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很多父母却在让孩子劳动一事上做着同一个动作,那就是“于心不忍、包办代替”。于心不忍的是,孩子还小怎么能劳动呢?万一碰着,摔着怎么办?我们可不舍得让孩子干那些“粗活”。再说了,不管怎么着,还用不着让孩子去干,宁可我们多干点,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包办代替的是,从孩子的吃饭穿衣到睡觉上学,都给孩子布置的井井有条,都给孩子准备的一丝不苟,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动手去做,都是由父母亲力亲为,所以,才会出现早上不起床,丢三落四,吃饭的时候拖拖拉拉等等现象,这都是没有责任感的最初特征。
于是,“潜规则”就和小学生的值日挂上了钩,教室里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值日的身影。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孩子应运而生,在父母爱的温室里培养起来了太多的智力的巨人,非智力的矮子,也就是只会说,不会动手去做。所以,才有了军训中因体力不支摔倒的身影,才有了因不会洗衣服而打包邮寄回家的大学生,才有了那么多的小胖墩、近视眼、豆芽菜,等等这些与本应该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相悖的现象。
不让孩子干家务活,请假帮孩子值日,成人的这些自认为爱孩子的行为,会引发出三种状况:
当孩子不会干的时候替孩子干
当孩子出生以后,需要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一段时期,父母所作所为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生存保障,孩子也会在父母的爱和照顾中寻求一份安全感。这种包办代替,是母子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依恋的纽带,是发自母亲内心的本能的关怀,这种有母爱而延伸出来的为孩子做事情,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责任,这种包办代替,是父母的天职,是父母的义务。
当孩子想干的时候父母不让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不断地增强,从饿了就哭,饱了就睡的婴儿,慢慢的成长为有能力支配周围一些事物的儿童的时候,孩子为了生存而自发学习的本能反应,就会充分显现出来,这一点每一位用心的父母都会有所发现。可是,成人却找出种种理由,来拒绝孩子的本能反应,压制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还会在不经意间打击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父母的拒绝和打击中,孩子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孩子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于是,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自信和看不起自己,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当需要自己动手的时候,却因为没有做过而成为一种障碍和困难,这会让孩子望而却步。于是,孩子会对某些事物失去兴趣,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种包办代替,为下一步孩子的懒惰、散漫慢下了伏笔。
当父母让干的时候孩子却不干
孩子长大了,当父母们发现孩子应该到了帮自己干点事情的年龄段的时候。于是,就会按照既定的家长作风支配孩子干着干那。可是,父母们只顾自己发号施令,而忘了孩子已经不是昨日的“小人了”,他们的身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中个子长高了,心理发展成熟了。可是,个人的能力却不如人意,并且在父母们错误的教养方式下,有些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想让他们干点活,那太难了。孩子的行为考验着父母们的极限,挑战者父母们的权威,于是,有的父母就开始抱怨:“孩子大了却不懂事了”,怎么没有小的时候听话了。这时父母就要停止抱怨,反思自己,不是孩子不听话了,而是,在孩子应该学会自己做事的时候,是你们拒绝了孩子,打击了孩子。孩子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反映着某个年龄段因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产生的不良现象而已,这时候父母不包办代替也不行了,因为孩子已经不再听从父母的指挥了。
孩子在成长的每个年龄段,身体的各个机能都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但是,这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外界的不断刺激来对这些机能进行激活。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相应的训练和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总是自以为是的替孩子做,越俎代庖,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并且是无情的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你可以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唯一不能代替的就是孩子的成长。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