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好妈妈如何做——慈中有严,让孩子信服你2

11年前 [11-05 00:48 周二]
 在和这位孩子的妈妈聊天过程中,我发现,这位妈妈基本不懂得一点相关教育知识,自以为把孩子盯紧,孩子就能学好了。结果,孩子在妈妈的“盯”之下,是能够表现的安安分分,然而,一旦脱离了妈妈的视线,状况就开始出不穷。

  教育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和孩子接触最为频繁、关系最为紧密的妈妈来说,懂得一些相关的教育知识更是显得极其重要。

  妈妈是了解孩子动态的第一人,孩子身上出现什么问题,最先发现的大多是妈妈。如果妈妈的管理方法不当,那么不仅会在管理孩子的道路上走很多弯路,更是会将孩子引入歧途。

  正因为如此,在和一些妈妈们接触的时候,我经常奉劝她们:做妈妈来不得半点儿“想当然”,来不得半点儿主观意愿,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容不得出现半点儿错误。如果我们总是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万一走偏?、走错了,就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不像做别的,错了可以推翻重来。正是因为教育拥有这种不可逆性,我建议妈妈们,不妨买几本家教方面的图书认真看一下。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会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策略也不同。家长可按年龄的不同,分别选择图书来看:

  0-3岁,主要是正确地养育孩子以及早期智力开发,选择几本早教类图书,不仅可以保证孩子成长的更快乐,而且还能在适龄阶段开发出孩子的各项潜能,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早作准备。

  3-13岁,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良好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选择几本与此有关的辅导类图书,就能很好地帮助孩子渡过这一阶段。

  13-16,青春期,应选择一些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掌握一些和这一时期孩子沟通的方法。

  当妈妈们懂得了这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常识,就能对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有个了解,进而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为孩子的人生大事“搜集资料”

   孩子渐渐长大,必然要面临更多的人生抉择问题,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有这样几个抉择,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几步:比如特长班选择、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作为孩子的“先锋军”,如何帮孩子在众多选择中,选出最有利他发展、最有利他成长的,就是妈妈该最先考虑的问题。

  要想孩子有更好的选择,妈妈就得在众多答案中去粗取精。孩子小的时候,认知能力还很有限,妈妈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孩子长大一些,虽然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是孩子的思考却不见得全面、正确。这个时候,妈妈就必须帮孩子点忙,做好先锋,打好头阵,让孩子无后顾之忧,一心向前——为孩子铺平前行的道路。 

    我所熟识的一位妈妈,在这方面可谓是经验丰富:

  对于孩子将要面临的每次选择,她都会精心准备1-2个月。就拿孩子的升学择校问题来说,每当孩子要升学的时候,这位妈妈都会搜集一些学校资料,并亲自到一些学校的周边考察,看学校教学环境、看校风。

  如果发现某学校学生经常抽烟上网,则说明该学校学习氛围不好,孩子进了这种学校,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学校的周边环境很好、学习氛围很浓,这个学校就会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她做这些事情,从来都是默默进行,不让孩子察觉,然后把最后的几个选择拿到孩子手边,再引导孩子从中选择、做决定,孩子在妈妈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再做出选择就容易得多,做出的选择往往也非常明智。

  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想到了很多。孩子的顺利成长,或者说成功,往往需要一根拐杖,帮助他去摸索前行的路,帮助他去铺平路上的坎坷。妈妈恰是这根拐杖。

  只有妈妈这个“先锋军”,帮孩子做好了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孩子才能避免走上弯路,才能走上平坦的道路,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泥泞。一定意义上说,妈妈为孩子的人生大事“搜集资料”,提前做好信息整理,从而做出有益于孩子成长的选择,就是在孩子人生抉择的战场上打赢了至关重要的一仗。
3.好妈妈是“爱与温柔的代名词”

  如果说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柔情似水,我以为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永远都是充满着爱与温柔。

在和家人一起逛商场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幕,让我感触颇深:

  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商场的大厅里哭闹不止,吵着要爸爸给他买一件玩具。爸爸看着不断哭闹的孩子,不耐烦地说:“家里都有那么多玩具了,还要什么玩具!”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一屁股坐到地上,打起滚来,哭得也是越来越大声了。

  商场里,很多人都禁不住开始看向这对父子。爸爸感觉脸上挂不住了,扬起巴掌就要揍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的妈妈从商场卫生间里出来,一看这个情况,急忙拦住孩子的爸爸,蹲下身来,抚?着孩子的小脑袋,耐心地问道:“宝宝,出了什么事了?告诉妈妈好吗?”

 


  孩子抽抽搭搭地指着橱柜里的玩具说:“我要那个玩具。”孩子的妈妈轻轻拍着孩子的衣服,把孩子扶了起来,柔声说:“哦!宝宝想要那个玩具啊,这个玩具确实挺漂亮,不过我们家里不是已经有这样的玩具了吗?妈妈回家给你找出来好不好?”

