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唠叨——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转)

11年前 [10-09 12:38 周三]

唠叨——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对孩子的学习有的父母是见到就说、想到就说、边做边说,喋喋不休,让孩子无所适从,漫漫的变成了一种抵御的态度,使原本美好的亲情变得冷漠、仇视,甚至做出绝情的举动。结果往往是毁掉了孩子的美好前程,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宣告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孩子11岁,该懂事了;可叫人不理解的是.他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东,他偏要西,做父母的说破了嘴也不管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孩子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能力,对很多问题,只需要你说一遍,甚至不需要你说他就明白了,再说第二遍、第三遍,甚至为发泄自己的情绪翻来覆去地唠叨,孩子当然会产生“非暴力不合作” 倾向。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的话说的太多了。

  案例一:

  小时候,我很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看课外书,学习成绩就慢慢下降了。放学 回家,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作文选。我当然觉得很内疚,作业还没做呢!决定看完一篇最放不下的文章就写作业。妈妈 过来了,一看见我手上的课外书,就有些生气地说:“还看,还看,还不写作业!”我赶紧心虚地回答:“看完这篇就写,也就10分钟”。“10分钟,这可是你 说的。”妈妈离开了不到3分钟,她又过来了,说:“快看完了吗?不快点写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了。”我没有理她,继续看我的书,心里有点烦。我听见妈 妈继续在客厅里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你倒好,拿着这书那书瞎看,作业写到深夜,时间不够了就胡乱应付,成绩当然好不了。”我越来越烦, 想想也是,成绩越来越差,作业很难,写起来很费劲,真泄气!妈妈还在旁边唠叨,书也看不下去了,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就有写不下去的感觉;偷偷拿出那本书,提心吊胆地又看起来……当然,我又挨了一顿说,结果是那天的作业到12点也没有做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母子沟通失败的关键在于母亲的过于唠叨。

  分析:

  孩子说好了10分钟后就开始写作业,妈妈应该相信他,等到10分钟过后如果他还没开始写,再提醒也不迟。回家了该写作业,这个道理孩子是懂的。妈妈的提醒让她有些内疚,这种内疚感会促使孩子很快改正错误。可是,这个 妈妈太心急了,她不停的唠叨使孩子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终于超过了孩子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使孩子的内疚感消失,代之以厌烦和逆反心理。

  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 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静,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返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案例二:

  放学了,小林觉得今天作业不多,可以先玩会儿。于是和小明结伴去儿童公园逛了一圈,尔后又到花鸟市场看宠物,回家一看父母在等他吃饭的焦虑神情,顿时内 疚起来,忙说:“对不起,我回来迟了。”心想下次再也不去了。可爸爸妈妈像没听见似的,爸爸指责他:“太不像话了,放了学就想玩。”妈妈数落他:“不好好 学习,就知道疯玩。”而且越骂越来劲。小林想:我就这么一次,怎么说得我一塌糊涂?火起来下次我还去玩。

  分析:

  本来小林是愿接受父母批评的,可没想父母一个劲地指责、数落,引起了他的“情绪逆反”。情绪逆反是指孩子本来是愿意接受父母批评的,但由于父母得理不让人,太唠叨,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情绪,从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案例三:

  2000年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人伦悲剧:“母亲希望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从小加压成绩低于97分非打即骂。要考大学了,不准儿子看电 视,对儿子不倦地唠叨排名、排名……儿子又怕又烦,拿起榔头随着母亲的絮语砸了下去,心中只想着:妈妈,你别再唠叨了。”这触目惊心的事件让我们深思,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可这则故事里时母亲却是严母,深爱孩子,责任心很强,而她的爱竟导致了如此悲惨的结局,原因何在?

  分析:

  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在他内心里,会不会以做一只快乐的毛毛虫为幸福呢?而且,究竟怎样才算成龙?一定要成名成家吗?中国父母大多数都不是不爱自己 的子女,却常常得不到子女爱的回应。原因就在于,做家长的并不了解孩子,更谈不上懂得孩子,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人间至爱至亲的亲子双方陷入一场战争,而战争的最后,双方都是输家;再不就是父母的期望被子女片面理解并无限放大,最终超出其可以承受的权限并导致心理崩溃。

  作为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职责的多,批评的多, 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

  例如,写完作业要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净, 早晨起床后要把自己的被子叠整齐,如此等等。要求明确,并征求他自己同意后,一般至少在头几天可以做到。过天老毛病重犯了,也不要指责,训斥,而是提醒他,并以宽容与信任的态度说,你今天是否忘了收拾桌子或叠被子了,快去收拾,再补充一句,那天你答应了的,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再忘。这样一次两次,甚或三次四次,孩子一般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