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像“谈恋爱”一样与孩子沟通 新闻回放青春期子女的家庭教育一直让家长深感烦恼。据报道,近日南京市的一位母亲在网上写了与女儿"斗智斗勇"的帖子《和青春期作战》,其中记述了原来乖巧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的种种表现,比如半夜偷看爱情小说,无视父母拒不沟通,金钱意识的产生……发帖的母亲在每次"战斗"中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策略,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作战"系列从"战1"写到"战4",一时间网友的议论也逐渐升温。 记者追踪 4月4日,记者在南京联系上了这位发帖的母亲,并采访了多位子女正处青春期的家长和教师。他们普遍认为,虽然孩子的个性和家庭背景不同,但懂得尊重、耐心倾听并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应是此时家庭教育的"不二法门"。 家长烦恼多--孩子不那么听话了 《和青春期作战》的作者胡女士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教育之道。与网络传言不同,她女儿享有的自由和宽容一直为同龄人所羡慕。胡女士和丈夫都是本科毕业的知识分子,对女儿的家庭教育一贯是"百分之百自由",顶多在女儿学习状态下滑时提醒一下"该收收心了"。 胡女士说,从小到大,女儿的自我管理都很好,自我约束力很强,她教育孩子常用的方法是两个人坐下来"讲道理、提要求"。"但从初中开始,女儿渐渐变了,爱听的才会听,不乐意听的就不听了。"胡女士认为,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成长。之所以说自己跟女儿"作战",是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太重要,家长需要花很多心血去观察和揣摩孩子。 学生很逆反--讨厌家长把自己当小孩 进入初中,往往也意味着孩子步入了精彩而烦躁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一些明显的身心变化开始凸显,家庭教育需要转型。胡女士笔下的女儿其实是一个懂事、乖巧、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三好学生,三年级开始每年还被评为南京市鼓楼区"鼓楼之星"。但即便这样,以往一贯灵验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开始遇到磕磕碰碰。 在采访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最喜欢的教师和家长是幽默、微笑的,最反感单纯教育式的沟通。"最不喜欢老师板着脸说我,道理我又不是不懂。"高淳县第三中学初一学生陈慧萍最讨厌父母把自己当小孩,催着去学习,"尤其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催我,不相信我的自觉性,好像我很贪玩一样"。 学校有妙招--把每个孩子当作宝 南京第五十四中是一所实行"小班化"的初中。校长周波介绍说,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个性多样,为此学校提出了"把每个孩子当作宝"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小班化"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个性化原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该校,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悄悄话"小册子,借助这本小册子,班主任聆听每个学生的诉说,与他们平等交流。 "老师要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与他们分享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周波说,与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一味说教,平等沟通最重要。学校还特设了特色岗位--班主任助理,让每个学生轮流做一周教师小助理,"在共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师生成为教学相长的好朋友"。 专家点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弓立新: 像"谈恋爱"一样与孩子沟通 胡女士家里的事其实是个案,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亲子沟通方式,但总的来说要把孩子当一个全新的人来看待,不能认为养了十几年,家长就一定了解孩子。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业压力逐年增大,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却越来越狭小,再加上生理发育的巨大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此时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 青春期阶段的亲子沟通,家长不妨用成年人"谈恋爱"的方法,小心试探、察言观色、揣度心思,用心创设一定的场景,比如唱歌、看电影、郊游等,让孩子参与其中,亲子双方积极表达、耐心倾听,从而实现有效沟通。(记者缪志聪) 2.青春期,家长不能做的那些事!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会趋于成熟。孩子最厌恶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干涉太多。 1、不要对孩子的每个小细节都横加指责,拿出家长权威,居高临下地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这会使较小的争吵,升级为全面战争。因为,孩子最厌恶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干涉太多。 