  在妈妈的抚慰之下,孩子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看了看自己的妈妈,指着橱柜的手放了下来,仍旧有些委屈地说:“那好吧,我等回家让妈妈给我找。”

  看到这里,丈夫笑着问我:“怎么妈妈一上场,这样糟糕的局面都?收拾了呢?”

  我还没说话,一旁的女儿已是仰着小脑袋,小大人儿一样的说:“因为妈妈比爸爸温柔啊!”

  看着女儿说得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忍俊不禁。

  不能否认,我家的小鬼头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性别差异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角色分工: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严肃的、急功近利的,遇到问题,爸爸常常容易冲动、急躁;妈妈的教育常常是和风细雨的、耐心的,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心,去理解孩子,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正因为有着这种差异,在孩子眼中,妈妈就是“爱与温柔的代名词”,妈妈?“柔”有时候更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妈妈赋予孩子的爱与温柔,是促使孩子茁壮成长的养分;

  让孩子体会到关心和爱护,孩子才会听从家长的建议与意见,妈妈教育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具体来说,妈妈应该如何来展示自己的爱与温柔呢?

  (1)孩子小时候,经常搂搂他,微笑着亲吻他


  妈妈经常抱一抱孩子,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效果呢?

  生来,在人类的每一小块五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当妈妈与孩子肌肤相亲时,这种“爱的感觉”就会通过这些敏感的触觉神经传导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倍感安全、倍感温暖、倍感被珍视……于是,自信、坚强勇敢、开朗乐观的孩子诞生了;颇具亲和力、心中有爱的孩子来临了……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把这种“爱”比作一种孩子必需的“成长剂”,妈妈在日常生活中适当、适时地加上那么一点儿,往往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就像我们所经常看到的那样,有的孩子长大后和父母关系亲密,乐于和父母沟?,而有的孩子却叛逆成性,专门与父母对着干,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否让孩子感觉到了这种“爱”,是否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有了“爱”,一切好的发展顺理成章;缺乏了“爱”,一切教育都会变得苍白且无力!

  然而,家庭生活中,我们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多是含蓄而保守的。面对孩子,妈妈的心里往往满是对他浓浓的爱,却不知如何去表达。但事实上,对于情感与爱意的传达而言,肢体语言要比言语来得深切得多。

 


  我自己在做妈妈的过程中,是这样去做的:

  每天清晨和睡前,微笑着亲吻孩子一下;

  游戏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

  上街的时候,和孩子手拉着手;

  喜悦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有力的拥抱;没事的时候,把孩子轻轻搂在怀里,说说悄悄话;

  ……

  和孩子肌肤相亲,是我们为人母者最喜欢不过的事情,爱孩子,就觉得怎么亲他、抱他也不够,只是大多数妈妈不知道怎样的方式最合适罢了。

  希望这样几点简单、有效的方式,能对您有所启示和帮助!

  (2)孩子长大后,有意去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一些肢体接触

  孩子渐渐长大后,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子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亲昵开始表现出逆反,甚至逃避;自己也感觉过于亲昵的拥抱、亲吻已经不再适宜。

  孩子为什么开始逃避?难道是他不再需要妈妈的关心与爱了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孩子自尊心发展使然,孩子开始在乎他人的感受了,妈妈的过于亲昵会让孩子产生“我还是小孩子,别人都在嘲笑我”的感觉,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抗拒妈妈所表现出的亲昵行为。

  很多时候,孩子的抗拒并不表示他不需要,而是在向妈妈声明:你需要换一种“爱”的方式了。

  和很多大孩子交流之后,我总结了这样几点“爱的方式”供您参考:

  孩子失意的时候,悄悄地拍拍他的肩膀;

  看电视的时候,选择和孩子坐在一处,挨着但却并不紧挨;

  孩子成功快乐的时候,和他一起大喊大叫,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时候,肩并肩地愉快交流;

  永远用满含爱意的眼神看着他,即便是批评,也应在严厉之后加入那么一点柔情;

  ……

  从小到大,时至今日,我都最喜欢做这样一件事,那就是,和自己的母亲两个人,一同静静地躺在床上,说上那么一点儿心里话。曾经为人女,如今为人母的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深刻感受呢?妈妈和孩子亲昵的一瞬,往往成为孩子一生之中最幸福的刹那!

 

 


如何做一个百分百好妈妈——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技巧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打来电话,焦急地问我:“我家孩子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跟我特别生疏。我为?给他提供优越的生活,做这么辛苦的一个工作,天南海北各地跑,好不容易有个时间回趟家,想抱抱孩子,这孩子居然都不认我了……”

  朋友在电话那头心急如焚,我在电话这头感慨良多。朋友爱孩子的心,我能理解,但是,我却不得不说,她这个妈妈,做的一点儿都不合格。

  爱孩子单是给他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够了吗?显然不够。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用得足,可是你工作太忙,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聊天、放放风筝、看场电影……那么,你供给孩子的只相当于电脑的“硬件”?

