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最好的礼物
教师的工作严格来讲,就是和人的精神世界打交道。要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爱戴,需要搭建情感桥梁,要用关爱、信念、人格魅力去点亮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曾经看过《读者》签约女作家安宁的一篇短文《句中人生》,写她小学的老师嘲笑她的故事。说有一次老师要他们用“欣欣向荣”造句,她说:“我五岁的弟弟长得欣欣向荣”,老师问:“你弟弟是植物人吧,否则怎么跟庄稼用一个形容词呢?”
后来老师要他们用“况且”造句,她说:“我们家门口是长长的铁轨,每天火车经过的时候,都会发出况且况且……”的声音,老师又问,火车把你们家的房顶都给震塌了吧。
再后来老师让他们用“马上”造句,她说:“我骑到马上,就开心的走了,”老师说:“我命令你马上给我掉头回来!”安宁说:“幸好我是一个脸皮厚实的孩子, 在语文老师的百般讽刺下,依然“欣欣向荣”的生长着,丝毫不被那些嘲笑所阻碍。后来,安宁成名了,那个老师打电话向她索要小说集,看了她的小说,老师回了 电子邮件,说真不愧是她教出来的学生,瞧以下的句子造的简直叫人拍案叫绝!
“一群孩子从公园的小路上穿过,就像田野里欣欣向荣的玉米,在风里列队穿行”老师说“欣欣向荣这个词,几乎可以让人看得见孩子们红润的脸蛋,闻得到新鲜的 植物的芬芳呢。”老师还看到了她的小说里用况且的句子。“火车擦着铁轨,每日都将那况且况且况且的声音,穿越窗户,传到他行走不息的梦中。”
老师说她用“况且”一词,将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声音,描摹得准确!安宁看到这些夸奖,却又像是那个被老师批判的笨学生,在人的笑声里,想要钻到课桌底下去羞 愧!似乎,20年的光阴,不过是作文本上的一个方格,“我的躯壳已经跳了过去,灵魂,却留在了原地,迟迟不肯与我同行。”安宁说。这段记忆让她记忆犹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摔碎,就不复存在。”
好在安宁是个执着的孩子,以致于没有在老师的讽刺里羞怯着不展花骨朵,她还是欣欣向荣的生长着,但那段记忆却深刻的留在她的心里。
关爱是一种责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给孩子以关爱、信任和希望。如果教师不怀揣着关爱、信任和希望的种子,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的乏味、单调和重复,就会以消极的行为对待孩子的种种表现。
关爱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当一个教师和一个学生或者是他的一群学生相遇的时候,就是教育关系学的发生。很少有教师去主动考虑,这种关系的建立是正式的师生 关系的建立,虽然我们常说,教师要和孩子们平等,做最好的朋友,那还是以教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出发点的。那需要教师放低身价,降低高度,必须具有包 容、关爱的感情和责任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个班主任只要一接手一个班级,就和那群孩子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班主任的行为将会对这群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未来的你们接触中,你会有发现自己的责任重大。一棵正在自然状态里生长的小树,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和丰沛的土壤,严寒、酷暑、狂风和冰雪也会袭 击他们。你有时会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因为生长是他自己的事,他必须学会自己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和艰辛,外部的帮助时有限的,教育本身也是有限的。
他们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他们的问题也是你的问题,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每个老师都像安宁的老师那样的幸运,安宁克服了老师讽刺带来的哄笑,她依旧不停的生长。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迟到。现在我们就迟到的问题,来探讨一下,让学生如何尽快的改变迟到的行为。
所谓“迟到”就是比规定的时间晚到校。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到校,只有少数的学生经常迟到。迟到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那些为迟到找借口的学生,他们 的理由总是很充分,也很有创意。如说堵车了、自行车没气了、闹钟忘上弦了、折回家取作业了、身体不舒服了、父母出差了、作业写晚了等等。
我们发现,当一个孩子迟到以后,他会小心翼翼的走进教室,即使这样,还是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停下正在进行的课程,就会影响整个教学 进度。当这个学生当场被批评以后,其学习的心境也会被破坏,甚至会影响其一天的学习状态。如果老师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会误以为老师默认了这种行为,以后就 会效仿。再者,如果一个学生迟到的时间较长,会错过学习一些重要的内容。因为学校通常都是将主课安排在清晨第一节课。
当一个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有迟到的毛病的时候,他应该如何做最恰当呢?
