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洗脚和被打折射的德育缺失(转)

11年前 [06-27 08:51 周四]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一则是学校举行感恩活动,组织孩子给父母洗脚;一则是公交车上8岁小女孩因骂老人痴呆而被乘客“教训”。 这两则新闻的出现备受众人的关注,并且对此事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学校举行给父母洗脚的活动就是在作秀,感恩教育岂止是洗一次脚就能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让孩子给父母洗脚是一次非常好的感恩教育,能使孩子懂得孝敬父母;有人说孩子骂老人痴呆,该打,谁让她小小的年纪不尊重老人;有人说小孩子不懂事,骂老人虽然不对,但是也不能打孩子,并且出手这么重。

 

这两起事件看起来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但是,透过两起事件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问题的根源却同出一辙,那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切的说是孩子的德育教育出了问题。学校通过感恩活动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上了一堂德育课,不过也说明了今天的孩子需要加强感恩教育,小女孩公然骂老人也体现了其德育教育的缺失,其行为也是打向今天教育的“当头一棒”。

 

德、智、体、美、劳,作为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标准喊了很多年,把德放在首位,也正说明了德育是培养孩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并没有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而是片面的注重和追求孩子智力的培养,这种重智力而轻德育的教育注定会遗留下很多的问题,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如果把一个人的成长比作一棵树,那么道德就是这棵树的树根,一棵树的树根有多深,树就能够长多高,并且会枝繁叶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越高,他才会发展的更好,并且会逐步提高。德是智的根,智是德的身,智力再高,如果没有德作为根基,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越严重。

 

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环境是在家庭里面,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老师是父母。可是,很多家庭并没有营造一份适合孩子良好德育发展的环境,很多的父母也没有起到对孩子实施德育教育的作用和表率。还有一点,就是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轻公德,而重私德”,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只能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自私自利,不顾及别人的体会,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

 

在西方,“道德”含有风尚、习俗、品质、性格、德行等意义。在中国,“道德”一词主要指各种人伦关系中的个人品质、行为规范。从家庭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来看,家庭德育是做人的基础教育,而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是懂的社会规范,追求社会目标,学会社会生活方式。

 

如果学校单纯的在开学和感恩节这样的特殊日子举行给父母洗脚的活动,就逃脱不了“作秀”的嫌疑,也就简单的把感恩教育形式化和表面化,根本就起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给给父母洗脚,可是,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又是怎样的孩子呢?

 

在公交车上张口大骂老人的女孩在家中不一定不是一位听话的乖乖女,在学校也不一定不是一位听话的学生。可是,为什么会出口伤人?这就说明孩子没有公德意识,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懂礼貌,或者是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有礼貌,而到了另外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就是另一番面孔——唯我独尊。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品德教育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德育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成长过程的教育,需要父母在家庭的环境中注重个人品质的提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德育教育的教材和范本。

 

父母首先要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不但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注重德育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孩子关心家人,更要懂得关心别人;不但要爱护家庭环境,更要维护公共卫生,逐步培养起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其次,父母要检点自己的言行,自重自爱。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要经常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不断的反省自己的失误,真正地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

 

道德不仅只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如何才能让道德品质融入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并且内化成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父母和学校所要做的事情。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