2、不要以没钱作为理由,对青春期孩子“崇拜”名牌、追求奢侈品等“症状”进行批评。 家长要检讨自身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如果反对孩子买某样东西,就应心平气和地和他讲反对的理由。如果对孩子有所承诺,事后必须兑现。还可以让孩子用家务劳动换取报酬,买自己心仪的物品,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 3、孩子认真学习时,不要在一旁看电视、玩游戏,这很容易令孩子对您不信任。对于孩子的成绩波动,尽可能避免用惩罚措施。孩子成绩退步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急躁,表现在孩子面前,您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4、不要在带孩子出门时,强迫孩子与他不喜欢的人交往。 带青春期的孩子出门,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在和别人交流时,也要随时和孩子交流一下,不能“冷落”他们。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犯错误时,不要当场翻脸、严厉批评,或者事后惩罚,这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5、不要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粗暴干预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会趋于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 3. 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特征 (一)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法呈现快速的发展。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二)实现同一性 ⑴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⑵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这会使较小的争吵,升级为全面战争。因为,孩子最厌恶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管得太多、干涉太多。 2、不要以没钱作为理由,对青春期孩子“崇拜”名牌、追求奢侈品等“症状”进行批评。 家长要检讨自身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如果反对孩子买某样东西,就应心平气和地和他讲反对的理由。如果对孩子有所承诺,事后必须兑现。还可以让孩子用家务劳动换取报酬,买自己心仪的物品,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 3、孩子认真学习时,不要在一旁看电视、玩游戏,这很容易令孩子对您不信任。 (三)依恋关系的变化 ⑴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⑵伙伴关系密切: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 (四)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他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即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对于孩子的成绩波动,尽可能避免用惩罚措施。孩子成绩退步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急躁,表现在孩子面前,您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4、不要在带孩子出门时,强迫孩子与他不喜欢的人交往。带青春期的孩子出门,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在和别人交流时,也要随时和孩子交流一下,不能“冷落”他们,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犯错误时,不要当场翻脸、严厉批评,或者事后惩罚,这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5、不要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粗暴干预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会趋于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 4.错位培养男孩丢气概 女孩太爷们 性别角色的认知错位,必然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婚恋造成不利。曾经有位读者打电话求助:已经上初三的儿子每天仍和妈妈在一床睡觉,而爸爸常年出差,即使回家也是孤单地在另一屋休息。本来母子二人都十分习惯这种相依为命的生活模式,直到有一次儿子和他爸爸发生了争吵,妈妈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爸常年不在家,所以我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照顾他,包括他的内衣都是我来洗,晚上和他一屋睡觉,也经常帮他掖被子。”孩子妈说,“可慢慢我发现孩子越来越讨厌他爸回家,觉着是他爸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他根本不让我跟他爸在一屋睡觉,甚至我要是盛饭夹菜照顾他爸,孩子脸色立马不好看,明显是吃醋。”这位妈妈所述的情况并非个案,记者请教心理、情感专家后得知,由于爸爸常年在外,这位儿子已经成为了妈妈情感上的“代理配偶”,也是妈妈的精神支柱,互相都很享受彼此独一无二的爱和依赖。这位儿子常年从妈妈那儿获得安全感,一旦爸爸“闯入”,孩子就会觉着妈妈对自己照顾不周,自己的爱被剥夺。 