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13岁清华男孩范书恺的哪些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年前 [09-05 23:49 周四]

 

    在今年的清华大学新生报到中,一个身材瘦小、稚气未脱的小男生备受瞩目。他叫范书恺,1999年12月出生,还未满14岁,是清华今年年龄最小的新生,以至一些学姐看到他,忍不住轻叹道:“好萌啊!”

    当绝大多数13岁的孩子还赖在父母身边当着“小公主”、“小少爷”时,这位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已借助贫困专项计划,经走入清华园开始自己独立生活。虽然这是一个极个别、特殊的例子,但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很值得我们的许多家庭去借鉴、去深思。

    父亲:“我们的感受就是对孩子要负责任、肯牺牲,孩子可塑性强,大人要认真引导。”

    8月21日,戴着眼镜的范书恺神清气爽,一大早就来到清华大学办理报到手续。此前,从未到过北京的他和父母早早赶来,游览了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
    范书恺毕业于河曲中学高中部244班,今年高考结束,范书恺估分605,分数出来是601分,是该县2013年应届高考理科状元。为帮儿子填报一个理想的志愿,在拿到《2013年山西省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前,范书恺的爸爸范相就借了去年的报考指南研究了起来。分数一出来,全家人先是商量着填报西安交通大学,后来听说有“专项生”政策,并了解到全省实施专项生计划的36个贫困县,仅有一个考生分数高过书恺,而且清华大学在山西有3个专项生指标,范相夫妻俩和学校老师都支持书恺填报清华大学,最后终于得偿所愿。成为河曲首批高考专项生政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河曲县第8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
    范相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现在河曲县公安系统工作,母亲王静毕业于忻州师专,现在河曲县实验初中任教。对于孩子的培养,范相说:“我们的感受就是对孩子要负责任、肯牺牲,孩子可塑性强,大人要认真引导。”
    范书恺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三年级,一直在父母身边学习。其实,起初父母亲并没有刻意去培养他,只是后来渐渐发现他记忆力强,才开始有意亲自引导他学习。当范书恺还不到两周岁时,由于范相和王静常教他认字和用扑克牌、象棋玩数字游戏,书恺就会认读许多汉字,可以运用乘法计算。3岁前,范书恺一直跟着当时还在河曲葛真龙联校任教的母亲,3周岁那年,王静调回县实验初中,没有按照学校教材对范书恺进行常规教育,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书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教他,没想到正好应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每天对小书恺的辅导,成了范相和王静夫妇二人的必修课。夫妻俩自制了小黑板,购买了小桌凳,购买了教学挂图,借来了五年制小学一至十册课本,其他如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社会等课程也都照常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小书恺有了“神童”的美称。他的“成名”,源自于他五周岁就直接上了小学四年级。
    范相回忆道:“4周岁那年秋季开学,我曾把他带到县实验小学,请求学校准许他进三年级就读,但当时的校长和老师们都说年龄太小怕跟不上,劝他们让孩子长大些再看。5周岁那年,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征得学校同意后直接把书恺送进五年制的四年级学习。”当年老师还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上四年级会很困难,于是就试着让小书恺做了一份数学题,没想到他一会儿就做出来了,而且全对,现场的老师们都很惊讶。实际上,当年小书恺已把小学以前的毕业试卷都做过了。据了解,这样年幼的孩子上四年级,在河曲也是头一个。
    范相这样评价儿子:“孩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坚持得好,学习上从没松懈过。”
    范书恺的最大爱好是读书。范相粗略估计,十余年在为他买课外书上的投资,就有一万多元。书恺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百科类书籍,有成套的中外名著,还有《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杂志期刊。“从小到大,他最喜欢的就是看书,既看‘正书’,也看一些‘闲书’。”
    读书学习之余,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也是范书恺的爱好。他也会和别的同学一样,听音乐、练书法、看网络小说、动画片……
    班主任苗建明:“他思维确实有独到之处,很敏捷,这些主要归结于他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范书恺高中的班主任苗建明介绍说:“当地人称书恺为‘小神童’,主要是源自于他直接念了四年级,上高中后他和其他同学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他思维确实有独到之处,很敏捷,这些主要归结于他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他随后补充说:“范书恺还是物理课代表,学习从不打折扣。”“刚开始,因为实在太小,书恺有过几天不太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太会学习,但后来就逐渐适应了。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他居然考了年级第一,老师和同学们对他更是另眼相看。”范相介绍,七周岁那年,书恺小学毕业考试,便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县实验初中,中考时又考出604分的高分数。基于孩子年龄小,为方便他就近上学,家里送他进入河曲中学就读。高中3年,书恺依然表现强劲,高一、高二年级,经常是全校前十名、班上一、二名,高三年级多次考试他都是应届生年级第一名。
    对此,苗建明深有感触,“这孩子有个好习惯,课堂上大胆回答,有不懂的问题先是自己思考,思考不出来就请教老师,真正能够做到‘日日清’,问题从来不过夜。”
    小书恺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绝不是“书呆子”式的学习。苗建明说,“范书恺发展比较全面,性格挺外向的,可以说是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少年,和同学们处得挺好,学校的活动都积极参加,去年新年晚会还和几个同学跳‘骑马舞’呢。”
    而对于外界对自己“神童”的这一评价,范书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当自己是什么‘神童’,自己也没什么特殊,主要就是在家父母的从小严格培养、引导下坚持学习;在学校注重课堂学习,紧跟老师的步调,认真听讲、思考、做题、讨论。”