一般来说,经常迟到的孩子没有认识到迟到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当我们发现某个孩子有迟到习惯的时候,应该明示他按时到校的重要性。为了消除他们迟到的习 惯,可以试着总是在正式上课前布置有意义的任务或者发布重要消息。如课前当堂批改作业;每天课前十分钟的国际国内新闻述评;前一天学习情况通报;还有些老 师,一打铃就正式上课,直奔主题,如果谁想迟到,就会错过重要内容,使迟到者知道,损失将是巨大的。
如果这些“软”的措施不奏效,那你必须坚持“硬”的措施,按事先约定好处罚行规定进行矫正。对迟到者可以根据迟到的频率和时长,让其承担迟到的直接后果。 如第一次迟到:给予警告;第二次迟到:通知家长;第三次迟到:放学后留堂一刻钟并电话家长;第四次迟到:留堂30分钟,并请家长来接。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 的就是,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要坚持提前到校,决不能迟到。如果你自己迟到,你又来批评学生迟到,那就会被学生认为言行不一,只要求别人,不能严格 要求自己的人,就会因此失去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
在学生迟到的行为发生时,除了了解其迟到的真正原因外,应该避免以如下方式纠正学生迟到的行为:
·切忌不要停止教学活动,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质问其迟到的理由。应该让迟到者尽快入座,适应教学活动。
·切忌不要冷嘲热讽迟到的学生。如“你来得太早了,应该还可以睡一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的就是你”等等,讽刺只会使迟到者陷入尴尬,无地自容,也会激起他对你的愤恨。
·当学生接连出现迟到现象后,应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其迟到的真相,并与家长共商讨,克服迟到的办法。
·不要让迟到者罚站,这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应该让他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以免耽误功课。罚站也会使其他的孩子分心,你自己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不要放弃那些迟到的顽固者,也不要因此而冷落他。要知道他也是被问题所缠绕,他正在困境之中,要以百倍的耐心来帮助他。如果放弃帮助,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迟到,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你无能为力。
教师应该研究对付迟到的有效策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做到事倍功半。
明示法。将迟到的问题放到班纪班风的地位来考虑,即开学就制定严格的规矩,尤其是第一周严格检查执行通报。
考勤法。严肃考勤,将迟到、早退、旷课纳入学生的品行考核范围以内,并于家长会个别通知出勤记载。记录必须清晰完整准确。
关爱是一种理解
有一次校长告诉我,有一张学生的调查表很奇怪,这个学生给所有的代课老师评的分数都很低,唯独给我打的分数很高,在几乎所有的栏目里,他都给我打了满分, 并且他在备注栏里写道:“这位老师是我进校校以来,唯独没有批评过我的老师,唯独没有在第一次读我的名字读错的老师,唯独在课堂上总是用眼睛看看我的老 师,我觉得他很亲切。”校长问我能猜到这个孩子的名字吗?我眼前马上浮出了以个蓬头长发的男孩,一定是他,顾赟。因为当我拿到这个班的花名册后,我发现一 个很生僻的字,我怕读错闹笑话,刻意去翻了字典,以弄准读音。所以,当我开始提问的时候,我说请顾赟同学来回答,全班都很惊奇将头扭向了教室的最后一排, 接着是哄堂大笑,因为“赟”字和“晕倒”的晕谐音。一个出乎我意料的头发奇长的男孩慢腾腾的站了起来。我分明看到了他的眼神里有一种被突然打扰的错愕。他 支吾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以后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班主任告诉我,顾赟就是不肯剪去那长长的显得另类的“酷发”,学习不上心,从来不写作业,却做着 明星梦。他讨厌所有反对他蓄长发的人。我觉得蓄长发也许有有违校规,但强制剃发肯定会遭致抵触,而且各种方法都试过,根本不起作用。
应该让他明白,羡慕明星、追逐明星无可厚非,关键是要知道成为一个明星要付出多少代价,自己如何去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空想。
后来我建议那个年轻的班主任请顾赟来收集“明星成长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他收集了很多图片资料来给同学们播放,讲解。李连杰、成龙、周杰伦、谢霆锋成长的故事突然使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那个性化的长发,他自觉的剪去了。
我觉得,一个孩子对美的东西,开始有一种狂热的追求是需要好好保护的,那是兴趣的萌芽,不可以反对他留长发,连同他的兴趣也割去了。
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琐细的,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是由一连串的细小的不确定的事件组成的。教育是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智慧培植智慧、用生命点燃生命的教育实践。如果教师消退了教育的热情,心中没有关爱的火种,学生就不会感受到温暖,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工作状态,这种状态往往跟随着的就是消极的行为。一架老式的机器随着惯性的运转是没有激情可言的,忙忙碌碌,机械的处理事务性,是不会有 创造性的工作的。相反,只会带来对孩子的冷漠和迁怒。有调查显示,有70%的中小学老师有时忍不住要对学生发火,30%的教师承认自己曾经骂过学 生,29.5%的教师会因情绪低落而上课精神不好。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教育工作本身,影响孩子的成长。
其实,师生相识,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时间相逢的,是生命的遭际和精神的相遇。当此之时,教师须履行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学 会理解与倾听,每天对孩子都要充满关怀与期待。我们知道,淡忘教育部门的功力性评价,割舍分数的纠缠和排名带来的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们绝不可因此而放弃带领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的奥秘、感受生活的多样与精彩、领会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当你和孩子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欣喜时,你就会从孩子的眼睛里读出信任、尊重、爱戴和由此带来的共鸣的快乐。
一个老师可以怎样关爱他的学生?
