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转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11年前 [11-16 18:54 周六]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故事:1978年,75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 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 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他所说的这些,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良好的习惯”。 科学家普遍都认为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 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这个比喻 非常好。作为家长,必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关系孩子幸福的一辈子的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决定孩子习惯养成的是我们每一位 父母。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那么,什么是习惯呢?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 “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是指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也就是人所表现出的所有 的优点,而坏习惯自然是指不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也就是人所表现出的所有的缺点。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三、培养孩子习惯方面存在的误区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有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1.只 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孩子只要负责读书学习就行了。有些父母常这样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在孩子小的时 候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范能力,当看到父母做事时,她也想帮忙,而这时父母的做法,往往是孩子还太小,哪会做这些家务事,扼杀了孩子最初参与劳动的愿望,再 大一点放学后,想帮父母分担时,母亲总是说,你赶快做作业去,这些事你不用管,所以塑造出了很多高分低能儿,社会适应、独立生活能力差,不少孩子到大学还要父母陪读。

案例:大学生婷婷因在父母从小只关注她读书,忽视对她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的培养,而导致不能适应大学新生的生活想退学。

2.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完全依赖于是学校。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了,理所当然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了。他忘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相比学校的老师,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上不管从时间、指导的对象、培养的内容上都有很多的优势。

时间:老师与孩子是每天上课的6个小时,周末断开,而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于老师,也不受周末的影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更有持续性。

对象:在学校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的孩子,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孩子提出的统一要求,在家庭是一个大人甚至是几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可以更好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培养的内容上:学校更多的是对孩子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家庭包含着习惯培养的方方面面。

因此,良好习惯的保持与巩固需要在家庭中实施,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园协调配合,保持一致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方法不当

1.态 度生硬,采用命令、强制、训斥、体罚、吓唬的方式。有些家长也知道习惯对孩子的重要,但在方法上比较单一,甚至采用命令、强制的方式,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年 龄特点,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特别是当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时,就心里急,往往采用训斥、体罚、吓唬等方法,结果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对比两种方式:

方式一: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去收拾你的房间!”“关掉电视,做作业去!家长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不能不听。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

方式二: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间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乱呀。”“我们关掉电视,去做作业怎么样?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要求孩子八点半上床你可以说:你是八点一时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如果孩子贪玩,那一定会选择后者。你可以说: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对自己选择负责,我相信你八点半一到就会立即去睡觉。这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经常采用否定的方式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够笨的,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又去打架了,老师都告到家里来了!”“又撒谎,为什么总骗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聪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诚实。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摔碎!我就不好给你看,看你怎么办!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的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比如发现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孩子五次考试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么就放过那四次,肯定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强他的信心,让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案例: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

3.喜欢唠叨。恐怕没有哪个家不对孩子唠叨的,有的是无意识地唠叨,有的是明知叨唠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唠,这种习惯性的叨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有一次我问一位有这样倾向的家长,她告诉我,我不说行吗?我说那么多遍他都记不住?说一遍能成?她认为说多了,孩子就记住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内容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产生抑制,自动关闭接收系统,这样你说得越多,就越可能成为无关痛痒的废话,甚至是一种精神噪音。根 本起不了作用。其实可以变唠叨为关爱,比如要交给孩子一个任务时,拍拍孩子的肩,点点头,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为,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 神;孩子刚到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晚睡前给孩子额头一个轻吻,表示一天的告别:“孩子,晚安!”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 两三岁的时候,让自己重温那个时候的母爱,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以软化孩子与你的对立。

4.随意性强。有的家长不分场合,特别喜欢在饭桌上教育孩子。孩子刚刚吃没几口,家长就来了,瞧,你的衣服这么脏,又到哪儿疯去了?今天老师批评你了没有?上个礼拜考试多少分?营养专家研究指出吃饭时教育孩子主要指批评孩子,对孩子身心影响很大,很不好!

