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孩子与教育之较量

10年前 [01-02 15:52 周四]
 

孩子与教育之较量

所谓“教育”,是指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是,纵观全社会,似乎孩子们并不领情,到处可见孩子与家长、老师、社会作对的案例,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呢,为什么看见的并不是合作而是较量呢?

作为一个国人、一名教师、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诠释“较量”这个词。

    我有一个小我6岁的弟弟,自我记事起,妈妈对弟弟的一些坏毛病就开始没有原则的放宽处理,零花钱从一毛变一块,从一块变十块,以至于后来妈妈发火训斥弟弟乱花钱,其实这个过程很像温水里的青蛙。大人们往往在孩子小的时候很是疼爱,甚至溺爱,眼里看不见孩子们的缺点,即使有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堂皇而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习惯一天天形成,家长大人的标准却在发生着变化,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家长眼里不再是孩子的可爱,更多的是缺点和毛病,而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却变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情绪,父母的不满,如果不及时沟通,日积月累可能就形成了不可逾越的沟壑。作为父母,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呢?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性格,所谓性格的培养,决不是把原本没有的某种品质从外部植入。父母的责任是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在充分掌握孩子的固有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用优点来制约弱点。只要把弱点限制在适当范围内,从而减少其危害就可以了,而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便是抑制其短处的最佳办法。

2009年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我并没有立刻加入教师行业,而是在外企混搭了一年,这一年,我明白与人相处不可或缺的是沟通,而沟通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察言观色,揣测心理等等。2010年我步入了教师行业,起初我觉得当老师,只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就行了,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教育是一门学问,首先,教育分教学和育人,这两者必须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其次,教育还需注意教育对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不同的教育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最后,尤其重要,必须时刻注意他们的心里动态。

2011年,我在博州一所高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那里的孩子成绩家庭条件都不算差,娇生惯养的孩子不在少数,一部分人对老师说的话都很无所谓,甚至公然顶撞辱骂老师,即使班主任叫来家长,他们还是很不屑,这一系列现象让我看在眼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教育学生的方式是首先让学生喜欢我信任我,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想办法让孩子主动自主的学习,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青睐我,愿意听我说话。有一次,一个女生哭着找我聊天,大概情况就是期中成绩考差了老师说了打击的话,打电话回家是想寻找安慰,可是遭到的是一顿训斥和贬低,所有人都说她不行,导致她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她哭诉了好久,我就那样一直听着,等她情绪稳定的时候,我用自己上学时候的经历告诉她,失败不仅仅是告诉她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这样才能越来越优秀,对于老师和父母不那么好听的言辞,学会理解,每个人生气的时候都很难和颜悦色的说话,慢慢地她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心情似乎也好了很多,我想自始至终她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让她诉说失败的难过,给她鼓励重新振作,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却因为考虑欠佳让事情越来越糟糕。究其本质,教师是否一直在口头强调,并没有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必须自己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因环境的关系走上岔路。这道理就如同,小孔雀一定要养的孔雀群中,它才知道如何学习开屏,如养在鸡群里,到后来就会像一只鸡一样。
   
如果孔雀养老鹰群里,不知道多努力几次,是不是也能展翅翱翔,说不定还可以抓抓小兔子。
   
关于教育,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一个孩子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仅他自己会过得平安快乐,也会成为社会的正面因素。如果我们教了许多有学问,有知识的人,人格不健全,生活贫血,那么是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悲哀,也就无法避免孩子和教育的“持续较量”,而不是合作。

    
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用心去与我的每一个“孩子”相处,虽然我明白自己也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会努力和他们一起成长,为他们排忧解难,教授知识,尤其是言传身教。

 

                                                                                                                                                   2013.10记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