    编后话:
    范书恺从小没有参加过什么补课班、特长班,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自己的天资聪颖、不懈努力。

 

另据http://xzjyj.30edu.com/article/3c348b91-923e-4b67-afa5-cdf3cc8d4e2c.shtml报导

 

    范书恺,男,生于1999年12月24日,河曲中学高中部244班毕业生,河曲县2013年应届高考理科状元,2013年7月12日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同时他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河曲县第8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每一个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共同的心愿。可以想象得到,在这样强烈心愿的驱使下,许多人在对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的范书恺同学衷心赞赏无比羡慕的同时,大概十有八九心中会泛起向他当面讨教一番成功的秘诀,探询他是如何博得“神童”美名、炼就高考状元的想法的。
    在范书恺同学的班主任、河曲中学苗建明老师的牵线联系下,7月16日上午8时,笔者有幸陪同忻州教育周刊的三位记者朋友走进“神童状元”之家,进行了面对面的实地采访。
    初次见到范书恺同学,他正和父亲一起在县公安局大门外等着我们到来,因为他们家就在这附近。他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留着短发,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别之处,除较为精干、实诚外,就是大孩子样,无论实际年龄还是长相,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初中生。但他创造了河曲教育史上一个小龄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神话,这更让他的学习及成长经历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经过交谈了解,原来书恺的“神童”之名从小就有了。婴幼时候的他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三年级,一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成长,学会了不少知识,养成良好的品质。四周岁那年,父母就想把他送到三年级上学,因为年龄太小而被校长老师好心劝了回去。一年后,父母直接送他上了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学了一段时间后第一次考试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令人称奇。其后他便一直念了下来,六周岁小学五年制五年级毕业,升入实验初中三年下来,他中考居然考了604分,当年居全县九十多名;为离家近上学方便又便于照顾,父母亲帮他选择了在河曲中学就读。
    三年高中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年级前茅,并再次脱颖而出。今年高考他估分605,分数出来是601,差距很小,一个理想的成绩。当时估分后,父母亲和他起先想填报的仅是西安交通大学,后来听说了有专项生的惠民政策,他们便及时果断地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在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全省实施专项生计划的36个贫困县仅有一个考生分数高过他,以及清华大学在山西有3个专项生指标的情况下,父母亲和学校老师支持他填报了清华大学,没想到还真就被录取了。
    范书恺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来自一个温馨和谐的三口之家,父母是他最好的家教老师,父亲范相是县公安局干部,母亲王静是县实验初中教师。小书恺三岁前一直跟着当时还在葛真龙联校任教的母亲,课余闲暇时,母亲经常用规范的语言教他认读文字、认识各种事物;父亲则常教他认数字,用扑克牌、象棋等玩数字游戏,渐渐地还不到两周岁,他就会认读许多汉字,可以运用乘法计算,一些长辈、邻居和他父母亲的同事见了都夸赞说:“这孩子有本事,不简单,了不起。”
    在他还不到三周岁那年,母亲调回县实验初中,他依然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父母亲并没有按照学校教材对他进行系统的教育,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他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予以教育。在他上了四、五年级,以及升入初中后,父母亲重点引导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渐渐地,他养成了学习紧凑、不拖拉、注重效率的好习惯,养成了严谨、认真、有计划、有毅力的好品质,这样的好习惯、好品质一直伴他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由于他出手快,在课堂上和学校里,能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步骤来,不打折扣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放学回家后自己还要系统学习看书做题,坚持做到学习任务和疑难问题“日日清”。初中时父母亲还给他买一些学习用书、名著和练习题,到高中时他就自己买,字典、辅导书、电脑网络是帮助他在家里学习的好老师。