如这对夫妻所担心的,儿子可以说已经有点像他们夫妻之间的“第三者”,影响了现在的正常生活。可也许他们不会想到,这样的男孩儿将来在婚恋问题上更愿意寻找“妈妈的影子”,享受被保护、被照顾的感觉,就如很多调查所显示的一样,缺乏父爱的男生,在择偶时本能地会选择年龄大、心智比自己成熟、能作为自己的心理靠山的大龄女子,同样,这种“女强男弱”的组合方式势必影响再下一代的心理成长,造成恶性循环。 而硬派的女孩儿短时期内会被爹妈引以为傲,因为很多这样的女孩儿学习成绩好,性格独立,遇事能独当一面,自己解决。而且这样的女孩儿一点儿都不刺儿,还很讲哥们儿义气,所以跟异性的关系都不错。然而一旦到了婚嫁年龄,其软肋则暴露无遗。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绝大部分适龄男青年都拒绝此类女生成为其女友。 有80后男网友更明确表示,女人味儿是他们择偶的首要标准,而由内而外的硬派女孩儿只可能是他们称兄道弟、一块儿共事的哥们儿,不仅不会“跳槽”成女友,甚至连“备胎”都当不上。难怪有一则网络笑话说:自称“人家”的女生,基本上啥工作都不用做,有男生会替你做掉大半;自称“偶”的,至少能省去一半的工作量;自称“我”的,全部工作都是自己的;自称“姐”或者“爷”的,得,连男人的活儿都是你的。 5.青少年乱花钱现象需重视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家长对于孩子花钱有求必应。有网友反映,现在中小学生请客送礼“恋名牌”、花钱不眨眼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105人参与),94.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青少年乱花钱现象严重。受访者中,80后占40.8%,70后占38.5%。67.7%的受访者为人父母。 仅23.6%受访者确认身边家长重视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 家住山东泰安的王俊红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每个月的零花钱经常超过500元。王俊红和丈夫都是普通工人,一个月总共才赚3000元,孩子的零花钱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让孩子懂得节俭,我们也费了不少口舌,但每次孩子一伸手,我们却总是不忍拒绝。” 王俊红告诉记者,上次一个同学过生日,孩子竟然花200元买了个生日礼物。“他一点儿都不知道我们赚钱的辛苦。就一个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又不知道怎么去教他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理财意识。” 调查中,97.8%的人认为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理财意识。对于孩子理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23.6%的受访者觉得身边的家长足够重视。 “理财教育非常重要,财富行为关系到道德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认为,孩子理财观念缺失,父母是直接影响者。他指出,现在父母在培养孩子理财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极端:一种是害怕跟孩子谈钱,不让孩子参与消费,什么都包办;另一种是很放任,没有计划,孩子要多少给多少,缺乏对孩子的监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导致孩子产生畸形的理财观念。 青少年理财意识缺失的原因何在?调查显示,83.1%的人认为是受社会上攀比风气的影响;73.3%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对孩子的娇生惯养;69.4%的人表示是由于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理财的意识;57.5%的人归因于社会压力大,父母无暇顾及孩子,随便给孩子钱;47.2%的人认为是由于孩子在应试教育下忙于学习,没有赚钱不易的切身体会。 95.2%的人认为理财能力是生存必备技能之一,应该从小培养 家住天津的周强告诉记者,孩子经常以“买书”为由向家里要钱。后来跟他老师沟通才发现,孩子把零花钱全“贡献”给了小卖部。于是,他狠狠地教训了孩子一顿。 过了两个星期,周强发现,孩子竟然从家里偷钱,“批评他时,他总是痛哭流涕地表示要改,但他总是管不住自己。这样下去恐怕会葬送了他的前程。” 对于孩子缺失理财观念所可能带来的后果,“形成不良金钱观,使孩子误入歧途”(83.0%)、“使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的畸形文化蔓延”(77.2%)、“养成奢侈浪费之风,不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73.9%)分别排在前三位。 调查中,95.2%的人认为理财能力是生存必备技能之一,应该从小培养。 “青少年不是财富的创造者,仅仅是一个消费者,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应该了解财富的创造过程。”洪明指出,理财教育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钱从哪里来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财富如何储存和保管,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消费的问题。 洪明建议,理财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比较合适,家长要告诉孩子如何合理花钱,如何使用银行、存款取款等基础的金融工具。而在此之前,日常消费中,家长就要灌输一些节约、不攀比的观念,主要是品德教育。 武汉大学(微博)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指出,理财观问题的背后是心理价值观的问题。