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少年时十分努力,不停地做题、练习,又恰好赶上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大概是第二年吧),考上了北大数学系。可是后来工作当中,她的爸爸却发现曾经那些重复的训练只能磨灭创造力,使人变得机械——他最近对我说,他是不想让我也“变成那样”,他想让我“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于是,爸爸所谓对我的“矫枉过正”便开始了。自我小时候起,爸爸便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从不管束我,一切尽可能顺我的天性,让我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不过他买了很多书给我,要知道那时候四五本书的价格就差不多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可他从不吝惜钱。我是在妈妈念故事的声音中长大的。在这期间,由于妈妈念书时我同时也跟着在看那本书上的字,慢慢便认识了很多。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对我刮目相看,甚至找上家门质问我爸妈我的作文是不是他们帮我写的——那时的我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同龄人中还是很出色的,爸爸妈妈其实也很惊讶,因为他们“从没刻意教过”我。
正是因为她的爸爸已经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使得这个父亲的家庭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他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从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案例虽然很特殊,但是我觉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者首先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然后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且,在这过程中,当与外部的理念发生冲突时,家长的态度要非常明确,不能两边倒。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更需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理念,这样的博弈才可能是最优的。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