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放飞心情 文随心动

11年前 [08-29 09:01 周四]
 

放飞心情 文随心动

        ——如何写好读后感

作为一名职工,工作中我们时常接触请示、申请、报告、总结等文种,而提及“读后感”三个字眼脑海里便浮现出美好的学生时代。工作后也读书,只是仅仅将读后的“感”停留在内心或言语中,很少将真情流露于笔端。在这次“读书成就梦想、坚守提升素质”职工读书交流活动中,我先后阅读了60多篇读后感,读后感慨颇多:透过一篇篇文字,我感受到不同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感受到总厂浓浓的文化韵味。今天有幸参加读书交流活动,也想畅谈一下自己就如何写读后感的一点想法,愿与大家交流、共勉。

回想当初与二年级的儿子一起写读后感的情景,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幼稚和肤浅。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我将80%的篇幅用来介绍文章内容,只在结尾草草写上几句“我读了本书有……感想。”有时水平还不及二年级的儿子。后来我在校讯通开通了博客,校讯通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每年两次举办“书香阅读”活动,同一本书有十几、几十个孩子、家长、老师写读后感,通过阅读别人的博文我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慢慢地我尝试着多种方法撰写读后感。

我们都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却又不愿意去潜心阅读。说心里话我起初的阅读也是为了“用”而读。孩子幼年时,我阅读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孩子小学时,我阅读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初中时,我阅读过卢勤的《初中三年早知道》、吴海溪的《青春期,妈妈说给儿子的悄悄话》和魏书生的《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现如今,儿子考上高中了,博友“玉蝴蝶”又送给了我一本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起初读这些书的目的是取经、是预防,更多的是借鉴,后来我受一些博友(阅读推广人)的影响,也把一些读过的好书以读后感的形式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

熟能生巧,随着读和写的增多,我也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秘籍:要静下心来读,要读出文章的重点和出彩的部分,读感有机结合、各有侧重,联系实际(思想、认识、生活、感情)谈感悟。一篇读后感最感人的是真情实感和反映生活,因为真实的才是最美的,真实的也是最感人的。而读后的“感”也是写好读后感的重心所在。其实同一篇文章,别说不同的人,就是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情下读后的感悟是不同的。时下很流行莫言的作品,我也时尚了一把,前后阅读了四五本,每次阅读时我都对莫言大加讽刺和批判,总感到他是在利用文字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文中还不乏一些土得掉渣的方言和不堪入目的秽语,总感觉不是在倡导积极的、阳光的东西。后来,我又从书中描写事情的背景观看,从另一个角度感悟,倒也勾起对儿时懵懵懂懂的一些回忆。《蛙》让我回忆起幼年时农村施行计划生育的艰辛,《天堂蒜苔之歌》让我联想到今年安阳瓜农的无助和无奈……一篇文章可“感”的点很多,选好“感点”很重要,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的一个或几个“感点”,沿着“感点”联系自己的生活(思想、认识、生活、感情),也可联系身边的事或某种社会现象(这部分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摘录文章段落、语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越深,表达越真切,文章也就越感人,此时你可以放开心情,让文字随着你的心情跳跃,切忌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的结果是“蜻蜓点水”,让读者感到你在隔靴搔痒,纵然洋洋洒洒也是华而不实。

万变不离其宗,读后感也是如此,一篇好的读后感不但要感人,要真实,更要懂得与“读”紧密结合,因为“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所以你选择的“感”点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开头引“读”,中间不间断地回应“读”的内容(我喜欢以引用原文段落、语句的方式展开回味、感悟),文章结尾最好恰当地回扣“读”的内容,给读者一个“千条线,一根针”的感觉——又回归到“读”的内容当中。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