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1、建立充满爱的家庭教育环境。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其中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家庭作为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作为孩子学习生活的第一课堂,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孩子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粗暴型家庭、严厉型家庭、溺爱型家庭、矛盾型家庭、破裂单亲型家庭都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的畸型发展。作为父母,夫妻之间要建立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人际关系,营造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的家庭气氛,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家长与孩子要建立温暖、养育、关心、融洽的亲子关系,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增强孩子的家庭温暖感和归宿感。
2、运用饱含爱的情感交流方式。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孩子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沟通。情感沟通是缓解学困子女心理问题的桥梁,与学困子女的情感沟通可以使他们自由表达他们的抱怨,说出心中的不快,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作为家长,要注重与孩子情感沟通,注意采用商谈、对话、讨论、充满尊重但又不失父母权威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取得孩子信任;要以孩子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基础来确定对孩子可以实现的期望,多给孩子成长的关心与鼓励,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经常的强化和支持,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增强孩子学习生活的自信心;给孩子提供各种家庭资源和校外学习实践的机会,引导孩子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多途径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强化孩子的参与意识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要十分注意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非常注意体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变化,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始终在关怀关注自己,不要使孩子感到“冷落”,更不要有伤孩子的感情。
3、采取体现爱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改变不科学的观念和做法,打破家庭教育的陈旧模式,尤其要转变视分数为人才的“人才观”,视管束为教育的“教育观”,要从“封闭型”“娇宠型”“说教型”“家长专制型”向“开放型”“激励型”“疏导型”“平等理解型”转变。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自己的“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是简单回绝,而是向孩子讲清父母不答应的道理,说服孩子放弃自己不正当的要求,遵从父母的意见。对孩子要体现爱,但更重要的是理智地爱、科学地爱,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既不能对孩子采取讽刺、挖苦、训斥、打骂等不良方式进行“教育”,也不能爱得过火、爱得过分、爱得出格,真正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在严厉中见真情,在情感中施教育。
4、传承爱的能力。爱不仅是情感的流露和传达,更是体现了一种能力。案例:一只虾的故事。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爱的温暖,同时珍惜爱,和培育爱的能力。家长要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当孩子要帮爸爸妈妈夹小菜的时候,捶捶背的时候,递鞋、递水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父母要欣然接受,并真诚道谢,感恩孩子的付出。爱,只有付出,才有意义;爱,只有付出的时候,能力才会提高。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