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韩寒在上初中的时候,由于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一直稍逊一筹的数学在一次考试中竟得了满分,很出意外。韩寒在那一瞬间突然觉得对数学产生了感情。可是这种兴趣和自信只是持续了一分钟。
发完试卷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说:“韩寒这次发挥得超常啊,不符合常理,该不会是作弊了吧?!”
老师的语音刚落,同学们就发出小声的议论,好像挺赞同老师说的。
韩寒立即申辩道:“老师,另外两个考满分的人都坐得比我远,我不可能偷看他们的。”
老师:“你未必是看他们的,你周围同学平时的数学成绩都比你好,你可能看的周围的。”
韩寒反驳道:“这怎么可能?他们分数还没我高。”
老师:“有可能他们做错的题目你正好没看,而你恰恰做对了。”
韩寒:“老师,你可以问我旁边的同学,我偷看了他们的试卷没有。”
老师:“是你偷看别人的,又不是别人偷看你的,被偷看的人怎么知道自己的试卷被人看了。”
韩寒看老师还是不相信自己,就提议再做一遍试卷,证明给大家看。可是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印刷的问题,有个数字模
糊看不清楚,他就问老师这是什么字。
老师当时就一激灵,立即就把试卷收走了,并断言韩寒作弊了。否则怎么做过一次了,还不记得这个数字呢?
这回无论韩寒怎么辩解,老师都认为他是狡辩。
后续故事
从此后韩寒只要看到数学课和数学题就会有生理厌恶感,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这门课。尤其到了高中以后,他的数学成绩,连同理科全线崩溃了。而且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几乎对所有的老师都进行了批判和侮辱,像是在报复。
另一方面,经历了这件事后,他变得更强大了,不再过多关注别人的眼光,做自己认为对的,值得也更擅长的事情,做得很开心。
故事反思
缺少依据的评价不能全信。数学老师只是因为学生的成绩比平时高就断定学生作弊,显然这样的评价是由一种推测来的,缺少依据,不能全信。家长在面对老师给孩子的各种评价时,可以虚心听受,但一定要向孩子再了解下事情的缘由,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此,就不会发生像韩寒的父亲把孩子先教训一顿,误解孩子的事情了。
并非要对每个行为判定对错。评价具有判断、诊断的功能,但并不是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给予对错的评价。很多时候做到心里清楚就行了。而我们的评价最好是能对孩子的言行具有导向、引导、激励的作用。
例如,妈妈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就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的?”
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跳,最后碰倒了花瓶。”
妈妈很清楚,孩子在撒谎。但她依然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晚上就寝前,妈妈递给孩子一块巧克力,说:“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妈妈又递给孩子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也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善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妈妈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吓到。”
这位妈妈明知道孩子说谎,却没有找出各种理由来证明孩子说谎。反其道而行之。妈妈运用奖励的方式来引导启发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方式孩子是容易接受的,自然有效果。
这种评价方式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并非是每位家长都能做到的。但家长有一点可以做到,就是在孩子某个谎言没有得到证实是谎言之前,我们都要假定它是事实。
每个孩子都有生命修复的能力。韩寒在初中时遭遇的被诬陷的事情,着实给他的人生曾留下过阴影,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和轨迹。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坚定了他对人生的选择,让他明白了做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同时,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后来有了更为理智的处世方式。例如,有个学员因为太紧张,赛车开出了跑道。他对韩寒教官说:“教官,这个速度过弯我能控制的,昨天单人练习的时候,我每次都能做到。”
韩寒说:“是的,我昨天在楼上看到了,的确是这样。”
所以,“人生的智慧,总是在受伤时生长。”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遗留下一些问题,只要在成长的某个阶段,你重新做下处理,重新整合自我,解决一些成长中的遗留下来的问题,这样的成长比成功的意义还要大。
所以,我们对自己,对孩子都要有信心。请相信,孩子自会有生命修复的能力。过去教育上的错失并不代表未来的情况一样会糟糕。关键的是,在当下这个时间,你是否有这个意识,是否觉知到此时的成长才是影响未来的关键。
莳苡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