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幼儿园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工作(转)

11年前 [09-03 23:16 周二]
 
幼儿园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工作-
--徐 芳
发布:宋蕾  时间:2010-11-2 10:50:13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1106 讨论: 0

红寺堡幼教中心     

活动背景:

每值秋季入园时,在幼儿园楼道、楼梯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班孩子的哭闹声:“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只见教师怀里抱着的、脚下追着的,家长们更是心疼声、怨声不断。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儿童在最初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保持长久,影响一生;如果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得以顺利发展,将有助于儿童增强自信心,发展自我意识,促使儿童情绪情感、品德意志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相反,假如这一时期的社会化遇到障碍,则会引起儿童的焦虑、退缩、逃学、品行障碍等问题,对其社会化进程埋下隐患。因此,小班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其适应过程的顺利与否将为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些现象也严重影响全园孩子、老师和家长的情绪与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更有家长认为我们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不会“哄”孩子而提出转学。可见,做好小班幼儿的适应工作已成为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活动目的:

本次教研活动试图从“幼儿快乐入园”观念出发。结合地域、家庭、幼儿园实际,深入了解、分析小班入园适应难的原由,认真思考幼儿入园对策上的成功与失败,帮助教师、家长正确缓解与疏导幼儿入园初期的不良情绪或行为,摸索有效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适应能力的方法与措施,使孩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愉快地适应新的群体生活,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幼儿园工作的整体发展。

案例概述

早上7点半刚过,第一个女孩被送来了,我们快步迎上去面带微笑说:“小朋友早!”只见小女孩一副怕羞的模样,避开老师伸出的双手,一个劲往妈妈的怀里钻,一双小手死死地揪住妈妈的衣服不放,无论怎样哄劝总是不肯放手。并且声嘶力竭地哭闹着,口里重复着“我要妈妈”这句话,泪水成串成串地滚落下来,在漂亮的小脸蛋上飞溅开去,那情形犹如生离死别。不久,全班孩子都送来了,老师们尽管认为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会儿却显得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有些忙不过来。一些孩子哭喊着,一些跑到教室门旁动手扭门把手,还有一些准备从开着的玻璃窗里爬出去……。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几个老师关紧了教室门和玻璃窗。教室里打滚哭的、站着哭的、坐着哭的,甚至有把图书、玩具摔到地板上表示强烈抗议的。他们口里都哭喊着“奶奶”、“爸爸”、“妈妈”等。此起彼伏的哭闹声撕心裂肺,让人揪心。

这几天,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从小班教室里传出的孩子哭闹声,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校园里独特的大合唱。

案例分析:

    经过深入分析与讨论,我们认为小班幼儿在入园初期出现以上现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

3岁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这阶段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独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水平低;受自身认知水平、身心素质、性格等的限制,孩子情绪的感受、表达、调节和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只能以本能的反应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在生活、心理上都比较依赖于成人,害怕与亲人分离。同时,这一阶段正处于与成人间交往的第一反抗期,常常任性、逞强,如果此时成人对其内在需要了解不够,不能及时予以满足,甚至加以种种限制的话,极易造成与成人的对立。这些因素导致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有的适应快、有的适应慢;有的适应较好、有的适应困难;有的适应过程比较稳定,有的则不断反复等。

2、生活环境的改变。

孩子入园所感受的环境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亲子依恋所产生的亲子分离焦虑。其二是生活场所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家庭在语言交往、自理能力、规则规范等方面的要求不一致,一时难以习惯和接受所产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从家庭到幼儿园大多数孩子会产生害怕、不安全感,甚至大哭大闹的不适应现象。

3、家长情绪的影响。

幼儿入园初期,家长总有许多不放心的理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还是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抱,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张望,生怕有个闪失。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幼儿园还没有建立信任态度,总是担心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爱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细心的照顾;当孩子回到家里,总是在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迁就,无原则地满足。这些都表现出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再加上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方式不当的话,会更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

4、幼儿园、教师工作经验不足。

由于我园办园时间短,教师大多数刚踏上工作岗位,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弱,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了解、掌握不够,抓不住孩子的需要,在与孩子沟通技巧、活动组织能力方面欠缺,尤其面对小班这么幼小的孩子,引导措施不当也可导致孩子在入园几周内还难以适应。

解决策略:

1、做好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

 举措一:集中研讨,共商对策。

针对幼儿入园适应慢的问题,我们利用集体备课、业余时间组织了园本、年级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研讨、经验交流等分析小班幼儿所处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本地域幼儿家庭教育情况和幼儿入园适应慢的原因,共商提高幼儿入园适应的对策及注意事项,并利用开学前一周对小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各教师职责。首先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教师引导、教育策略。

举措二:消除家长焦虑,提高家长教育策略,激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教育必须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儿童的教育目标。为保证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园利用暑假期间发放《新生入园注意事项》,并在报名时发给每位新生家长人手一册,利用入园前一周组织召开了小班新生家长会,举办“亲子趣味游戏活动”。积极主动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家长全方位详细介绍幼儿园的总体概况、教育教学基本情况、教学理念、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安排,宣传科学育儿常识,并提出了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合理化建议。如:在家平时注意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入园前建议父母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环境、教师与小朋友。让孩子感受到“哦,原来幼儿园那么好玩”、“这里有这么多好伙伴”。等等措施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将萌发孩子产生上幼儿园的愿望,从心理上帮助孩子走好人生集体生活第一步。