(三)包办代替。认为孩子小,学不会,等大了再教他,或 嫌孩子做事速度慢、做不好,便凡事都帮孩子做了,有的纯粹就是宠爱孩子,什么事都舍不得他做。:担心孩子没吃饱,追着喂饭,担心孩子冷、累背着、抱着孩子 上幼儿园,担心孩子书包整理不好、帮他整理,担心孩子累帮孩子背书包等等。这样包办孩子的事情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懒惰、依赖心重,自主能力差,这样就根 本谈不上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案例《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 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 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 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四)家庭成员步调不协调。教育孩子养成习惯就象几个雕 刻家共同雕刻一件作品,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想法,你凿你的,我凿我的,谁也不顾谁,这样最终这块大理石会成为一块废料。只有大家按一个蓝图去雕刻,分工合 作,这样才能完成一幅伟大的作品。现在家庭内部不一致的情况很多,爸爸要严格,母亲要溺爱。父母要严格,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孩子会无所适从,甚至学会钻 空子。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有时孩子犯错误爸爸刚刚一批评,奶奶就护着。孩子做了坏事,爸爸发现后进行批评、教育,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在这 时候奶奶来了,看到了孙子掉眼泪,心疼得不得了,一把孩子抱过来,又是亲又是爱。孩子的爸爸不满意了,说孩子做坏事了。可奶奶却说:做点坏事有什么?孩子还小,你小时候不也是做坏事,你小时候上树偷梨让蜜蜂蛰了,你都忘了!孩子听了笑着跑了出去,刚才爸爸的教育全部作废。经常这样孩子在家长不同的观点中摇来摆去,很容易形成双重人格,到时候想教育也难了。

案例:爷爷从小不刷牙,牙也好好的

只有家庭成员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五)家庭学校步调不一致。不一致的要求使家校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校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对小孩自己的事,许多父母甚至是祖父母都包办代替,最终形成52等于0的结果。

案例:奶奶配合孙子逃学

四、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明确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

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看:

0-3岁是语言发展关键期

         1-3是独立性发展关键期

         3-6岁是学龄前期,人的许多能力、习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俗话说: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是指人的一些习惯或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三岁可知人长大了以后的发展,七岁可知人老了以后如何。它形象地描述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说明3岁,7岁是人一生成长中的两个关键期,因此它告诉我们人的思想、作风、习惯等,从小就要加强培养,不可养成不良的作风和习惯等。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 7岁以前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掌握培养良好习惯的规律

3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会让孩子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个人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
第三阶段:2163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个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为自己效劳

 好习惯,坏习惯,均是如此,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

注意:不能因为任何的原因而中断,我们说有时候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像是举行一场拉锯战,谁先妥协谁就输了,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如要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习惯,之前已经努力坚持了78天了,因为孩子生病,担心他的病情反复发作,便于观察孩子的病情,又让他和父母一起睡,那么等他病好后,想让他自己去睡就等于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

(三)要了解幼儿期及小学低年段应培养的良好习惯的类型

1.良 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起居(做到按时睡眠、 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垃圾食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水果等)、卫生(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 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等)习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

2.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 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 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道德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诚实守 信、学会与人分享、友好合作等);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3.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特别强调这个时间最好全家人一起遵守,如到了这个时间爷爷奶奶看报,爸爸或妈妈与孩子一起阅读,每个周末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看书,睡前的讲故事.独 立完成作业、自我检查的习惯:这个习惯一定要从孩子上小学后一开始就要形成。切不可认为孩子小,在旁边从头陪到尾,发现哪里不行马上就在旁边督促修改,久 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长直接相关。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 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4.良 好的劳动习惯: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等,另外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 等等。培养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四)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1.游戏法:孩子的年龄小,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习惯的培养。

例如:孩子在每天玩完玩具后总是将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也不能自己整理,最后总是家长包办代替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依赖家长收拾的习惯。采用送玩具回家游 戏培养孩子玩完玩具自己整理的习惯。家长可专门规划出幼儿放玩具的空间。(一)给玩具分类。准备一些纸箱让孩子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给玩具分类,如:运动 类、图书类、积木类、智力玩具类等。分类之后给每一种玩具找一个固定的摆放位置,也就是给每种玩具找一个合适的家。(二)送玩具回家。每次玩完后,都用游 戏的口吻,如玩具宝宝累了,饿了,要睡觉了等等,要求孩子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然后引导孩子检查自己送的是否正确。
    2.
树立榜样法。

