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输在太重结果
——参加美国创新思维全球赛引发的思考
|
|
文/摄 殷莹 (今晚报)
上个月,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万余名青少年齐聚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参加DI全球青少年创新思维大赛。虽然中国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想象力、独立沟通等方面却略逊一筹,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部分低能”?记者观察,老师家长“不撒手”是主因之一。
我们的老师家长大包大揽
此次DI全球创新思维大赛(DI,即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缩写,是一个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宗旨的国际赛事。)并不是单纯比拼各国青少年在科技发明方面有多一流和先进,也不是要求他们完成什么高科技的纯技术制作,而是让孩子们学会与人合作,做最好的自己、最与众不同的自己,勇于展现自己和接受挑战。
每支挑战队比赛前,都要签署一份“独立宣言”,表明“所有的创意都来自自己,所有的道具都由自己制作,没有家长或老师插手帮助。”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裁判若发现有家长或老师帮忙就会为这个挑战队减分。而在实际比赛中,记者发现中国挑战队的老师还是做不到“袖手旁观”。一位领队老师告诉记者,在等候区时,恰巧看见自己团队的孩子拿着打气筒正准备给一个道具气球打气,“作为老师,心想这种事孩子干不了,我索性就上手帮了忙,没想到被巡视的裁判发现了,当即就给我们的挑战队减了分。”这位领队老师无奈地说,“真是平时给孩子帮忙帮惯了,凡事都想插手,有时都成了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了。”
而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虽然比赛不允许家长、老师帮忙,只允许指点或提示,但很多作品还是留下了大人们“一展身手”的痕迹,有些制作一看就知道不是出自孩子之手。“我们也是为孩子好,帮他们获得成功和荣誉嘛。”一些中国家长和老师解释道。
“虽然这样可能趋于完美,但实际却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动脑创造奇迹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不能让孩子们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现场的一些美国家长和老师也向记者提供了他们不干预的做法。美国家长珍妮耸着肩,开朗地说:“我觉得大人并不一定会比孩子的创意好,因为成人的思维已经固定了,我愿意看孩子们自己做,并且不会帮助出主意,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凡事不要让孩子有依赖性,他们才能发展得更好。”
“我们为了比赛而比赛,老师参与过多,大家看重的是结果;而西方老师淡化比赛,充分发挥孩子才能,注重学生独立创新,他们更多看重的是过程,淡化的是结果。”天津南开科技试验小学领队教师刘燕回国后反思道。
中国孩子表现过于腼腆
在比赛现场,外国孩子轻松参赛,中途休息还会成群结队地参加草坪音乐会和主办方安排的各种聚会活动,开心自信地展示自己,同时结交新伙伴。而反观中国孩子上场前经常是眉头紧锁,一脸紧张,似乎肩负很多重任。“比赛就是比赛,和外国孩子享受过程不同,我们感觉有压力。老师给我们设计了很棒的出场方式,但我们都不好意思大声地喊出来或者表现出来。”一名参赛的中国小队员坦言,“和外国孩子相比,我们真的放不开,比赛和交朋友都怕丢面子。”
“不论赛场上还是赛场外,中国孩子都显得比较腼腆,不敢大声说话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西方的孩子则能非常快乐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这虽然和东西方文化不同有关,但也和我们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天津领队教师赵剑秋表示,“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服从,遵守规则,而西方的教育则更突出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孩子们该纵情时就纵情,该表现时就表现。”
“我们的孩子太乖了,在如此盛大的开幕仪式上都放不开,连点表现欲都没有,真的让人失望。”一位中国摄影记者边给大家翻看照相机内储存的照片,边无奈地说,而同在亚洲的韩国孩子就非常会抢镜,向镜头展现自己的特点,和各国孩子们一起联欢。“咱们的中国老师还总担心孩子走丢了呢,所以孩子们都规规矩矩坐着,镜头一扫全都鲜有表情。”这位摄影记者接着说,“大人的顾虑多,孩子也会前怕狼后怕虎,其实年轻人就该张扬个性,不要怕输面子、怕被人嘲笑。”
灌输式教育扼杀创新能力
“中国孩子比较乖,各种表演虽然完成得不错,但想象力却有不足。”有国际裁判这样评价中国参赛小队员们。
“虽然外国小队员有的创意看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但他们敢于出新,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而我们的孩子有些只停留在模仿阶段,大胆创新的内容还是有些少。”广东领队教师坦言。
“参加这次比赛对我们触动很大,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刻反思和改进的空间。”天大附小鲍琳老师告诉记者,由此想到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是中外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童话故事《灰姑娘》的不同课堂讲解。“我们的老师会逐字逐句地分析难点,找出成语,然后分段,再让孩子们记下中心思想,包括作者的名字等等;相反,国外老师讲这篇文章时,启发孩子们思考这篇文章有没有什么不符合逻辑的地方,然后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文中说,12点过后一切都变回了原样,只有水晶鞋没变’时,国外老师会兴奋地夸奖他们,告诉他们长大后只要努力会比这个作家还有成就!”鲍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教育多在灌输知识,家长也在玩命地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通过死记硬背提高成绩,而国外却在培养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也是他们洒脱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每天晚上很多家长还会通过网络把作业或练习试卷给领队老师发过来,嘱咐老师一定要督促他们写完再睡,千万别落下课程。“有的作业都是无用功,我都会了,但是家里还是逼着我在这边完成,弄得我晚上都睡不了觉,哪有心思在这边玩啊!很多和国外小朋友联欢的聚会都放弃了。”每天早上,都有中国小队员睡眼惺忪地报怨。
小细节反映大素质
这次美国全球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大多都住在校园集体宿舍中,这对他们的自立和自理能力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和锻炼。而各地孩子们在生活上展现的一些小细节也被记者收入镜头。
由于举办地田纳西大学校园内比较大,每天孩子参加比赛或吃饭都有摆渡车接送,有些中国小队员拿着地图、凭借几句简单的英语便可单独出行,而还有一些中国学生甚至老师都习惯了“保姆式”的照顾,每天出行都成了大难题。
午饭时,经常是草坪式的盛大自助餐。记者注意到,吃饭时,有些孩子盛了一大盘子食物,拿了好几罐饮料,可每样东西就尝一点便放在那里,很多食物吃不完就白白浪费了,饮料没喝完也都扔掉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孩子吃完饭不知道要将自己用过的餐具收拾到分类垃圾袋中,往往是把狼藉的盘子和叉子一堆就一哄而散了,给人留下很不礼貌的印象。
此外,在经过每一处转门时,部分中国孩子都表现得很有礼貌,但也有一些孩子不知道谦让,往往年龄大的长者走在前面他们也并不会放慢脚步,而是抢先一步冲过去。
作为一个团队,有的小队员之间并不能很好地相处,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和不愉快,有的孩子甚至要求老师给她调换单间自己住。
“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其实反映出很多素质问题。”中国区的一位负责人称:“有很多问题是中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把这些不足放大出来,这是为了取长补短,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