刺痛着小孩的神经,使小孩感到这个家庭不舒服,可太小的孩子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不舒服的因素,小孩就只有用一个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不安、和不舒服,那就是躁动。因此你可把小孩的异常多动倾向确切地解释为孩子在向你发出不安和不舒服的呐喊,你的家庭里,一定有什么事有问题了,就像地震来临之前的鸡飞狗跳一样,预示着什么不好的事在发生。

 

     非常遗憾的是,多数糊涂的家长没有把孩子的异常躁动看成是家庭问题的报警,反而把孩子当成异常儿童来反感和对待,甚至把孩子当成病人送进了医院,用残酷的大把吃药的方法来掐死孩子报警的多动神经,让孩子在有针的沙发上继续强行地坐下去。

 

      目前全世界对待多动儿童的处理方法基本都是粗鲁的、歧视的、野蛮的、残害的,包括为此而开发的各种各样的矫治系统和训练项目也都是摧残性质的。我参观过一个多动症儿童矫治训练中心,那里的训练方法和治疗设备无异于给孩子上酷刑。比如让孩子跑完一千米之后再举500次杠铃,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说是通过大体能运动消耗孩子的多动能量并训练孩子的耐力,使孩子既无体力多动又有耐力忍住多动。而问过受训的孩子后,孩子们像一个个就要爆炸的炸弹那样悲愤而压抑地说自己快要崩溃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受这个罪而别的小孩可以天天玩?大体力消耗并没有消耗掉孩子内心的不安感受,反而给他贴上了不正常人类的标签,使他在过于幼小的年龄里就悲愤地感觉到 —— 我不是正常人,我就该受这个!

 

      目前在中国,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往往出现在比较富有的并不缺钱的家庭里,他们的父母可能会问,我的家里不缺吃穿,要什么有什么,我家的孩子怎么会不安和多动呢?

 

      这就要用我最近刚刚画出的人类心理生命图谱来说明问题。

      请不要以为孩子饿不着、冷不着就一切幸福满足了,一个生命的真正需要并不是表面的吃穿玩用。成人们对幸福的感觉往往掺杂着金钱、名利、地位等社会杂念,而儿童对幸福的天然感受往往最接近人内心对幸福的真实需求。因此请不要单纯地用孩子吃到了什么、穿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主观地判定儿童是否安乐幸福,孩子对幸福的真实理解和需求其实会把很多大人吓一跳,它们是人类心理生命中最基本的五大内心需求,它们是:

 

     快乐感,安全感,保障感,强大感,归属感。

 

     这五大需求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在一篇博客里将它们讲得透彻明白,但很显然,这五大需求不是什么饭菜、衣服、汽车、住房、钞票……  倒有可能是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亲吻、一个陪伴、一个关注、一个夸奖、一个表扬、一个欢呼、一个感激、一个解释、一个帮助、一个道歉、一个信任、一个鼓励、一个分享…… 总之,是太多太多的细节,是细节汇成的海洋。

 

     做人的父母啊,可千万别生了孩子后只会给他钱粮和衣服,要在以上五大需求上成为孩子心心相印的朋友,才不枉做人父母一回,才会收获做父母的回报!如果你的孩子在你面前有过度焦躁、过度多动的倾向,请你一定要认真地把这当成是报警,有可能你的家庭环境正在伤害你孩子的以上五大需求!

 

     为什么最近三十年来全世界的儿童会一下子“多动”起来呢?并且为什么多动儿童常出现在大城市高收入家庭呢?有两大原因不容忽视,一是过去的三十年是世界经济最忙碌的三十年,也是大城市里忙碌的父母们对孩子忽视最多的三十年,这种普遍忽视造成大城市高收入家庭儿童内心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导致儿童不安和躁动。二是过去的三十年是离婚家庭和矛盾家庭数量最多的三十年,这些问题家庭蕴藏着大量不利儿童成长的因素,也导致儿童内心需求受到严重的挫折伤害。 

 

      不管儿童多动的原因由何引起,有一点是必须清清楚楚知道的,那就是儿童多动绝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对待多动儿童一定要细致分析造成他不安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并设法排除这些因素,并协助儿童重建内心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将多动儿童捆绑起来强行喂镇定药,喂药的方法无异议残害儿童!还有一定要认识到,造成儿童多动的罪魁祸首不是孩子们,而是大人们,该治病的不是可怜的孩子,而是大人们自己。

 