举措三:营造温馨、快乐的“家”的氛围。

良好的环境能给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环境布置上,我们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此,小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并投放了色彩明亮耀眼、外形夸张逼真的玩具和适宜材料布置活动室,在教室里创设“娃娃家”,摆上幼儿熟悉的毛绒玩具图书等,在与家相似的环境和物品中缓冲孩子内心的压力。用新颖、奇特的玩具能够紧紧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幼儿愉快的置身于既好玩又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玩具世界里,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认识、交往,分散、排除孩子依恋家长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喜欢幼儿园的环境与同伴的情感。

2、做好入园后安抚工作是幼儿入园适应的重中之重。

举措一:教师给孩子以母亲般的关爱。

小班幼儿入园时均只有三岁左右,入园前,他们已习惯了在父母亲的怀抱里撒娇、发嗲等的生活方式,而入园后,这一可靠而又安全的屏障不复存在。所以在幼儿无助或伤心惶恐而闹情绪时,牵牵他们的小手,及时的给孩子们一个热情而母性的拥抱,亲亲他们的小脸蛋,对他说:妈妈是不是这样爱你的啊?老师也象妈妈一样爱你。这种具体而又直观的形体语言不仅能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关爱,而且能让那些还来不及转变自己的角色的孩子无助的心灵暂时得到安慰,使他们感到即使离开了父母亲的怀抱,他们依然是安全的。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对教师建立起一份信任,愿意和教师一起参加教育活动。在某些时候,对于哪些爱哭闹流眼泪的胆怯内向的幼儿来说,这一举措比说一大堆安慰的话更实用。   

举措二:巧用游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在安静的环境里他们很容易想起家人,而勾起伤心的情绪,此时,需要教师多组织一些能使他们开心愉快、情绪兴奋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而游戏形式多变、趣味性强,最能吸引幼儿。如:在玩“开火车”时,把小凳子变成汽车,请幼儿当司机,并唱着儿歌开;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利用器材设置障碍比赛,如:爬过草地(垫子),钻过山洞(纸箱)……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体验到快乐,且增加了幼儿之间交往的机会,很快融入集体活动之中。

举措三:合理并充分发挥小红花及榜样的作用。

小班幼儿对小红花的钟爱可以胜过他们喜欢的任何物品。在经过努力之后,能得到一朵小红花,幼儿会异常高兴。所以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分发小红花,对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次日的要求,让幼儿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正确的、值得称赞的,是大家的榜样。而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大家不能接受的,以后要如何改正等。使幼儿有明确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品味劳动成果的需要,使幼儿因为成就感的获得而更加进取。

举措四:借家长力量,助幼儿快适应。

要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入园初期,可让孩子在家挑选一件最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建议家长适当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并视孩子的情绪适当增加在园时间;安慰家长不要过于着急,不要随孩子一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绪,而要以积极的态度感染孩子;当遇到孩子在家中宣泄对幼儿园的紧张情绪时,家长不要训斥,而应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坚持上幼儿园;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每天尽可能抽时间陪伴,给予情感上的温暖,以满足孩子情感、心理上的需求,使其对父母的依恋得到适度的满足。家园合力帮助孩子是最有效的。

活动效果:

新学期开学后,尽管每个班还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孩子显得孤独、忧郁与不合群。不过,他们不像原来小班幼儿一样大哭大闹,不摔东西也不在地上打滚了,也不再想着逃走,他们只是自顾自地小声哭闹。其余大部分孩子都不再哭闹,他们基本能在老师的耐心诱导下,顺利完成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活动。如一个接一个相互拉着衣服排着长队,开着“小火车”上厕所。在户外,老师牵着孩子的小手,让他们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一起说“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小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当说到“吹成一个小泡泡”时,大家一起慢慢移动脚步,聚拢在一起;说到“吹成一个大泡泡”时,又慢慢移动脚步散开,散成一个很大的圆圈,并且举着手喊:“哦,泡泡炸了!泡泡炸了!碰!碰!”。有趣的游戏使他们欢呼着。

两个星期后,极个别爱哭的孩子也不再哭闹了,并能自觉地加入到活动之中。早上,当家长领着孩子走进教室,老师会亲切地问候:“小朋友早上好”,每个孩子基本会礼貌地回应:“老师早上好”。家长离去时,孩子们不但不哭闹,还会摇着小手对家长说:“奶奶再见”、“妈妈再见”。当家长微笑着满意地离去时,他们会根据各自的爱好,或者摆弄玩具,或者看图书,或者和刚认识不久的小朋友说悄悄话。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高兴地生活、学习与游戏,脸上绽放出童真的笑颜。

这是幼儿园里丰富的玩具角、多彩的游戏吸引了他们的结果;是幼儿园老师用真诚的爱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是老师和家长的言行感染着孩子。幼儿园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不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和陌生,而是一个充满温馨、有趣的乐园。

活动反思:

1、幼儿园要不断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加强反思、积极参与到教研中。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在集体研讨中,彼此提出建议和问题,想出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之道,试不同解决方式的效果,寻找最好的解决措施。在反思中还能够全面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色,并与行动结合起来,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促进教育行为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实践智慧和理论水平在共享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

2、教育幼儿要在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最有效。教师要对所任班级幼儿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家庭状况、行为习惯、个性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力争对每位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与家长要建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的兴趣、经验与需要出发,捕捉最佳教育时机,使幼儿得到健康、良好发展。

3、友好的互动与联系是家长、教师、孩子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幼儿园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新的幼教观念,提倡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符合时势的家教观;及时与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增强家园联系的实效性,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切实做好“家园共育”。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