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好妈妈如何做——慈中有严,让孩子信服你1

11年前 [11-05 00:48 周二]

 家庭教育中,妈妈们究竟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该负起怎样的职责呢?

  通过切身的经验和多年来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我将妈妈们该担当的角色和该负的职责总结为下面几点。

  1.好妈妈是“教官”——管理孩子的角色

  常言道:“慈母多败儿。”意思是说,妈妈无原则地宠溺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成才,反而会导致孩子向恶性的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始终人外,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就要适当地严厉一些。

       每当我提到“好妈妈是教官”这一点时,总会有妈妈笑着驳斥我:“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大多是温柔和慈爱的代名词,怎么能担当‘教官’这样的角色呢?”

  的确,论起“教官”这类比较严肃的角色,大多数妈妈理所当然地认为爸爸正经、权威的形象似乎比妈妈更适合担任这个“黑脸”。

  然而,让我说,妈妈们要是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也曾多次提到过,在情感方面孩子更多的亲近妈妈。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爸爸严厉地批评孩子,孩子听是会听,但是他的心里往往就会生出那么一点儿小别扭、小隔阂;然而,换成妈妈去说,结果则大不相同。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一所小学做过一次专门的调查:

  问所有孩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在家里爸爸和妈妈谁会更多地批评你?你的感受如何?

  在家里经常被爸爸批评的孩子这样说:我讨厌爸爸板着脸训人的样子,太可怕了!

  在家里经常被妈妈批评的孩子这样说:妈妈说了是为了我好,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思。

  妈妈们或许会对此不解: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一直担当着权威的爸爸教育,却没有妈妈教育更起作用呢?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家庭生活当中,妈妈和孩子接触最多、关注最多、情感也最深。一百个孩子中,几乎有一多半在情感上都会更倾向于自己的妈妈。妈妈和孩子的之间的情感出自天然,很难割裂。当孩子出现问题、犯了错误时,如果爸爸严厉批评了孩子,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妈妈去说,孩子则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心理,反而会觉得妈妈说得是有道理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接触过很多处于青春期,有着严重叛逆情绪的孩子。在这些孩子的家庭里,爸爸大多是严厉的、处于管理者角色,而妈妈则是柔弱的、对孩子较为纵容。结果,在这样的家庭里,爸爸一严厉,本身就在怀疑“爸爸是否爱自己”的孩子,再一挨爸爸的批评,自然就会给爸爸下一个“不爱自己”的定论,还会在心理与爸爸产生隔膜,从而产生叛逆、逆反情绪。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爸爸教育太刚、太直、不会转弯儿,对于已经具有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批评方式,他们显然是不大欢迎、也不太好接受的;相反,妈妈教育在这个时候则更能起作用,因为妈妈在感情上和孩子比较贴近,能给孩子一定回还的空间,使他能够更为深刻地去认知自己的错误。

  看看,妈妈来唱这个“黑脸”,是不是要比爸爸合适很多?因为孩子天性里对妈妈的亲近和依赖,并不会因为妈妈对自己批评就和妈妈疏远。但爸爸就不一样,如果爸爸总是唱“黑脸”,权威形象固然是可以长久树立,但却会深深影响亲子关系。

  看到这里,妈妈们或许会问:“去做这个‘黑脸’,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才能做到既严格管理,又能让孩子不排斥我们呢?”

 

  遵循这样两个原则即可:

  (1)小时候要严,长大要宽


  一位女性朋友,培养了一双优秀的儿子,现都在美国留学。每当有人向她请教教?之法,她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小时候要严,长大要宽。

  仔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

  孩子在十岁之前,自我管理能力很差,甚至说孩子根本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妈妈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管束太过宽松,孩子就很难养成良好的个性和习惯。比如说孩子懒散、自制力差,家长对其听之任之,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个性;比如说孩子骄纵、霸道,家长对其宽容、放任,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管束从小到大都太过严厉,那么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很容易叛逆,与妈妈关系疏远。

  “小时候要严,长大要宽。” 其实就是说,身为“教官”的角色,妈妈的教育策略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化不断调整。不能以一贯之,不能一个方法用到底。

  孩子都是会长大的,小时候辨别是非能力不是很强,没有正确的认知观,这时候,就需要妈妈对其严加管教。

  当孩子渐渐长大,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妈妈就必须要把一些权利还给他,对孩子管理松一些,让孩子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我的那位女性朋友的儿子,曾这样跟我说起他的妈妈:

  小的时候,在我眼中,妈妈非常严厉,每逢我犯错误的时候,妈妈总是会严厉地批评我。比如说,我偷偷拿了同学的玩具,想玩一个晚上,结果却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就会毫不留情地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会惩罚我一天没有零花钱;

 



  长大之后,我渐渐懂得了很多东西,有了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妈妈对于我的管教也越来越少了,对于我的事情,她从不过多地说教;我遇到什么事情时,妈妈总是先征求我的意见,给予我充分的尊重。在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我懂得了很多东西,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决定。可以这样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妈妈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我对妈妈的感情,那是既敬又爱。

  听了朋友儿子的话,妈妈们是不是已经明白,在孩子小时候,将他们身上一些不良的苗头及时拔除,有多么重要呢?是不是已经明白,当孩子长大之后赋予他自主的权利,又是多么的意义非凡呢?

  妈妈在情感上孩子最为贴近,就算是妈妈对孩子管理的严厉一些,拒绝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批评孩子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孩子感受到的也是妈妈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对自己的不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的教育往往就是最见成效的。

  (2)大事要严,小事要宽

  一位听从了我建议的妈妈,在对孩子严格管理了一段时间后,急切地找到我说:“?说妈妈对孩子管得严厉一些,要比爸爸管理更见效果,可是,在我家怎么全不是这么回事?”

