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信不信,父母越界,孩子就懒惰(醉梅)

11年前 [09-22 11:28 周日]

信不信,父母越界,孩子就懒惰
/练丽丹(醉梅)

   
一个家庭中,彼此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也有生活界限。尤其是孩子,在他的生活领域里,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为他他自己的成长助力。如果父母出于过度的爱,或出于无奈而越过界限去帮办,甚至包办,就越界这个界限了。
   
【案例回放】  
   
安安上一年级了,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安安应该说是妈妈的第四个孩子了,前面三个都因故流产无缘来到世上,所以,安安出世后,就成了妈妈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安安从没沾过一点家 务活儿,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桔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另一个同学值日时,不是指挥对方做,自己不动手,就是自己跑掉,留下同学一人做。当老 师找到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老师惊愕。安安妈知道后,批评他:宝贝,你都这么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这是责任。安安反说:责任,你不是说我的责任是学习吗?我就不做,我讨厌 干活……”
   
【案例分析】
   
家长怨孩子没有责任心、懒惰。这是谁的错呢?应该反省的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该孩子做的事,因为你的手太长,伸过去替他完成了。长此以往,觉得家务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变懒惰、没责任心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养育孩子上,父母们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幼小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爱之不深,爱之不够。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这是生活上的溺爱。
   
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潜意识里的话是:看,妈妈多爱你!什么都帮你做了。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爱满足感。
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也没有那个耐心,干脆等他长大一点再让他做了。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
 
   
【消极影响】
    1.
孩子分不清哪些是他该做的事。
   
家长包揽了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责任,会导致亲子 之间责任不清,界限模糊。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孩子哪些他可以做,所以他不知道要做;而我们知道孩子哪些可以做,却也代他做了,于是,孩子没有 他可做的事了!剥夺了他们独立动手做事的权利,他当然不懂得什么是他该做的事,也不想做本该他做的事了。现在反而来责怪孩子不爱劳动,不懂得体谅父母。
   
斯科特派克有句话说: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 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交给我们照顾——但不是永远。是的,不是永远,该归孩子管辖的生活、学习范围,我们没有划给他,没有告诉他界限,没有教给 他责任;等到该放手时,我们已迟了,孩子像牵牛花一样牢牢地攀援在大人这颗树上了。因为以前照顾太多了,所以孩子习惯于依赖我们了。
    2.
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等不良人格。
   
上海、天津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74.4% 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甚至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父母搂抱着睡,偎依着坐。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懦弱、心理脆 弱,承受力差的不良人格特点。他们就像是心理学上讲到的蛋壳效应,那外观完好的蛋壳,表面上十分坚硬,但只要轻轻一捏就变成碎片。
   
亨利克劳德博士在《过犹不及》一书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父母越界行为的后果: 的孩子就好像是你的邻居,他从来不为他家的草坪浇水。可是,你一打开你家的自动浇水系统,你们家的水全都撒在他家的草坪上。你们家的草坪因此发黄枯萎。孩 子看到他自己家浇得绿油油的草坪,跟自己说,看来,我家的庭院没有什么问题嘛!你们的儿子不必念书,不必有打算,不必找工作,照样住得舒舒服服,钱多 得花不完,还能享有一个负责的家庭成员可以享受的一切特权。
    “
他不负责任而过得快乐,你们负责却过得很凄惨。其实,只要你们跟他设立地界就好了,搭个篱笆,把他家的问题留在他家的庭院内;反正那个问题本来就是他的,不是你们的。
这用来形容溺爱型、保护型的家长是最恰当不过 了。家长总是用母鸡式的爱进行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过多照顾,过度关注。孩子不吃饭,我们伸过手去喂;孩子的房间乱,我们伸过手去收拾;孩子的成绩上不 去,我们伸过手去辅导;孩子遇到麻烦,我们伸过手去解决……只差没伸过手和脚去替他吃饭、睡觉了。不管孩子会不会做的,可能和不可能做到的,统统伸过手去 替孩子做了。于是孩子不用动手,不用思考,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为他做好了。结果呢,孩子的懒惰养成了,责任感丢失了,自卑感出现了,生活能力弱化了,有 了依赖性人格障碍,严重阻碍了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专家建议】
    1.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育热爱劳动的萌芽。
   
