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这个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原创)魏天平

11年前 [07-06 22:23 周六]

这个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原创)魏天平

 

武汉两名高考生惨烈面对高考失利一跳楼一吞钉子。73号晚上,家住汉口古田二路某小区的18岁少年小康(化名)从12楼跳下,因抢救无效死亡;同一晚,家住青山区的19岁少女小萱(化名)在家中吞下7枚钉子5枚硬币,被父母及时送往医院救回一命。

74号,醒来的小萱告诉医生,高考前那段日子,她脑中一直有个声音“真没用,复读一年还这样,不如死了算了”,她想着父母的期望,坚持考完,没想到分数出来后,成绩不好。那个声音又来了,尤其在同学聚会时,其他同学兴高采烈,那个声音更是挥之不去,于是她回家在工具箱抓了一把钉子,躲到房间艰难吞下,还拿了几个硬币也吞下了。

小萱脑中一直有个声音“真没用,复读一年还这样,不如死了算了”。

奇怪?这个声音来自哪里?

很显然来自她脑中。小萱醒来亲口对医生讲“她脑中一直有个声音

可是对于一个纯真的少女、单纯的学生,她的脑海中怎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声音呢?

这个声音是否由某种背景音乐构成?!

那么这个背景音乐又是什么呢?

这个背景音乐是否由家长的无知,学校的疯狂,社会的浮躁,孩子的无助构成?!

家长的无知。小康虽然经过努力拼搏却还是高考失利,可想而知他本来已经伤心透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安慰,相反,回家还遭到母亲的责怪,父亲的愤慨甚至打骂。小萱的自杀也不是没有先兆,据小萱的父母后来回忆:孩子其实从4月调考开始就变得异常沉默与封闭,那段时间,小萱回家就躲进房里,很少和父母交流,他们只以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就没在意。高考期间,小萱开始出现焦虑,父母也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小萱的妈妈说,她担心越跟女儿沟通越让孩子烦,“不如让她自己来缓解压力”。如此高强度的学习、考试压力却得不到舒缓,这么长时间的沉默、封闭、焦虑却得不到交流、沟通和安慰。做家长的何等无知。

学校的疯狂。现在虽然还没有看到这两学生所在学校的报道,但是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肆意舞动下,在各级分数排名的巨大压力下,在生源大战的激烈竞争下,“考啊,考,学校的法宝,分啊,分,学生的命根”几乎是很多学校的信条。更有全国某“名校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全校师生振背高呼:“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而且这种行径绝非个别现象,何等疯狂!在网络、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如此疯狂、恐怖的高喊声不仅响彻在这一“名校”操场上空,而且响彻在全中国学校的上空。这般狂热的誓言无不对学生身心形成巨大的压力。难怪学生的分数丢了就连命也不要了,原来是我们的办学信条出了问题。近年来因为分数不理想不断有死人事件发生,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某些“名校”是否还要疯狂散布“往死里学”?

社会的浮躁。事发后,记者询问了10位高考生考后心理状况,他们说:考不好不可怕,可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现实真的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不少家长在不考虑自己孩子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别人家孩子在学琴棋书画,我们不能落下;别人家孩子在补习功课,我们不能落后;别人家孩子在准备考重点名校,我们也要努力拼搏。这几乎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可是在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三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有些年轻学子缺乏道德修养、心理不健康、不会人际交往、毕业后仍不能自食其力而啃老……这些明摆的事实人们却浮躁的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了追求高分而丢掉了孩子的童年、青春、快乐、幸福甚至高贵的生命,要这分数做什么?(这里丝毫没有读书无用之意,相反现在的孩子读书太少,而成为考试的机器)倾全家所能培养孩子成人却不能自食其力还啃老,这难道是父母所要的结果吗?……

孩子的无助。面对学习、考试、心理、情绪、感情、交际、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孩子会感到无助,一旦外求无助,而内求无法的时候,有的就走向了极端。正如小萱从4月调考开始就变得异常沉默与封闭,其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沟通和舒缓,高考期间,小萱开始出现焦虑,父母也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高考后同学聚会时那个声音仍然挥之不去时她走向了吞钉自杀的极端,后来小萱说,“吞下钉子的时候,没有觉得很痛,反而有一种释放和解脱的感觉。”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自我身心各方面、多层次的压力,形成一个强烈、无形的背景音乐,进而构成了一个魔咒般、挥之不去的幻听幻觉:“真没用,复读一年还这样,不如死了算了”。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我无意抱怨和指责什么,因为这样无济于事。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血的教训中警醒!透过原因的分析明白事实真像,开始做些可能的改变。特别是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要亲手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向死亡的边缘而浑然不知,在学校教育、社会难以一下子改观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付诸行动,从现在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育儿素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到因材而施教,着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人。而不是跟风式的一根筋的分啊、分啊、分。

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开始改变的时候,也会影响和促进学校乃至社会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