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发育时期,是形成正确人格价值观、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长、学校应下大力气在如何看待金钱、如何使用金钱的问题上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为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公众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理财观有什么建议?调查显示,“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积极进行引导”获选率最高(83.0%);其次是“父母不能娇惯孩子,多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77.5%)。其他还有:“应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66.8%);“学校应该开一门理财课”(50.8%)等 。6.怎样陪孩子度过青春期 进入青春期的旅程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望而生畏,友谊、学校、成长甚至新的任务都会令学生兴奋不已,令孩子们惊慌的是对异******往没有把握——这自然是青春期初始阶段成长的一部分。 当孩子走到孩提时代与未来生活的交接处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旅程充满了成为成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其中重要的两项:①人际交往方面变得成熟②找到未来事业的方向。 还有一项是适应新的机体和改变了的外表。青春期的孩子是很关心自己的身高的. 在把自己看做一个学生、朋友以及女孩子的白马王子的同时,男孩子还忙于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活动,给自己定位,即搞清楚“我是谁?”——这是在青春前期已开始但需要在整个青少年时期(至少)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发展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似乎他们整天只关心自己。他们会花许多时间照镜子并且与别人进行比较。十几岁的少年通常花大量时间审评自己的外表,并且考虑能否被人们接受。 他们用许多时间评价自己,而且常常以为别人也这样关注他们。面部的瑕疵(粉刺)被视为洪水猛兽,他们可能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注视自己,评论自己,而且肯定自己的父母从未经历过此类事情,因而父母不知道即使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很重要。有时即使最理解孩子的父母也会被抱怨:“你根本不理解”。 走向独立是青春期压力最大的任务之一。从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便产生的同一过程正处于全速进展之中。当父母为孩子安排好日程时,孩子勃然大怒:“我不是您,别为我制定计划。” 在寻求心理自由的同时,十几岁的孩子可能还想保存孩提时代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许多青春期少年希望找到做成人的感觉,但在必要时还是想从父母那里寻求安全感。孩子一会儿搂着妈妈倾吐心事,一会又指责妈妈老是把自己当孩子,这不足为怪。 因此,孩子经常一方面渴望独立而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依赖感。在这种矛盾中,他们表现独立愿望的方式之一是敌视不合作,执拗地与成人作对。 作为父母的困难在于如何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何时及如何施加控制,以及何时需要退一步,让孩子做出自主的决定。 在试图与父母拉开距离的同时,青春期的孩子正向自己的同龄人靠拢,同龄人群体能提供某种程度的妥协,因而它更能接受青少年对角色及价值观的体验。(染发,穿孔,打眼等这些朋友认为酷,父母感觉厌恶、恼火的行为) 所以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幼稚、异常或者需要多加约束,而孩子会认为父母施加约束是因为把他们当做了有依赖性的小孩子。 通常父母们很难面对这一转型期,而且自己都有可能在孩子的青春期产生心理问题。坎普尔大学的发展心理系主任劳伦斯·斯坦伯格,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与争吵可能导致父母的心理问题和婚姻关系恶化。 另外,看到孩子更乐意与朋友交往时,曾与孩子关系亲近的父母会留恋过去的美好时光。父母现在感到周末孤单——因为过去与孩子常常共度周末——于是给孩子施加压力以便让孩子呆在家里。结果孩子呆在家里后和父母常常争吵不休。 自由意味着分离。和谐统一似乎已成往事。但父母可能认为孩子打乱了曾经令他们感到安全的家庭生活,而这对未来生活不利。他们可能认为孩子的不合作与反抗会持续下去。 尽管父母与孩子存在争吵与冲突,但这反映了孩子们想给自己定位的尝试,叛逆的行为可以使十几岁的孩子感到自己很特别 7.为何当今中学生如此“早熟”? 早恋现象普遍存在,伴随而至,中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偷尝禁果也不再新鲜。在“性”面前,为何当今中学生表现得如此“早熟”? 有专家分析,社会传播媒体是中学生性早熟的重要催化剂。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中学生很容易被浸染。而电视节目也常出现男女亲昵镜头,在充斥着大量黄色信息的传播环境中,对中学生身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与家庭性教育的缺失也是“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性教育未能全面铺开,大部分中小学仍只注重文化课的传授,忽略了青少年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性知识的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对此也采取回避态度,总是对孩子吞吞吐吐,遮遮掩掩。