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罗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生):“80后”相对来说太平淡,这是幸福,也是不幸。80前的几代人,他们经历了许多触动人心的大事件,尤其是经历了拷问灵魂、考验人性的“文化大革命”。
“8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人生缺少一种亲人感情,也缺少一种社会联系。这些缺失对他们的性格有很深的影响:不懂得关心他人,不会换位思考,不愿与人分享,甚至很难群居。
现在最为人们关注的“80后”有两类,一类是贴着“80后”标签的文学写作者,一类是走在聚光灯前的新锐影视明星。这两类人只是“80后”的先锋,而不是大部队,“80后”的大部分还在埋头准备。试想20年后,今天的“80后”明星应该差不多都要没什么光芒了,他们会早熟早凋。
丁梅(武汉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生):“80后”处于未成熟向成熟的转变期,其中的价值观及方向感还没有那么明确,同时也涉世未深,自然没有那种深刻的沧桑感,但每个年龄层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应当处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那些作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80后”作家的作品反映了“80后”对自己的看法。“80后”作家的作品表明“80后”的人思想更成熟,但毕竟是过渡期,其中的思想混沌、方向感不明确。但非“80后”的作家写的有关“80后”的人就不一样,思想纯真,青春动感,比如《花季雨季》读后就给人一种轻松、明朗、向上之感。
《奋斗》没有全面地展现“80后”。也许,看完《奋斗》之后,还不能明白主人公到底在“奋斗”什么;但是,奋斗,年轻人最应该进行的一项活动;奋斗,为事业,为爱情。
冯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我认为要区分城乡的“80后”。农村的“80后”,和传统的农民区别不大,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生活理念,因为他们从小的生存处境与教育环境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上高中,更不用说上大学了,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或者去了沿海,已经转化为农民工。到目前为止,“80后”作品没有体现出农村生活,对于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也少有思考。其实农村孩子进城市,适应期、价值观的转变都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所以有必要去展现农村学生的淳朴、真诚、善良。
陈小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无病呻吟不仅仅是“80后”的现象,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阴影,现在的很多中年作家,也同样无法摆脱这个阴影。
杨露(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学生):“80后”作为一个群体,正在以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来作用于现今的社会,他们活在以网络为主体的世界里,你可以用自私、冷漠来形容他们,但是你不能忽略他们身上某些积极的方面,比如说善良、真诚、努力、奋斗。“80后”的作家普遍比较个性,他们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比如郭敬明的“伪小资”、蔡骏的悬疑、那多的幽默搞笑……“80后”的作品向读者传递了“80后”这一特殊群体对这个世界的特殊解读,也许这种认识过于简单或者说是肤浅,但是我们最起码从中看到了他们努力探索这个世界及在这个世界存在所需遵从的规则。
http://www.jiaj.org/?action-viewnews-itemid-52081【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