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长大
——读《这样长大》有感
家庭教育重在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品德、毅力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坚韧的品格,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不必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辅导老师,更不必把成绩的优异与否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
——题记
先是听过冯文孝老师的讲座,后来又阅读了他为女儿撰写的成长日记——《这样长大》。作者从一个父亲的视角记录了女儿二十三年的成长点滴。感动我的并非作者的文笔,而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爱的细腻和执着。三十年近乎滴水穿石的恒心爱心汇聚成四十五万字的关注和唠叨,其毅力可佩,其拳拳父爱可敬,其以仁爱礼义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值得每位家长学习、借鉴。
“阳阳第一次哭出了眼泪。以前只是干嚎。”“阳阳饿了时便哭,奶头塞到嘴里不是马上就吸,总是要先哭上一会儿,像是多委屈似的。”……读这些文字的同时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儿子婴儿期的一个个片段,记得小妹也为儿子买过一本成长日记,遗憾的是里面只断断续续地记录了一岁前的成长点滴,后面没再坚持。即便是从2006年以博客的形式再度描述儿子的成长轨迹,又因青春期儿子的叛逆而中断,尤其是读到书中收录的130多页女儿习作更令我汗颜,《第一个故事》、《第一封信》、《第一则日记》……二十三年后的今天,再与女儿一起回味这一个个的“第一次”那将是多么的幸福和温馨呢。
蝉,蜕皮时,一直在挣扎,你若觉得它很艰难,帮它把皮揭掉,这等于杀了它。因为,它就是在挣扎中、在用力时才能把血液压到翅膀中,把翅膀鼓开,完成生命的过程。这本是它自己的事,就该它自己做。孩子教育是个细工慢活,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作者的女儿在学业上也许不是最优秀的,可她的综合素质在同龄人中堪属佼佼者。女儿升入高中军训期间,作者写道“爸爸借此和阳阳谈了很多话题:对她初中阶段的看法、培养她自信心的过程、她的外语优势、写作的跨越、语言的进步、男女同学的感情问题、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问题、对大学生活的展望等待。” 女儿成绩出现下降时,作者帮女儿分析着“每个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都会出现高峰和低谷,只要你承认自己这一阶段处在一个低谷,就可以解决80%的问题。要理解:物质是运动的,一切都会变化,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绝望。”“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会被感动的日子。”为了帮女儿分析成绩,更精确、更直观地描述孩子成绩的变化,作者还将孩子的成绩画成曲线,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帮孩子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曲线图上显示的是孩子的成绩曲线,曲线图下凝聚的却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注和付出,这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
“女儿上到高三时,有一次摸底成绩竟考了第1023名,几乎垫底了。后来,她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日语系,只是因为我帮她抓住了一个难得机会。”在子女教育讲座结束后,一些家长对作者的关系网和为女儿创造机会的能力表示羡慕,与之对比,自己的孩子明显输在了起跑线上。当时恰值儿子嚷着想上高中的重点班,跟作者相比自己多了份纠结和尴尬,作者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讲座上都多次谈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文中也多次提到与众老师关系融洽,用作者的话说“一场酒、一顿饭就与老师们成为了朋友。”与之对比,我做不到,不过我相信有作者这般能量的家长并不多,即便是我们没有作者的社交圈子和关系网,但作者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阳阳说将来要做一个能让别人从她身上得到很多资讯的朋友。”——这与作者的努力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我家孩子9月份即将升入高中,作者对女儿高中阶段的学习引导对我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现摘抄如下:“要仔细研究课本,抓住课本和课堂,然后高频率复习,越到高考前,复习频率越高,这样可以利用短时记忆应对考试。”“要注重生物界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你所处的环境就是考试选拔,所以必须有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个必须适应。”“即使你的成绩不能再提高了,我们也希望你有健康的心态和身体。”“老师和同学都是很好的资源,必须好好利用。你没有参加过高考,而老师都带过很多次毕业班,了解高考的考点,他们在讲课时肯定把这些考点都讲到了,而你不听课,一是太亏,二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抓课本、抓课堂、多和老师同学交流,找出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方向性问题,迅速调整,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很多高中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还有的孩子锢蔽自封,不愿与人交流,看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还真的用心观察,及时引导呢。
“做父母的总希求孩子像我们爱她一样爱我们,但这是不可能的。孩子理应有自己的生活舞台和空间,我们在把她抚养大了之后,就该心安理得地退出她的生活中心——这些话更多是说给我自己听。”“让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建设自己的生活吧。这才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你看,自然界里有哪种动物在长大后还缠着自己的父母要求怜爱和抚养呢?所以,我们也该有我们自己的生活重点和中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越来越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失落感。俗话说,普天下的爱都是以团聚为目的,唯有母爱(父爱)是以分离为目标,希望孩子长大后飞得更高、飞的更远。
“这23年里,我总共做了1216次记录。这每一次记录就像画在纸上的一个小点,23年过去,我把这1216个小点连成一条线,就画出了女儿这些年的人生轨迹。至于画这条轨迹的意义是什么,倒没考虑太多,但我想,至少她将来某天翻看这本书时可以很容易回忆起自己从记事起到23岁是怎么生活的;或当我和妻子回归泥土以后,她在某个静谧的深夜翻阅这些泛黄的书页时可以很容易记起她有过这样一对父母……在这对父母看来,女儿是值得他们用生命去爱的——事实上,他们当年也一直用生命去爱自己的女儿的,那是一种天然生成的爱,是流在血液里的爱,纯净而浓厚。”爱孩子,连母鸡都能做到,更别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父母,可我们往往更重视物质上的给予,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至于孩子的心理生长、综合素质提升我们往往做不到作者如此细心、如此执着。与作者相比,我们可能给不了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生,但完全可以培养他良好的习惯。教育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既是为我们继续财富,也是为孩子储存财富,只是谁用心谁的回报就更高。
我给了儿子以生命,儿子则延续我的青春,然后我们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长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燃烧。回想与儿子一起成长的15年中,我付出着、收获着、困惑着、欣喜着,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将阅读坚持到今天,更别说写博了,我今天取得的成绩与儿子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自己的素养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在教会儿子感恩时,越来越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滋味,让我更懂得了“孝顺,孝顺,很多时候顺着老人的心便是孝”和“孝顺不能等”的道理;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年过不惑的越来越体味到亲情的珍贵、牵挂的温馨……换句话说,我们都在共同地完成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学会做人。毋庸讳言,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创造优秀的孩子更伟大!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