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营养过剩,导致性欲望提前出现。而且青少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抑制力又异常薄弱、责任感差。“他们看到其他人都‘办’那事,潜意识产生一种模仿,甚至攀比心理,私下也会互相交流性经验。” 另外,追求新鲜刺激,部分中学生与异性亲密交往,往往是为了摆脱内心的孤独压抑感,向外寻求沟通伙伴以及刺激的情感体验。 一、长期性压抑的过度释放 所谓早恋,偷食禁果、媒体的不当传播,这都是些很表面的东西,这些东西被人们分析了多少年,也被教育界“重视”了多年,有效吗?为什么不能深挖一下本质的问题呢?自古都有谈性色变的传统,虽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但对于性的神秘性和禁闭性丝毫未减,尤其是对青少年,在学校里,不仅仅是性的问题,就连普通的感情心动,也是被坚决禁止的。这样就形成了,外部的文化在一点一点地开放,而校园里的文化依旧封闭死板甚至压抑,这种极大的反差迫使一些中学生要寻求突破寻求释放,在校园里得不到的东西,他们大可以到学校外面来找寻,加之家长及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不够,尚把这种现象简单地以为早恋什么,过度压抑而缺乏疏导,是造成此现象的本质原因。 二、女权主义的矫枉过正 而中国自古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男尊女卑,这种传统在当下社会风气中也残余很多,就比如现在的某些官宦家庭有钱人家,依然保持这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钱女人生养的传统,但凡男人掌握家庭的经济命脉女人在家里没有地位。这种传统风气是不可回避的。故而,这种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尤其对中学女生,她们必要地要反抗一些什么,但她们有态度但并无途径,她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获取男女平等,她们只当包养了男生就是赢得了女权。说白了,这实际上也是对当下男人包养女人的一种效仿。 8.带着青春期的孩子平稳降落 《一个孩子的战争》开篇就是5个字——“这小孩完了”,这是徐世立收到妻子发来的一条短信,小孩是他们的儿子徐修远,读高一,收信时间是2007年2月4日。一对父母究竟要绝望到什么样的地步,才会发出如此惊悚的呼喊?一个优秀的儿子滑落至“问题学生”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些看似有些夸张荒谬的家庭经历恰恰是作者徐世立最真实的体验。 “那时,我正在37年前插队落户的宜昌县一个叫谭家冲的小山村里写作,当天几乎一夜未眠。儿子出了问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学校以及周边亲友一切试图力挽颓势的努力均不奏效,儿子像一架失事飞机,带着巨大的惯性往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低处坠落,着了魔一般。”回首往事,虽然已经过去5年多了,徐世立依然感慨万千:“我儿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我们家,但是‘战争’也同样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当中发生,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待孩子的整个观念和做法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都是电脑惹的祸? 儿子100天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姥姥家,直到4岁半才接回来。为了弥补多年来母爱的缺失,母亲晏紫就想方设法加倍地补偿给孩子——只要学习好,所有的物质享受无不满足。而父亲徐世立对儿子非常严格,也不习惯与儿子进行身体的亲密接触,认为妻子对儿子的爱是无度之爱,喜欢用巴掌和器物对儿子身体进行惩罚,以致儿子愤怒地说:“我要是没有你这个爸爸多好。” 上小学的时候,徐修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酷爱运动和艺术,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一、初二时仍然名列前茅,曾获得武昌区“艺术小人才”一等奖和“雏鹰少年”称号。但到了初二下学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孩子要买电脑。从此,徐修远的成绩开始一路下滑,好不容易考进了高中,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三名。那时候他已经完全不想学习了,一个学期下来所有课本全部是崭新的,所有的写字本上一个字都没有。他觉得现行教育让他不快乐,经常在家里喊:“这些题我在学校已经做过多少遍了,已经会做了,为什么回到家还让我一遍两遍地做!” “他是一种本能的对现行教育的抵触,可是家长只能顺应着学校,和学校一起强迫他去做那些无穷无尽的作业。这时候,他从电脑上找到了快乐,觉得电脑比学习要好玩得多。”徐世立说:“当时我和我爱人已经绝望了,我们没办法让孩子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他不跟我沟通,我说任何事情他都说‘不知道’。” 于是,徐世立和妻子商量后,决定送儿子去“某个教育训练工作室”,那里专门招收“问题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历练,提升自身认识,唤起学生身上已经失去的那些宝贵品质,社会上俗称“魔鬼训练营”。 那就让我们相互折磨吧 那是徐修远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年轻无知的他尚不知道那一天的出游将会成为黑暗的开始。在去“魔鬼训练营”的路上,他困兽般不停地喊“我要下车”,可汽车正加大马力朝市郊驶去,直至驶上汉宜高速公路。行程过半后,他渐渐安静了。然而,这是一种比焦躁、狂躁更为可怕的安静,他在心里种植了愤恨,暗植了报复,说了一句令人寒心的话:“那就让我们相互折磨吧。” 