       举一案例如下:

 

       半年前,有一个江苏丹阳的年轻妈妈领着一个9岁的叫邹政的男孩来见我。这个男孩有很严重的多动倾向,她们到北京来学习快步英语面授培训。 

       这个孩子一进门就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呆了:他光着上半身,手拎着衣服,满身是灰土,脸上白一块黑一块,两只脚歪踩着穿不正的鞋,眼睛十分不友好地盯着他看到的一切,两个眉毛拧劲地紧皱在一起…… 他那种令人害怕的不安和多动感扑面而来。

      面对这样一个异常的孩子,所有人本能的厌恶感油然而起,躲避、小心、反感、防御的心理机制立刻被纷纷调动起来,这男孩一进门都处在被讨厌和隔离的气氛中。 

      9岁的男孩知道自己在被周围人讨厌着,因此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敬着处处讨厌他的人们。只要这个男孩呆过的地方,他会声音巨大地碰到这个碰到那个,或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干着他极尽可能的破坏他人的讨厌事,表达着他对周围人的逆反和敌视。 

      男孩的妈妈却是一位十分恬静的美丽的妈妈,看着孩子异常到这样,这位妈妈几乎在刚刚进门时就满怀失望地掉下了眼泪,悲观地对我说:“曲老师,我的孩子有极严重的多动症,并且学习成绩十分不好,什么都学不会,和同学关系十分僵,在学校里已经呆不下去了。我带孩子来你这里,不指望他能学成英语,只看有没有方法能挽救一下这个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到了任何地方都遭到一片厌恶声。我已经给他换过多个学校了,他到了任何学校都立刻遭到老师同学的排斥和告状,学校都立即通知我把他接走。我控制不住常常会打这个孩子,但越打越不管用,情况越糟糕。不瞒你说,我现在最大的担心是这个孩子太痛恨社会,长大后会拿刀捅人……” 

       看着妈妈绝望的含着眼泪的神情,再看着男孩盯着我的那种一点都不友好的、敌视的眼神,一般的老师恐怕要被这种带有恐怖色彩的学生吓退了。而我,却十分镇定地这样思考着:这是一个人人都躲避不及的恐怖孩子,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顽强地长大,等他长大到有一天真的能拿起刀子捅人的时候,他真的会拿起凶器疯狂地杀向这个社会,杀向所有抛弃过他的人…… 为了不让那个残酷的场面在孩子长大后出现,为了不让这个社会多一份危险,我决定,收下这个孩子,挽救他,不把这个危险的根苗从我的手里放走! 

       我耐心地对这位绝望的妈妈说:“这个孩子的问题是十分严重,他这样长大下去是会拿刀捅人的,但现在他不是还没有拿起刀吗?他现在不还仅是个十分弱小的刚刚只有9岁的孩子吗?我们凭什么把一个9岁的孩子就无辜地认定为将来的杀人犯,凭什么这么小就剥夺了他成长为正常人的权利,凡是现在嫌弃、抛弃这个孩子的学校和大人们,他们会在将来自食其果。而我们一定要挽救这个孩子,让将来的社会少一个祸害,多一个正常人!”

       我继续对这位妈妈说:“你的孩子再不好不也是跟你来北京了吗?不也是晚上静静地熟睡在你的身边吗?从这一点上说,他现在就是可控的,总比他长大了根本不在你身边你完全失去控制强吧。他现在手里不停地拿这拿那地遭人讨厌,但这总比长大了拿着刀子捅人强吧,从这一点上说,孩子的情况还没有到最糟糕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挽救他!”

       妈妈被我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她半信半疑地问我:“怎么挽救呢?”

       我回答说:“这就是一个十分需要观察和觉悟的问题了。依我对你和孩子的行为观察看,我判断你孩子的多动倾向不是因为缺钱缺物造成的,而是在你和他之间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忽视,这个忽视造成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满足,因此他身体里积蓄了太多的不安能量,这导致他多动。而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厌恶和疏远,更加剧了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更会导致他更多的不安和多动…… 如果是大人,他会思考周围的疏远和反感来自何原因,而小孩不会思考这些深刻的东西,他就会以本能的多动来表示不安和不满。其实这类孩子的内心一定十分无助地可怜,因为他搞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顽强地不欢迎他?让我们做个试验看看,如果我教室里的人不把他当成一个讨厌的、多动的问题孩子,而突然给他一些欢迎和接纳的举动,这孩子会马上感动得哭出来,因为他太渴望被关怀、接纳、欢迎、和欣赏了。他是因为得不到爱而生恨,这一点,和大人谈恋爱差不多。”