 

  如果你能对孩子拿出足够的耐心、微笑和爱,那么,你供给孩子的就相当于电脑的“软件”。

  一个百分百的好妈妈,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给孩子“硬件”,更是要提供给孩子“软件。”我们都知道,一台电脑只有硬件和软件都具备,才可能会正常运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只有“硬件”和“软件”都具备,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他沐浴着妈妈的爱,他才会成长得更快乐。

  具体来说,妈妈们该怎么做呢?

  1.不唠叨——再有道理的话也不超过三遍

   当妈妈的爱无处不在时,妈妈们常常就会犯这样一?错误:唠叨。生怕孩子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的不好,从而在孩子耳边絮絮叨叨。

       我曾在一个学生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关于他家早晨的描述:

 



  妈妈早早地起床了,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我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我起床。在妈妈不厌其烦的呼唤声中,我懒洋洋地爬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在为我收拾房间的妈妈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吃坏了怎么办,天天跟你说,你都不听。要是我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了么,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我“麻木不仁”地听着妈妈絮絮叨叨,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抓起妈妈早已经为我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我的身后又喊:“着什么急啊,就吃这么几口,一上午的课呢,能撑得住吗……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

  我头也不回地往学校去,不耐烦地想:妈妈的话,怎么总也说不完呢!

  看到这个孩子的日记时,我沉默了很久,想到了很多。曾经作为一个孩子,如今作为一个母亲,我深知妈妈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唠叨。

  母亲爱孩子,总觉得怎么爱都爱不够,总是会不知不觉去孩子耳边叮嘱几句。这些话,说得不多,孩子体会到的是妈妈不尽的关爱;说得多了,孩子就会渐渐对这些话免疫,渐渐对妈妈的关爱漠视起来。

  这一点,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妈妈唠叨不休,孩子充耳不闻,孩子对家长的唠叨已经免疫,甚至厌烦。长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妈妈的权威,更因为孩子对妈妈唠叨的厌烦,导致亲子关系不和睦,更有甚者,孩子因为妈妈对自?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故意和妈妈对着干。这样的情况,显然不是妈妈们想要看到的。

  说到这里,有的妈妈或许会问:“不让我们说,那孩子任性了、身上有毛病了怎么办?”

  其实,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妈妈不一定非得唠叨才能纠正他,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1)再有道理的话,请只说一遍

  一句话,你说得再有道理,说得多了,也会成了别人的耳旁风。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夜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

 


  在妈妈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妈妈的第一次唠叨,会对孩子产生刺激,孩子在内心深处总是会有所触动,而妈妈反复用同一种话语不断地刺激,就会导致孩子心理反应的弱化,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理形成一种心理“惰性”,造成心理封闭。这个时候,妈妈的唠叨对孩子也就一点作用也不起了。

  正是因为重复说教,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我常常这样告诫妈妈们: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无论你的话多么有道理,请只说一遍。

  我所熟悉的一位聪明家长就是这样做的:

  当我发现女儿不听话或者不配合我做某事时,我从来不会像别的家长那样唠唠叨叨,而只是告诉她该怎么做,并且只说一遍。

  比如,夏天的一个中午,女儿不肯睡觉,非要吵着看电视,我告诉她:“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上课才有精神,更何况爸爸正在客厅和客人谈话,所以电视不能开”。说完我就接着去忙别的事去了,等我转身回到客厅时,我发现女儿已经偷偷打开电视看起来了。我严厉地看了她一眼,然后示意她客人正和爸爸说话,女儿不情愿地看了我一眼,乖乖地关上了电视。

  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妈妈们是不是明白了什么?对于妈妈的话,孩子之所以会不听,有两个原因:一是管不住自己;二是对妈妈的试探。

  对于第一种原因,如果妈妈反复的唠叨孩子,只会让孩子从心里产生厌烦,从而干脆和妈妈对着干,但如果妈妈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用眼神、动作、表情给孩子某种暗示,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已经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孩子,便能够很好的理解你、配合你。

  对于第二种原因,当孩子对妈妈的话心存怀疑,对妈妈的话进行试探的时候,妈妈也一定不能退缩。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对孩子纵容,就对自己说过的话忽略不计。当妈妈用暗示的方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立场之后,因为保全了孩子的“面子”,他们往往也会配合妈妈。

  (2)用你的沉默促使孩子自我反省

 


  常言道:“沉默是金”。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这个黄金法则,来促使孩子加强自我反省。

  当孩子犯了错误,他的心里其实也会忐忑不安。这个时候,家长对他批评、唠叨,恰恰就是给了他一个可以放任自己的理由。相反,如果家长能够保持沉默,孩子就会因为内心不安,而不断地反省自己。
http://www.hjzcn.com/Junior/jjys/20130407/11256_7.html【晓岩转】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