到了那里,徐修远一瞬间从天堂到地狱,当“管代”带他走时他喊着:“你们干什么,我爸爸在这儿”,徐世立在传达室听到后非常心酸。返回的路上,车中没有儿子,徐世立的妻子已经哭得像泪人一样。这一天离徐修远的16岁还差几天,他在“魔鬼训练营”度过了他的生日——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生日。 徐修远在那里呆了106天,除了老师规定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封家书外,他还在紧张的训练和千里长征的路途上,利用时间写下了6万字随记,记录了一个16岁孩子的心灵成长路程。他开始想念家,怀念课堂、想念母爱、想念舒适的家庭生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写道:“每天漫长的长征,一清早出门看见的是星星,走到晚上星星又出来。有时候一天走60公里看不到一个人,与其说磨炼我的意志、锻炼我的体魄,不如说给了我一个相对安宁的、漫长的思考时间……”儿子的情况大为好转,徐世立夫妇很欣慰。原计划半年的训练生活,提前3个月,母亲便坚决地把儿子接回了家。7月7日惊变 没想到,徐修远回家后立刻反弹,所有的习惯又恢复到原来的现状,而且比过去还要严重:每天睡到下午4点钟起来,吃饭以后玩电脑,玩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这时候电脑已经不能给他带来快乐,他面临一种很绝望的生活,学习有压力,生活没意思,这时候他抑郁了。儿子和我们又一次掉进了深渊,每一天都水深火热,每一天儿子和我们都面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终极问题。 7月7日中午,妻子告诉徐世立,凌晨三四点钟时听见儿子不停地蹬踢座椅和用拳头捶桌子的声音,她赶紧起来去看,儿子非常痛苦地蜷缩着身子在床上打滚……徐世立脑子一片空白,赶紧丢掉筷子跑到儿子房间,用手轻轻地抱住了儿子,“我们父子从来没有拥抱过,可是那一刻我们肌肤相触。像触电一般,儿子的整个身体都僵直了。”还没说话,徐世立的眼泪哗地流下来了,喃喃自语般地对儿子说:“我们家只有你一个儿子,我们不能没有你,我们要你健健康康地活着,每天高高兴兴地活着。中戏,咱不考了!高考(微博),咱也不考了!学也不上了!好吗?从今以后,你就是个没有任何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压力的人了……”儿子的身体在我的泪语和越来越有力度的摇晃中渐渐软了,松弛了……“我相信,此刻他坚硬的心也在变软、变柔,如坚冰融化。” 从那天开始,徐修远发生了逆转,徐世立放下一个所谓的父亲的尊严、一个所谓的作家的职业骄傲,放下了所谓的严父的架子去和他亲近。儿子也获得了从小渴望的父爱,重建起信心、信念和目标,最终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与其说我们挽救了儿子,不如说儿子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庭。”徐世立说 。9.寻找孩子逆反的积极面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着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唆唆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二、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家长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三、善于理解孩子。(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10.淡定心态陪孩子走过青春期 一提到青春期,不少家长的脑中便惶恐的闪现出诸如叛逆之类的字眼,青春期的孩子果真如此“可怕”吗? 孩子早恋怎么办 青春期除了叛逆,还有一个关键词:早恋。其实在西方国家并没有“早恋”这个词,因为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意识的萌动和性别角色的分化,异性间的好感是难免的,家长应合理引导而不该强制打压。 面对孩子的“早恋”,家长在冷静对待的同时,更要让孩子明白:你爱他,所以担心他。这时候不妨与孩子分享你自己曾经的恋爱经验,也不妨大大方方指导孩子的交往,也许懂得了恋爱中的责任与担当,孩子反而可能会知难而退。 青春期叛逆很正常 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甚至开始有意疏远父母……当你意识到这些的时候,那就表示,孩子的青春期来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来到“父母学堂”的家长们多显得非常烦恼而焦虑,其实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有积极的一面: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形成,他们正向一个独立的个人转变,开始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其实青春期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程,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名人,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青春期也是相当叛逆的,所以家长们大可不必太过担忧。 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青春期的孩子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父母又该如何“接招”与孩子斗智斗勇呢? 都说理解万岁,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能过于苛责,尤其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努力,虽然看似反叛,但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更希望得到鼓励、理解和支持。 