  看这位家长一脸焦急神色,我不解地问道:“怎么回事,您慢慢跟我说。”

  细问之下,我了解到这样一些情况:

  这位妈妈的确是对孩子管理严格了。但这位妈妈的严格,简直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孩子跟谁一起玩、穿什么衣服、早饭吃什么、作业什么时候写……全权都是她说了算。结果,孩子在这样的管制之下,对妈妈是越来越烦,几乎就要到了开战的边缘……

  听着这位妈妈说起自己对孩子管制的种种,我真是哭笑不得,显然,这位妈妈?严管孩子的理解就是偏面的、不正确、不科学的。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别人干涉到了我们的自由,总是想对我们指手画脚时,我们就会在心里对这个人产生反感。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经验同样适用,当妈妈总是想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自己的,孩子虽然感情上和妈妈亲近,但是妈妈这种“强权式”的爱,依然也会让孩子心生不快,从而对妈妈产生抵触心理。

  这样的状况,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如何才能达到既能有效地管了孩子,又不让孩子厌烦呢?大事要管,小事要宽。

  这句话怎么理解?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说:

  我对女儿的管理上是宽严相济,该严的时候,我是一点儿都不跟她讲情面;该宽的时候,我也会尽量给她放权。比如说,女儿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回家之后就跟我撒谎说,成绩还没下来。正巧那天我去邻居家串门,和邻居说起了孩子成绩的事,邻居奇怪地问我:“我家孩子的成绩已经下来了啊!”邻居家的孩子和女儿是同学,人家的成绩下来了,女儿的成绩怎么会没有下来呢?我马上意识到女儿可能是对我撒了谎。

  回家之后,我找来女儿,非常严肃地问起了这个问题。女儿支吾了半天,红着脸承认自己说了谎。我很郑重地告诉她:“说谎是要受?惩罚的,把考试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重新做一遍。”女儿盯着我看了半天,见我态度坚决,就没有吭气,乖乖回房间整理题目去了。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如果不是非常重大的原则问题,我则不会特别地管制她。比如说,女儿周末的时候,想多玩一会儿;比如说,女儿做完作业,想看一会儿课外书……我常常都会给她自主安排的自由。

  这些年下来,女儿不仅具备了极佳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拥有了很多优秀的品格,前段时间,还被选为了班长呢!

  朋友的做法,就很好地给妈妈们诠释了“大事要管、小事要宽”的内涵。管,但不全权管,给孩子留下一定自由的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更能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妈妈这个“教官”的作用,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2.好妈妈是“先锋军”——为孩子的成长未雨绸缪

  独特的母性特征,使妈妈的心思要比爸爸细腻很多。因此,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妈妈常常是那个未卜先知、帮助孩子排忧解难的人。

       一位爸爸曾跟我意味深长地说起这样一件事情:

  前段时间,妻子出差到外地,我在家照料孩子,一个没注意,孩子烫伤了手,看孩子哭得一塌糊涂,我是急得够呛。情急之下,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听我说完状况,妻子镇定地告诉我:“书架第二层,左数第三本书,第九十八页,有关于烫伤的紧急处理办法,你先帮孩子处理一下,然后送孩子去医院……”妻子出差回来,我深有感触地跟妻子说:“幸亏你把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都整理出来,并在书上折好了页,要不然我真的是慌了手脚!”

  听这位爸爸说完这件事情,我想到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相比于爸爸粗枝大叶的性格,妈妈的性格则更细腻,更擅长做一些搜集整理的工作。就像我所提到的这位妈妈,将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都在书中折了页,孩子出现什么状况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处理,从而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在问题出现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先锋军”。

  为什么这个“先锋军”是妈妈,而不是爸爸呢?

  这是由妈妈和爸爸的个性差异决定的。妈妈比爸爸具有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观察和洞悉,对经验的总结也要比爸爸细致。正是有着这样的个性优势,妈妈就比爸爸想得多、预见得多,做事常常能够未雨绸缪,准备充分。

  就拿我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来说:每次孩子们报考择校的时候,冲在前面出谋划策的第一人,大多是妈妈。有一小部分性格粗糙的爸爸,就算是做了这些工作,大多数情况下,也会出现判断失误、对情况掌握不明等问题。

  比如每年报考的时候,我的学生中,既有爸爸来帮孩子参谋报考的,也有妈妈来帮孩子参谋的。很多妈妈都会准备好几页纸张,把自己为孩子挑选的学校,从师资力量、校园设施到每年的升学率等问题,清清楚楚写在纸上整理好,然后细心地向我一个个请教,我说一个问题,她们就很认真地记下来。

 


  而很多爸爸们则不会做这些工作,只是一味地追着我问:“我家孩子究竟上哪个学校好啊?”

  同样是为孩子的问题着急上心,妈妈准备的就非常充足,爸爸则准备的十分仓促,这其中怎么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还是那句话:爸爸看待问题常常不如妈妈看待问题细腻、全面。在孩子成道路上遇到事情的时候,爸爸的准备工作,往往也没有妈妈做得充分、细致。

  具体来说,妈妈如何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细致,进而做好孩子合格的“先锋军”呢?

  (1)对教育问题未雨绸缪——多看两本家教书

  在日常和妈妈们接触过程中,有很多妈妈“先锋军”这个角色?得并不合格或者说对这个角色有着误读。就像我所熟悉的一位学生家长,每天把孩子盯得紧紧的,孩子做什么,她都要过问过问,孩子和朋友们多玩一会儿,她也会火急火燎把孩子拽回家……对孩子的成长很“负责”,孩子应该更优秀才是。然而,结果恰恰相反,她的孩子却是班上成绩最差、最难管的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呢?
http://www.hjzcn.com/Junior/jjys/20130407/11256_3.html【晓岩转】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