    书恺每天的学习、生活很有规律,在家里学习时,不管多晚,父母亲只要有空就始终陪在身边。用他父母亲的话说,就是“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从未间断,能做到持之以恒”。在上学期间,他基本不看电视,星期天和节假日最多看看科教频道、我爱发明等栏目,从不看电视剧。他偶尔也玩玩电脑,但高三年级除了学习之外,他一年基本没玩电脑。在他家一间卧室的床上,还放着二尺多高的一摞习题书。
    范书恺同学兴趣较为广泛,爱唱歌、听音乐以及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他尤其爱好读书,小时候,父母亲为了他看书方便,曾专门在县图书馆给他办了借书证,全力支持他多读书,读好书。在他的书房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上千本的书刊,有《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海底两万里》等百科知识书籍,有“四大名著”、《古文观止》、《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基度山伯爵》等中外名著,有《小兵张嘎》、《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有《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环球人物》等期刊杂志,也有金庸、古龙等的系列武侠小说,还有各种作文集、字典词典等等。他既看“正书”,也看“闲书”,可以说涉猎广泛。平时只要是他喜欢读的书、益学益智的书,父母亲一般都会给他买,有时他也自己买来读。
    书恺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恺”是欢乐、和乐之意,以“书恺”为名,很显然饱含了其父母对他从小就寄予的“以读书为乐”和“读书成才”的厚望,现在他做到了。十余年来如饥似渴的海量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不敢说学富五车,也可以称得上知识渊博了。正因为读过许多书,他的心理明显比同龄孩子早熟,而且懂得的多。
    范书恺同学生性较为开朗、健谈,他有思想,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他的理想是将来朝着科研的方向努力。虽然年龄小,但书恺与好多同学都合得来,同学们也都乐意和他交往。在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后,他每天依旧坚持读书,而且还坚持练字,想继续充实自己。在他家另一间卧室的桌子上,放着几页他写的书法,书写非常工整规范。 
    书恺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补课班、特长班,他的成功是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结果,是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是他自己不懈努力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不仅书恺同学,还有几年前邬锦波、刘旭、任冠京等几位考取清华大学的河曲骄子的成功经历无不证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夙兴夜寐的辛勤付出,终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采访中,书恺的父母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孩子资质好,品质好,习惯好,有毅力,能持之以恒。”他本人也告诉我们,自己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主要就是勤奋加毅力,自学能力较强点,再就是今年政策机遇好。机遇从来都是给予有准备的人,有了好的天时和地利,再加上本人的天资和努力,他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古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古有神童方仲永,今有神童范书恺,一样的神童,两样的经历,一个“泯然众人”,一个“状元及第”,其因惟一个“勤”字和是否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已。还有一点不同的就是,仲永最终庸碌一生,而书恺大有作为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他是父母亲戚朋友的骄傲,是学校老师同学的骄傲,是河曲家乡大众的骄傲!
 
幼年时的范书恺
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
 
 书恺家里的书柜摆满了各种书籍
 
 书房兼卧室,学习氛围浓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