      我的一番话点醒了这位妈妈,她一下子给我讲完了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成长经历。这孩子是典型的经济型社会中忙碌父母所生养的孩子,孩子从小生下来就送回老家交给老人带,老人由于年岁过大仅能照顾孩子吃喝而不会和孩子沟通交流。3岁后孩子被接回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过去忙碌又将孩子主要送交幼儿园……  细细地过滤这些成长细节后我很确定地发现这孩子的五大内心需求完全没有满足的机会,并且处于严重的饥渴状态。这孩子外表有多躁动,他内心的需求空缺就有多大。

      听完我的分析后这位妈妈大梦方醒,她焦急地问我:“现在采取办法挽救,还有办法吗?” 我镇定地回答说:“让我、让我们共同试试看!”    

     “第一条,你要做到的是,无论今后谁嫌弃你的孩子,你都要做到自己不嫌弃自己的孩子。你听了他人的告状就忍不住打你的孩子,就要把孩子送医院,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更大伤害,他会认为连妈妈都认为自己是异常的,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

     “第二条,你应该把孩子的一切异常多动看成是他在向你报警。你要静静地观察孩子,看看是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向你报警,你要找到很合适的机会很诚恳地问孩子这类的问题。比如,‘孩子,你觉得哪不舒服吗?咱家好不好?你觉得妈妈怎么样?请说出你的十大要求,请说出妈妈的十大优缺点……’ 以这样的问题来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知道孩子想什么、要什么。要知道,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困难的事,因为孩子还不会交谈,也不会整理和思考,你只能从他的只言片语和身体动作中揣摩和分析孩子的内心所需所想。”

     “第三条,为了猜懂孩子的内心,光耐心交谈是不够的,你还得懂得孩子的内心里有些什么需求。比如,快乐感、安全感、保障感、强大感、归属感,这是孩子内心的五大基本需求,也是我们人类生命的五大基本需求。大人们受社会杂念的过多干扰,多数人对这些本能的需求已失去知觉,而你却要恢复对这些基本需求的觉悟和感受,并把给孩子的需求忽视补回来……”

     “一切都不怪孩子,一切都只怪大人,为人父母的大人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成长困惑的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面前,协助孩子去除困惑,就像去除掉沙发里暗藏的针一样。这样才能不让孩子的困惑日积月累成为孩子自己化解不了的负担,成为使他不安的因素。做不到这一点,你哪算合格的父母?”

     “关于他的学习问题,你说他什么都学不会,这点我不能同意。早期的孩子能不能学会一样东西,除了客观原因外,最关键要看他的抚养人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助他学习。比如学说话,人人来到世界上都能学会说话,再笨的人也能学会说话,为什么?就因为父母在孩子学说话时给了孩子最大的耐心。无论孩子说话多晚、说得多么不好父母都不会嫌弃孩子,而会耐心地等待和鼓励孩子,这使得天下的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说话。可孩子长大了,父母们往往对孩子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孩子就开始学不会东西了。因此拿出你的耐心来吧,把你9年来缺失给孩子的关注和耐心在今后的日子里补上!” 

     “嗯,曲老师,我懂了。” 这位妈妈回答。     

      接下来,我和她认真制定了针对孩子的具体办法,这位妈妈强忍住巨大的悔恨和愧疚,开始了在北京的7天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我身边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惊人的一幕,我们见到了这个世界上最有耐心的妈妈。无论这个男孩有多么多动和淘气,妈妈的眼里都不再有往日的反感和愤怒,而是耐心地说:“没什么,孩子,但最好别那么做,人家会不喜欢咱。”

      更令人意外的是,仅用了一天多时间,这个男孩就基本安静了下来。

      但困难仍然是有的,这个男孩多动习惯了,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我面授的英语发音规则、音节划分、改字典等等,是那些“正常”的孩子都要艰苦完成的大学级内容。一个多动的孩子能做到吗,能学会吗?