1)家长自身的榜样: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家长身教言传的重要。如“背着手走路的父子,翘着二郎腿看书的父女”。

案例一:玩酒醉游戏的小男孩

案例二:爱打人说脏话的孩子

案例三:《爱打麻将的爸爸妈妈》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 字词时,老师要求同学用“中”字组一个词,有的同学说“中国”、“中间”、“中华”,都说好,这位小朋友也用“中”字组成了一个词组:红中,老师问,“红 中”是什么呀,他说“红中”就是麻将牌啊,这你都不知道啊。那你怎么这么熟悉啊?老师反问。他说,爸妈特爱打麻将,天天打到半夜。老师又问这影响你学习 吗?他说当然影响学习了,后来学不进去的时候就在旁边看,现在他们“三缺一”的时候,还能补缺。大家想想,这样的父母还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嘛。

案例四: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案例五:《给妈妈打电话》有这样的一个家庭,夫妻两出差 了,儿子和奶奶在家里,父亲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都是孩子接的,但父亲总是叫他去叫奶奶来接电话,有一天儿子就问“爸爸,你为什么每次都叫奶奶听电 话,都不叫听?”“因为她是我妈,你要说话找你妈去。”从那以后,每天晚上那位母亲都能准时接到儿子的电话。   

 2) 同伴的作用:如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们下班级时,有的孩子很有礼貌会主动打招呼,我总会摸摸他的头抱抱他,并夸他说: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老师 喜欢你。这时候旁边也会有很多的孩子受到他的影响纷纷打招呼问好。如:儿子与好朋友共进晚餐,学会了的餐桌礼仪;为了提高孩子做作业的效率,邀请有着良好 做作业习惯的同学来和孩子一起做作业,这就是同伴间无形的影响。

3)典型人物事迹、故事的影响:如学习分享、谦让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小爱书的鲁迅先生的故事,爱因斯坦怎样改变贪玩习惯,怎样发奋读书的苏秦刺股的故事等。

3.加减法

1) 好习惯用加法:如发现孩子一回家就自己做作业,并且在吃饭前就完成了,你就及时表扬:你今天效率真高,在吃饭前就把作业做完了,那明天还能在吃饭前就把作业做完呢?第二天又做到了,可进一步强化这一行为:今天真的又做到了,那你以后可以每天都在吃饭前把作业做完吗?抓住偶然性行为这一教育契机,不断强化吃饭前把作业做完这一你想他达到的行为。重复多次孩子就会建立良好的行为。

2) 坏习惯用减法:如孩子做作业慢,30分钟的作业每次都要60分钟才能完成,你可以让孩子逐渐减少做作业的时间。第一天,鼓励孩子在58分钟完成,第二天55分钟,再到5045。。。。孩子获得进步要重复鼓励和刺激孩子不断进步,他就能从多次做的快的过程中找到快的感觉,养成快的习惯。

总之,培养好习惯逐渐增加好行为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而坏习惯就要逐渐减少坏行为出现的次数和时间。 这方法同样适用于吃饭慢、不爱劳动、学习不主动、不喜欢打招呼、玩游戏、上网成瘾等方面。

4.体验法:抓住儿童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习惯的养成就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制度。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习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关键因素。

如:算一算玩的利益:让孩子算一算,假设每天晚上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做作业30分钟,玩30分钟,现在呢做作业只花了25分钟,你玩的时间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对,做作业越快玩的时间就越多。玩,是孩子的利益,当孩子从实际经历中体验和感觉到作业做快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又如:利用秋游分享的行为引导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

尝一尝因自己不良习惯给自己造成的不愉快感受 :如作业磨蹭,到睡觉时间还没做完,第二天困累交加的感受。或到睡觉时间还没做完直接把作业收了,让孩子第二天接受老师的惩罚。让他体验到做作业磨蹭造成 的后果。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张亮通过互换角色让天天体验磨蹭给人的真实感受。对纠正孩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也可用此方法。

5.表扬奖励法 。可借鉴幼儿园的做法:当孩子表现出好的习惯时奖励一朵小红花、一颗五角星等,以激发孩子继续表现出好的行为。一段时间后还可以与孩子商量,当积累到几朵红花时可满足孩子一个愿望。