面对学习时,家长给孩子制定的目标最好是“跳一跳”就能实现的,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家长千万不要吝啬表扬或鼓励,如果与孩子产生冲突时,家长一定要克制不要使冲突加剧。 11.早恋不是青春期的致命伤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在这时期孩子会随着身体渐渐发育,产生各种各样的反映,如心理叛逆、对身边的一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萌发对异性同学的好感等。 正确对待孩子的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在这时期孩子会随着身体渐渐发育,产生各种各样的反映,如心理叛逆、对身边的一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萌发对异性同学的好感等。如果此阶段家庭和学校没有给孩子很好的正确引导,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心理和思想上,青春期的女孩子正处于性格、品德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不正确的对待和引导就有可能会导致性格偏差,人生观也很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而且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由于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的不理解……会使孩子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在寻求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得摇摆和往复。 青春期的女孩子有正常的心理需求,例如:朋友交往的需要,关注异性的需要,获得帮助的需要等,此时,越是严厉的批评指责,越容易使女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孩子的想法在家中得不到认可,便会另寻他路,结果导致了我们好多家庭的沟通更像是"战场"。其实,"蹲下来和孩子讲话",放低姿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聆听--区分--发问--回应"。只要不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悉心聆听,问题总会迎刃而解的。 家庭教育应结合青春期特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青春期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引导;其次,在和孩子的沟通教育中,应就事论事,孩子还小,没有必要事事都上纲上线;再次,要以欣赏的眼光,给予鼓励,让她更加自信,更加勇敢的前行;最后,沟通中应避免说教。应给孩子确立正确的积极的榜样,让榜样的力量推动、激励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在这时期孩子会随着身体渐渐发育,产生各种各样的反映,如心理叛逆、对身边的一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萌发对异性同学的好感等。 另外,在生理变化上往往是家长与孩子难以沟通的难题,尤其是女孩子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生理知识的学习,更是女孩子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家长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认知引导,分阶段的层层深入,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接受并理解。采访期间杨静老师还举例有的学生家长用很智慧的方式来解决,当孩子问妈妈一些问题时,妈妈没有直面回答,但是去书店买了一本适合她年龄的科普类教材,悄悄放到女儿的枕边,女儿发现后自己阅读了。不仅女儿了解了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妈妈也解决了自己很难张口的话题。 "早恋"也是许多青春期女孩家庭极为禁忌的词汇,所谓的"早恋"其实就是青春期萌动。孟晶老师这样认为,让孩子了解其实自己根本不是所谓的"恋爱",而是青春期女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所致、心理依赖所致。只要能够正确的分析,认真对待,"早恋"根本不是什么初中生的致命伤。 将个性化教育植入中学教育 现在很多学校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中学生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女孩子更应该得到老师在这方面的帮助和讲解,与其总在错误甚至悲剧后教导和惋惜,不如让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植入我们的课堂。高新一中副校长刘丽娟说:"如果不分男生女生,给予相同的教育,那就等于拿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现代的女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的各种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那么作为女人,她身上应该具备哪些不同于男人的特质,怎样更好地发挥她自身的优势?女人素质的高低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未来家庭的素质和稳定。西方曾有谚语说到'如果你教育了一个男人,你只教育了一个人;你教育了一个女人,便教育了一个家庭'。所以,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集结了心理健康、生物及思想品德老师一起,研究开展了这样的一个针对于女孩子青春期的课程意义深远。"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