      在给这位妈妈制定心理计划之前,我坚信我的心理指导是强大的,我坚信我的心理理念是会有效的,但我没想到我的心理指导一旦和伟大的母爱结合起来,被伟大的母爱推动执行,效果会是这么好。接下来看到的事情几乎让所有教室里的人们都感动得落了泪,因为这场景实在是太催人泪下了。

     场面倒是很简单,就是每当我讲完一课后,只要这男孩对一个问题搞不懂,他妈妈就再讲一遍给他听。再不懂就再讲一遍,再不懂就再讲一遍,一直讲到五遍,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 从不嫌烦,从不嫌累。她就像教孩子说话那样拿出了一个母亲最伟大的爱心,用巨大的耐心和呼唤来等待孩子心灵的觉醒。她呼唤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程度,她呼唤到感天动地、撼人肺腑的程度…… 有这样一位让天地落泪的伟大的、知错就改的好妈妈,什么样的多动症治不好,什么样的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

      终于,在伟大母爱的感召下,奇迹发生了。一个躁动的男孩不见了,一个安详的、脆生生的、带着9岁儿童稚气的、朗朗的英语读书声,从男孩的嘴里被奇迹般地被呼唤了出来。

      母爱,真是最伟大的母爱,男孩因缺失了母爱而躁动,男孩因找回了母爱而安静了,安心了。

      男孩在妈妈的呼唤下继续做起了有很大难度的划分音节和改字典作业,竟然一步一步地真的学习了起来。

      感谢这位伟大的、年轻的、美丽的母亲,她让我们每个人都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想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和鼓舞。有的人看到了这个场景,当场就忍不住给自己的妈妈打起电话来。

      为了配合这位妈妈给孩子建立环境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孩子享受到被环境认可的成就和荣誉,我给这个男孩安排了几个任务,即每天早上上课前让他摆好所有的桌椅板凳,并在每天下课后摆好所有桌椅板凳,并拖地擦桌子。这个工作他干得漂亮极了,每天干得一丝不苟,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要是有哪位同学还没有下课,他会一直等着那位同学下课走后再摆桌椅,摆完后还要反复看,有一点偏斜他都要修正。我深深地知道,这背后蕴藏着孩子对社会认可的巨大期待,蕴藏着孩子对社会归属感的巨大需求,他想回归社会,他想被社会群体喜欢。我暗示着教室里的所有老师学生对男孩的行动给予最慷慨的、绝对没有一点吝啬的夸奖和鼓励。有的人都开始给这个男孩送礼物表示感谢了。

 

      一切都在一周内发生。

      一切又要在一周内结束了。

      仅仅过了七天,这个男孩完成学业就要走了。

      临走前,他大声地朗读了总统级的英语发音文章,并享受到了所有在场人员雷鸣般的掌声,我相信这是这男孩来到这世界上9年来得到的最珍贵的掌声。

       最后就要走的时候,这个男孩不想走了,他紧紧地抱着我,脸埋在我的胸前,这个不会哭的孩子竟然眼里有泪了。他紧紧地抱着所有教过他的老师,怎么都不情愿地离开。

       我和老师们经过长时间的劝说,才把这个男孩送到电梯上,并嘱咐他最要感谢的是他的妈妈,并嘱咐他的妈妈,每天要拥抱这个孩子,每天晚上要陪他睡着,每天早上要与他一起迎接第一缕阳光。

 

      


      这就是9岁男孩邹政,和他年轻的、美丽的、伟大的妈妈,她们来自江苏丹阳。 

  从邹政的鞋子就可以看出一周前他还是一个多动倾向多么严重的问题男孩,连鞋子都没法穿正常的,要穿不带鞋带的、不穿袜子的鞋,并且要随时脱掉扔掉。他刚来时上身连衣服都不穿。

 


      百遍不烦的伟大的母亲跪在地上给男孩讲述学习的问题。可以看出男孩已经不多动了,已经开始安静了,但他还不太会坐正,还不太会把鞋穿好,甚至还不太会在桌子上学习。没关系,伟大的母爱会让这一切都改变。


      一周后男孩就要走了,他临走前最后一次走到每个桌子前认真地摆好每一本书,他刚刚摆了一周,就得到了无数的夸奖和赞誉,图中即便是低头都可看出孩子艰难而不想走的表情,从他不舍的眼神中我看得出他多么想让这份责任和荣誉永远属于自己,他太需要这些了。


      临走时的孩子再没有了一周前的躁动,而是依依不舍地与我合影,并多出了一份温柔的眼神,这还是一周前那个人见人躲的儿童多动症患者吗?再也不是了!仅用一周的耐心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个险些被放弃掉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们用一生的耐心可以创造出任何伟大的教育奇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