  注意:表扬要具体,少用你真棒,你最聪明等宽泛的表扬。

  物质奖励要事先与孩子明确。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从物质奖励逐渐过渡到精神奖励。(语言的鼓励、拥抱等)

6.训 练法:首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培养自己穿脱衣服,家长要指导儿童怎样做, 讲解要清楚、仔细,以后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反复训练。注意要有个“教-扶-放”的过程。如:穿脱衣服,刚开始家长肯定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方法,慢慢地在旁边 看到孩子有困难是帮一下,到最后完全放手由孩子自己动手。
    7.
自我评价法(适用于大班级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家长与孩子共同列出需要做到的一些习惯,并与孩子一起设计评价表,然后让孩子自己每天在相对应的日期下对自己进行评价。做到的打勾,没做到的打叉。月底与孩子一起统计,对照表格让孩子自己总结哪些做的好,哪些做不好,不好的在下个月里加强。

好处在于: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8.制定家规法 。家长给孩子提出要求,孩子给家长提出要求,如果做到了,有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做到,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这些都写下来,双方确认、签字,孩子和父母相互监督。        

好处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民主、平等,好习惯不是只有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不断转变。能使家庭成员共同成长。

特别要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带头履行协议。

案例:爸爸不再酒醉了,儿子不再摔东西了。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每个方法不一定单一使用,可融会贯通。

方法很多,关键要适合自己的孩子。如一个母亲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谎称自己不是她的亲身母亲等。
   
五、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求合理

任何习惯的培养都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超越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前、超高要求。如让3岁的孩子洗衣服,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做到。

不同时期培养的重点不同。小班更多的是生活习惯的培养如:对刚进小班的孩子的习惯培养。(按时睡觉、起床;坚持上幼儿园;学习独立进餐、餐前便后洗手、穿脱衣服鞋子等。到大班后重点在与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同一习惯,不同时期要求不同。如同样是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

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

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要善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

2.注重身教言传

培养孩子习惯不能只靠说教,要注意以身立教。以身立教能起到榜样作用,起到激励效果。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是在父母的榜样影响下成才的,岳母以刺字教育出精忠报国的岳飞,徐霞客的母亲为儿子制作远游冠鼓励儿子远游。书法家王献之更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代书法家。李世民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影子,当看到孩子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时,家长首先应对照、检查、反省自己。

记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不允许孩子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

如:要孩子按时起床准时上课,家长自己就不能睡懒觉,上班随意迟到;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经常不带安全帽、闯红灯;不允许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自己却端着碗坐到电视机前。要求孩子要文明用语,可是一旦孩子不讲礼貌,说了脏话,父母如果张嘴就骂,小兔崽子,谁叫你骂人?这样教育的榜样会有什么效果呢?你说这样的父母能培养出有好习惯的孩子吗?

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有时要做出一点牺牲。如:有 一对夫妻,为了让孩子用心学习,到了晚上他们很少看电视。为了鼓励孩子学英语,父亲也重新学起了《英语》为了让孩子读古代经典,妈妈也啃起了《论语》。当 然并不是要父母都这样,只是说明父母的榜样,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3.家庭成员要求一致

一是要统一思想,要求一致。即使有分歧也不要暴露在孩子 面前。教育孩子要一致,不是说就不能有矛盾,有了矛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好好协调。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一致的时候,应背着孩子协调,切不可 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可把孩子当筹码去责备对方,比如说:听我的还是听你爸的,你说这样逼着孩子表态,只能加剧矛盾,根本起不到好的作用。

二是明确目标,加强沟通。对孩子习惯培养的目标认识要一 致,要求也要一致。对于两代人的不一致,如果明知道老人的做法不太对,还是要尊重老人的面子,用迂回的方法让老人明白正确的方法。因为家庭成员要求不一致 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另外会让孩子有空子可钻,孩子察言观色,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谁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做。比如,我们经常和家长聊到孩子的自理 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有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建议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这方面加强培养,但年轻的父母也很无奈“唉甭提了,家里老人家宝贝得不得了,什么都舍不 得孩子做,连来上课都是抱着或背着来的,我们要求孩子自己吃饭,不吃饭到时间就不让孩子吃了,爷爷奶奶就赶紧喂了,要孩子自己穿衣服,老人家看到怕孩子冻 着就三下两下帮孩子穿好了。有什么办法!”这样的情况我想很多家庭都有。要加强家庭成员的沟通,让老人家明白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在碰到大一点原则 性的问题时,还会让孩子养成撒谎,逃避责任的习惯。如:有些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父母坚决不同意,而孩子有可能就跑到爷爷奶奶那就撒娇耍赖了,若这样经常能 得逞的话,长期下去就会有问题了。

