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育孩子要把握好“度”----从作业的“陪”与“不陪”说起

11年前 [06-19 16:15 周三]

  原文网址:http://hcg0628.i.sohu.com/blog/view/167164289.htm

    如何教育孩子,有很多理论,看起来又互相矛盾,让家长们不知所措,纠结地很。如尹老师提出对孩子作业要“不陪”,但老师又提倡家长多参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又如有的强调要有上进心,但太上进(好强)了又容易出问题;有的强调不能娇生惯养,但挫折教育也害了不少孩子;有的提倡不重视成绩,但成绩不好确实会损害自信心。这些矛盾、纠结还有很多,简直让人崩溃,无所适从。

    其实这些看似矛盾的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取其“中”,不可偏执一面。     

(一)作业的陪与不陪

    尹老师书中的一个精华就是要学会对写作业“不陪”,我的理解是针对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很多家长扮演监工角色,时刻在一边“烦扰”着孩子,结果孩子不胜其烦,破坏了乐趣,而且没有养成自觉的习惯。而且有的家长过度地管,要求很严:譬如看到孩子作业错了,要求必须马上改......等等,孩子一点儿自己安排的自由也没有,引起孩子的逆反。所以这些家长要学会“不陪",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但这种不管绝不是“毫无作为”,或放任自流。从我们七十年代的人的成长的历史来看,许多家长是不陪孩子作业的,甚至一点儿也“不管”,但这些孩子的成绩都理想吗?孩子如果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作业习惯,如果你不想办法去引导,辅助,只是不陪,不管,我想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纠正的。

    所以,作业的“陪”与“不陪”,孩子的管与不管,一定要具体看孩子情况以及把握好度的。监工式的“陪”是一点儿也不可取的,完全不参与一般也是不好的。有的孩子需要注重不陪不管,让孩子自己安排,去试错、自己纠正;有的孩子则需要适当参与写作业的过程,加以适当的辅助以及巧妙的引导。其实,尹老师的不陪不管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在引导孩子兴趣、培养习惯、形成学习的动机上花费的心思是很多的。这种“管”看似无形,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所谓润物细无声。例如,如果孩子有一个不好的写作业习惯,家长也要动动心思,加以辅助。参照我的博文:学做自己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之一)-----理解孩子,从孩子学会专心写作业谈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7932370100o99j.html

(二)要上进,但不要太要强

     孩子没有上进心固然不好,但上进心太强更不好。上进心太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太要强”,已经成为孩子们一个普遍的特点。很多家长会有意培养孩子的上进心,但度把握不好,就“上进”得过头了:目标定得太高,处处争强好胜。的确,短期内可能会让孩子显得"优秀",但是也埋下了心理问题的隐患。这就是一颗心理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爆发。

     这就需要把握好度,既认真努力地去做好,但对结果要学会顺其自然。   

参照我的博文:孩子上进心太强是个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7932370100o99h.html

(三)娇生惯养与挫折教育

    很多家长对八十年代广泛报道的“小皇帝”现象自然是印象深刻的,大都知道对孩子不能溺爱、娇生惯养。但是挫折教育就好吗?创造挫折情境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屡屡的挫折又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打着挫折教育的旗号,不少家长理直气壮地训斥孩子,严厉地批评甚至打骂,这已经被尹老师形象地形容成“穿着西装的野人”。其实要把握好度:既不可粗暴对待,又不可过度保护。核心是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参考我的博文:学做自己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之二)-----无条件积极关注,象神奇的魔术一样改变孩子的性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7932370100o99l.html

四)成绩的重视与不重视

     过于重视成绩,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这一方面,尹老师的书里说的非常清楚。但是咨询过程中许多家长理解又有些偏颇:“我虽然明知道辅助一下,孩子会成绩提高很多,但我就是不插手”。当然不是说这种说法没道理,但是也要看具体情况,要承认,人的自信心是部分来自于成功的体验,如果一个孩子自信心不足问题突出,还是要适当地辅助一下,通过考得好帮助他提高自信心。另外,如果孩子还在小学,譬如只有三年级,可以一点儿不用管现在的“成绩”这个结果,(只有如此才能心情平和,才能正确对待孩子),但是要像尹老师说的那样,做些事去培养学习的动机、习惯、兴趣.......做到了,成绩的改变是水到渠成的。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只有不重视目前一时的成绩,才能最有利于长远的成绩。

    以上只是举了四个例子,应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细细考量,把握好度。

    这其实是老祖宗的智慧: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