总有一天,孩子要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越早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喜欢做事的习惯,就是在为孩子积累自立的资本,培养有责任心的真正的人。那么,最早 么时间培养呢?就从孩子生命之初、抓住孩子想做事的时机开始。孩子出生以后,家长首先要把孩子看作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人——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想主动做事,想亲自动手。特别是两三岁时,看到大人做事,他也要尝试,不让他干还不愿意呢!这个时候,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把 事情弄得更糟,给孩子尝试机会就是在呵护孩子的劳动萌芽,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比如,看到大人拖地,他也要拖,那就让他拖好了,大人只要在在旁边鼓掌、 鼓励就行了;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往嘴里送饭,你只要在旁边耐心等待,过后收拾残局就对了。
   
总之,家长不要做以下三种人:一是超能型家 长,只要孩子有困难,都会想办法帮他解决,让孩子觉得你无所不能,从而依赖无限;二是马上到家长,只要孩子有需要,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让孩子觉得凡事唾 手可得;三是周到型家长,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计划好,孩子只要按照你设计的的路线前行,让孩子什么也不用费脑子,从而懒惰成性。
 
    2.
调动家长的教育智慧,培养热爱劳动习惯。
   
两三岁的孩子喜欢尝试做事,多半是出于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当新鲜感过后,很可能不再愿意去做以前做过的事了。这不要紧,在孩子漫长的童年生活中,只要我们经常用一些方法,变换一些技巧去坚持,去鼓励,去陪伴,就能把这种劳动习惯保持下来。以下的方法或许能给你一些借鉴:
  
1)示弱法。孩子的内心是希望自己象大人一样是强大的,能干的。那么,大人可以适当示弱,请孩子来帮忙,并表扬他做得好。这样,孩子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比如你说:儿子,这个瓶盖妈妈扭不开,你力气大,帮妈妈扭一下吧!
  
2)参与法。做家务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大人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事,边做事边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事,那么劳动的枯燥感就会在轻松说笑中淡化。
  
3)协议法。与孩子商定好一个协议,双方签字执行。有一个五岁孩子的家长就做得很好,他们的合同是这样定的:1.逢单日,妈妈做饭,爸爸摆碗筷,女儿洗碗;逢双日,妈妈做饭,女儿摆碗筷,爸爸洗碗。如果谁漏做了,别人做了,下次就替补。2.平时女儿的床被自己叠,爸妈的床被自己叠。遇周末早上,互相检查有没有叠整齐、漂亮,并打分。3.每个周六,女儿帮助擦爸妈房间的桌子,妈妈帮助擦女儿房间的桌子。这个协议中,第一条是分工合作,明确各人的劳动范围;第二条是在检查中,能互相督促自己做好,也让孩子有自豪感;第三条是互相帮助,培养孩子的助人精神。这个协议制订成表格挂在了 墙上,经过了一个学期一家人的努力执行,孩子变得热爱劳动,懂事,体谅,有时还会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事情。
   
4)兴趣法。不是每种家务孩子都喜欢做,可以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做的。男孩子一般喜欢冒险的,刺激的、运动性的活儿,如让孩子帮父母到商店买盐、味精一类的日用 品回来,把爸爸的摩托车擦干净;女孩子做比较细腻的活儿,如把家中物品摆放整齐,看如何摆才美观,好看,然后和孩子一起欣赏,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5)奖励法。    
   
好的行为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对于幼儿,为养 成好的劳动习惯,不妨用物品奖励或精神奖励作为激励机制,以克服惰性,强化好习惯。可运用代币制法。代币就是用来代替真正奖励物品的象征物,如小红 花,星星图案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可实现孩子的一个愿望。比如孩子想得到一个玩具,喜欢妈妈给他讲故事,喜欢吃麦当劳,零花钱等。有个家长给6岁的孩子制定了这样的代币制表:

 

行为表现

获得代币

说明

每天自己穿衣服

1颗星星

每天做好登记。每个周末结算一次。

5颗星星换1个月亮。

1个月亮换3元钱

2个月亮,妈妈讲一个故事。

3个月亮,买一本孩子喜欢的图书。

 

 

每天自己洗脸、刷牙

1颗星星

每天自己叠好被子

2颗星星

倒一次垃圾

1颗星星

整理自己的书桌

2颗星星

洗一次碗

2颗星星

  
    
要注意:愿望必须是孩子想要的,渴望的,所以要事先问孩子他最渴望得到什么。每个孩子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代币制。代币制只是为了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的方法,物质奖励是暂时的,待孩子养成好习惯后,要慢慢过渡到精神奖励上。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