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学会“自我突破”

11年前 [07-14 12:50 周日]

教育孩子学会“自我突破”

文 / 了然无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是商人、上班族,还是学生,一旦处于某种状态,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很难再会有大的改变。于是他们的潜力等积极因素随之被埋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进入了心灵舒适区。他们的生活习惯、社会圈子、人际关系、取得成绩等已基本定型,形成了习惯。此时的心理已得到满足而舒适,不愿再打破这种舒适。

以学生为例,人们习惯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一个学生一旦被锁定在某个层次,他们同样很难突破。比如一个中等生,他们成绩平平,生活也是平平淡淡的。既得不到老师、家长的特别夸奖,也不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惩罚。一切都是平平常常、清清静静。此时的他们形成了心理定势:反正生活如此,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自己也没有大的奢求,心理进入舒适区。那么他们想没想过突破自我也成为优等生呢?肯定想过。终因外界和自身的因素,很难有突破。

而那些有所突破的人们,都是在外界强烈的刺激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比如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中学时期成绩平平,就是因为把想考大学这种人人都想过的念头表白出来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由于受到这种强烈的刺激,于是王金战老师刻苦拼搏,最终不但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为一位教育专家。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农村贫困家庭总是出现出类拔萃的学生。这恐怕也是因为受到贫困刺激而要摆脱现状的缘故。

当下的教育情形是,大家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那种苦大仇深、贫困艰苦、优劣对比的教育很难深入孩子们的思想。我们如何做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时刻都有自我突破的信念呢?

首先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家长改变空头说教的习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适度、适时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树立自信,时常感到“我能行”。这样就有了不断自我突破的动力,从而使“自我突破”成为一种信念,一种习惯。

其次,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书刊杂志上搜寻一些自我突破的事例,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慢慢渗透。使孩子不断受到这些事例的刺激,激发起自我突破的情绪,从而达到在学习、生活、待人、做事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再次家长针对孩子在学习、生活等停滞不前的方面,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如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与别人交往,家长可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家庭聚会。让孩子与亲戚、朋友的孩子一起游戏,增加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可让孩子独立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买卖中与人交流。经过多次的锻炼,孩子在这方面一定会有突破。

“自我突破”能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不断进取,一生都有不懈的追求,从而使其生活充实、有意义。这也是适应时代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因此,我们尽可能让生活中有一种力量,时时给孩子自我突破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