三是要前后连贯,要求一致。中国著名哈佛女孩刘 亦婷的母亲向全国父母介绍成功经验时说,女儿的成功得益于威特的教育法。威特非常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培养习惯父母要做到:是非分明,始终如一。如 果父母随心所欲,朝令夕改,不可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是这样要求,生气时又是那样的要求。孩子得适应大人的情绪,看父母脸色行事,这是非常有 害的。

4.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 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 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入托或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园方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 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不再让5+2=0的现象存在。

一是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学校近阶段对孩子习惯培养的目标。在对孩子的要求和做法上保持一致。

案例:配合学校让孩子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二是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如对孩子在家已初步养成的良好习惯,请老师给予表扬鼓励,刺激孩子继续表现出好的习惯。若孩子表现出不良的习惯时,及时与老师交流,请老师通过故事、榜样的影响等方式帮忙纠正。

案例:怎样培养孩子独立睡觉?如何纠正孩子上学老迟到的习惯?

5.坏习惯要及时纠正

好习惯要培养,养成的坏习惯要及时纠正。就如火灾刚发生 时要扑灭比较容易,而火势一旦漫延再要灭火就难了,甚至还要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巨大的损失。而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也是这个道理。作为家长要敏锐地发现儿 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家长发 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以后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

坏习惯如果已经形成,在纠正中要注意:

1)方法得当

减法

案例: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 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 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 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厌恶法

另一位家长的做法更有意思。他的孩子看书写字的习惯非常 不好,经常是眼睛离书本非常近。他担心孩子会患上近视,非常苦恼。后来,他去咨询一位教育专家。教育专家问这位家长,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恶。这时,他想起 孩子对大葱的气味非常敏感。于是,教育专家指导家长把大葱的液汁涂在桌面上,并告诉这位家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看书写字的好习惯。这位家长将信将疑, 但还是按教育专家的意思去做了。果然,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原来,孩子在写字的时候,一旦头低得接近桌面,他的眼睛就受不了大葱的刺激而流泪,从而不得不抬 起头。久而久之,孩子真的纠正了坏习惯。

这种方法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厌恶法”,这种厌恶法不仅可以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习惯,而且对纠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坏习惯也有较好的作用。

2)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

刚才我们说了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63天,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63天还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事实上,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父母应该直接提出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并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这样纠正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6.习惯的培养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习惯要进行持久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要指望好习惯会在一时养成,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

结束: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鹅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鹅卵石放进口袋。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鹅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鹅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 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鹅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 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 一些鹅卵石呢?明天,这些鹅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今天有关习惯培养的问题就和各位家长交流这些,若各位想获得更多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向大家推荐几个学习的途径:

1.中华家庭教育网。网址:www.zhjtjyw.com,里面有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料、案例分析等。

2. 进入呱呱视频房间学习:中华家庭教育公益讲堂(每周六、周日晚呱呱视频房间235300

3. 欢迎加入中华家庭教育网微信公众账号:Zhjtjyw,或扫描二维码即可加入。这是全免费的手机(微信)网上家长学校,大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得到公益免费的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4.推荐大家订阅专业的家庭教育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确实是本好书。本学期初,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各订了一本,每本定价45元,因为我们大田是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推广的实验区,每本40元。与其他家庭教育类书刊不同的是,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连续出版的专业家庭教育刊物,每年2期(卷),现在已经发行20卷,前19卷已经无库存,第20卷库存也不多,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向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购买,本书订购自愿,一个月内觉的不满意可以包退。

5.多看家庭教育专业书籍。

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需要家长坚持不懈,才能不断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素养,降低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率。最后,衷心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智慧父母的引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