1、关爱,需要体察。教师要走近学生,学会观察孩子,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老师是最能走近孩子内心的。孩子们虽在学校过着集体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想法和变化只有细心的老师才可知道。
苏霍姆林斯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众多独一无二的世界里呈现的是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和不同 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发现,观察每一个个体,走近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孩子有了困惑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发现他们的困惑和不安。当一个孩子被确定 状态不佳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和帮助,悦纳和确认,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关爱的温暖,使其健康成长。
有人观察过,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经常去教室,而不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他会很快发现这些同学之间的秘密,谁和谁接近,谁和谁有点矛盾,谁总是安静的坐着 和呆呆的看着窗外。有些孩子上课好动,下课更闹;有些孩子上课一言不发,下课却活跃异常;有些孩子总是指使弱小的孩子去跑腿,如买饮料、卖点心,还有些孩 子喜欢站在走廊里晒太阳或者是在墙角斗鸡。
2、关爱,需要家访。今天很多老师习惯于依赖互联网、手机来替代家访,这并不能很好的了解班级孩子的生活状况、家庭教养方式和在家庭学习的真实状况。
一个教师应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家访模式。通过家访可以把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家校沟通,增进家校互信,也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的种种表现,从而寻找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经常带着不良情绪到校,默默地承受着心理负担,又不愿启齿。比如一个家长的武断作风,非理性惩罚,纵 容或是放任自流;父母之间的矛盾,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或者是家庭发生的其他变故,都会在孩子的心理投下阴影,影响学习。当我们发现某个学生有这样或那样 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此时教师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困境。我们的工作是 和学生的心灵直接接触的工作。只有我们积极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平等无私的爱,才能得到信赖和爱戴,教育才能显示出它的魅 力。
3、关爱,需要宽容。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 师去热爱儿童。”这里强调的宽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所作所为,才可以拥有宽容,拥有爱。因为理解,不会对顽皮的孩子大发雷霆;因 为理解,才不会总拿学生的错误来说事;因为理解,才不会在意孩子的大胆的顶撞;因为理解,才可以宽宥孩子种种的越轨行为。对于低年级孩子的错误行为一般的 老师还能容忍,也好矫正,到了初中难度就比较大了。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是他成长的必然。宽容并不排斥严格,宽容不等于任其随心所欲、放任自流。若对学生的错误和毛病听之任之,那就不是宽容而是纵容。我们要 宽容也要严格,“名师出高徒”不无道理。对学生严格要求也是爱,批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尽量的和颜悦色,语气和善,对事不对人。严格不同于严厉,严厉 过度会使学生恐惧、退缩,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及道德认知的限制,往往会呈现出反社会行为:性格暴烈不服管 教、对同伴有刻意的侵犯行为、喜欢顶牛和钻牛角尖、故意破坏、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撒谎、逃学等等。这些很明显的和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关联,要想仅仅靠 宽容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学校的道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和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认识了错误就会改正错误。
4、关爱,需要接纳。我们讲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打着家庭的烙印,先天遗传的东西和后天的生存环境都会使他们与其他个体存在差异。作为一个教 师,无论这个孩子是相貌丑陋还是天生丽姿,是愚笨邋遢还是聪慧干净,是瘦弱体虚还是健壮体强,是抑郁沉闷还是活泼开朗,他都是那样明明白白的呈现着自己, 站在队伍当中,坐在教室里,围绕在你身边,他需要被接纳,也有被接纳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很敏感,他们对老师说话的语气、表情、体态是很敏感,他们能真切 地感受到老师的评价、看法和态度是否出于真心的关爱。实践证明:鼓励、赞美、接纳和关爱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很多班主任总是为班上有几个“刺头”或者是“学困生”而懊恼不已,总希望这些孩子转学、留级,使班风更好,学科均分更高,麻烦事更少。但希望总归是希望, 这些孩子不到毕业是不会离开的,他们要跟着队伍走完全程。老师也只好自认“倒霉”。这就是缺少接纳的表现。老师也许只看到了他们缺点,而没有看到他们的优 点。
5、关爱,需要倾听。多少年来,学生总是静静的“听”老师讲、讲知识、讲道理、讲经验、讲自己的故事。学生很少跟老师面对面地、平起平坐地谈感想、谈质 疑、谈设想、谈困惑和自己的故事。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自居,不屑于聆听学生的心声。有些学生偶尔有大胆的质疑和对老师意见的顶撞,则会 被认为是违背了“师道尊严”的古训,是对权威的挑战。
而家长一直孩子灌输的“听话”、“听老师的话”,唯恐孩子大逆不道。孩子总是生活在老师的阴影里。
教师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身份自居是很可怕的,直接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很多教师坚持凭主观意识、个人经验办事,处理问题总是带着 个人的感情色彩、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没有耐心听学生的倾诉和表达。作为教师,当班上出现异常情况后,不是细致地弄清事情的原委,俯下身来聆听 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而是主观臆断,草草作出评价和断语,致使问题的解决停留在表面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和老师产生疏离,就会对老师投不信任票。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倾听,需要教师有民主意识,放下威严,和学生建立朋友般的互信关系。
倾听,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一个教师静静地倾听,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学生会感到“我很重要”,从而就对老师敞开心扉,形成对老师的需要和信赖的心理需求,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