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的是醉梅老师讲的《亲子关系中谁教育谁》,学完之后有很多的感慨。虽然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但是我也是在一个家庭中成长的,我也是一个父母眼中的孩子,所以突然触动了很多。这一课值得我们很多家长反思:
第一:你给的是不是孩子需要的,能接受的?很多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带有太多的主观印象和感觉来教导孩子,我们认为孩子们应该懂,所以我们就告诉了孩子,是这样一个道理,要学会谦让,要懂得感恩,要有毅力等等,殊不知孩子们是不是能接受,在他的思维水平和能力发展范围内?这就让我想到学校教师备课的时候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客观情况来安排设计你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反思我很多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犯了很多类似的错误,我自己感觉是非常好的一个素材或者一个内容,和孩子们分享了,但是却没有预期的收获,有的时候我还埋怨孩子们理解能力太差了,但是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高估了孩子们,我忘记了他们不是成人,他们不会用我一个成人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同样一个问题。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前两天一位家长和我抱怨了很多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细节,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受委屈了不允许孩子哭,妈妈觉得男孩子要坚强要勇敢,不能轻易掉眼泪,当时我听了就感觉到,父母根本不把孩子当孩子看, 在用对待一个成熟男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10岁的孩子,而父母又是那么的要强,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得完美,不能有半点不如意,突然之间觉得这个孩子太累了,比我们大人都累,他稚嫩的肩膀上承担的是一个成人的重量。但是我们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是错误的,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太苛刻了,而是一味地抱怨孩子如何不听话,家长的潜意识里有一个错误的信念就是,父母永远是对的,正确的,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你所认为的好并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好,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好。孩子需要时间游戏,需要时间休息,需要肯定,需要童话故事,而不是额外的家庭作业,不是高要求高期待,不是指责批评,不是啰嗦的大道理,其实可能我们给孩子的都不是孩子想要的。记得一节心理课上讲到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的时间,大多数的孩子们都说,我们要买一堆好吃的,然后好好玩一顿,可见我们的孩子最缺少的还是最基本的需求,这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么简单容易满足的我们都无法让孩子们得到。
第二:互相陪伴,一起成长。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我们都不自觉地会认为家长就是教育孩子的,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的,但是可能在孩子们、学生们的这面镜子里,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教育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自己。孩子们是最具有智慧的,智慧其实就是一种真,一种空,而我们成人因为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具有太多的束缚,但是孩子们身上却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神性,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或者说是多感受孩子们身上的力量,简单真切的生命力,生命是一种相互滋养,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忘记我们的角色,记得孩子只是一个孩子,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同等重要的人,是需要尊重的生命。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