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怎样让孩子培养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1年前 [10-15 20:09 周二]
世界上最可拍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的终生财富。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自觉养成的自然的学习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像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持续下来。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和平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的。
 

 

      我认为中学生必须具备勤于思考、敢于提问题的习惯和统筹安排、惜时如金的习惯。勤于思考、敢于提问题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统筹安排、惜时如金是是成功的秘诀。为了使孩子在学业、事业上有所建树,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借时如金的习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这是中国人的古训。要教育孩子首先在学习上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同时,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使学习、生活两不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家长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最大大。事实证明,孩子的不少习惯是从父母那里潜移默化地"移植"或学过来的。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家庭成员、首先是父母以身作则的言行来影响。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父母切不可忽视第一任教师的示范作用。 

    (2)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人才学的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人们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正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来说,学校的学习环境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可否认,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地,家庭的学习环境也决不能忽视。一天24 小时,孩子在家里要待16小时以上。每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必须回到家里来进行消化吸收。因此,家庭这个基地的学习环境如何,对孩子学习的好坏及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安静的住所、明亮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等物质条件,还应包括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浓厚的家庭学习气氛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一个天天“砌长城”的家庭环境是不会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的。
    (3)勤鼓励,少批评
    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上述良好习惯养成的言行和成绩,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儿童的最好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 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我国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在 11岁的时候,因一次断桥事件而产生"长大要造桥一定要造得坚固"的念头。他的想法立即得到了父亲的赞扬和鼓励。父母以 "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语来鼓励他,并用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茅以升的崇高理想以及父母的鼓励,驱使他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养成了勤于读书、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用于提问、惜时如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来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过多的批评只能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 

     (4)反复训练
     习惯是三种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要有一个过程。一种行为要变成自动化的动作,必须经过不断的练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训练,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种自动的意志行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只有经过反复的强调和训练,才能使一种习惯成为了自然的常态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到起积极引导和不断督促。
     (5)习惯培养要抓早 

     从心理学上看,习惯往往是先人为主的。人们的许多习母习惯都是幼年靠父母帮助形成的,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培养。一般说,吃饭、睡觉、穿衣、刷牙这样的生活习惯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而读书、写字、计算这样的学习习惯则从进入小学后逐步形成;进入初中以后,十来岁的少年学习习惯大体已经固定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算晚,但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6)注重成效

 


习惯的培养要重过程,也要重成效。孩子往往都是有惰性的,要使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好行为不断地加以强化,对坏行为及时地加以纠正。只要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收益终生。

http://www.hjzcn.com/Primary/fmjy/20111221/1792_2.html【晓岩转】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