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内弱不是“我”想要的
-----------施浩林行为纠正个案辅导
米东二期班 第八十七小学李凌春
一.引子------施浩林走进我的视线
在我四十五岁的年纪,新接了一年级三班,一个五十二人组成,男生就有三十人,女生二十二人。六七岁的小家伙每天都是吵哄哄的,性格外向者居多,张扬有个性的不乏其人。一天工作主要是解决处理打架,口角纠纷,再加上我是年级组长,学校繁杂的事情也很多。什么教学听课啦,课题前期准备呀,课题的中期汇报呀,学校的检查等等,一个学年下来,我第一次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凭我几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都不能从容面对孩子的问题。办公室的老师都说,学生是一茬不如一茬,也就是说他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我的所谓经验宝库中经常找不到可参考的案例。比如施浩林同学一年级的表现:他入学后第一个冬天,校园银装素裹,老师们的卫生区堆积起来一个“山丘”(用雪堆积起来的),这里成了他和小伙伴的乐园,下课玩得不亦乐乎,上课了也是“乐不思蜀”。(多少届的学生都是看着这个雪堆度过的,爱玩儿的也不少,没有不回教室上课的,偶然有之,经批评教育,善意提醒就能顺利过渡一年级适应期。可他怎么这么难缠呢?)我每天一进教室,第一眼先看座位是否有空位,总有他在其中。他成了这群人中的“头”。找他回教室上课成了我每天的一个“负担”-------尤其是,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他也是缺席者,有些专业课如音乐,美术,形体等都有专业教室,这些专业教室还不在同一教学楼(我们校园太大了,这是我们的自豪,自从施浩林来了,校园大也成了我的烦恼。)我不能第一时间知道他是否进教室。这就成了我班的一个安全隐患。我必须想出对应的有效办法,否则:刚打开一摞子作业准备批改,就接到其他老师的“报警”电话------施浩林等三人没有来上课。我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这样的日子令我焦虑,是该想想办法了:我第一时间找到他父母,和他们谈孩子的行为要有约束,不能放纵;每次对晚到教室的施浩林说不遵守纪律这样是不对的;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效果;第二条办法:派班干部人盯人,做到及时提醒,情况有所好转;可是好景不长,反复性多,也就是班干部也是孩子,他们稍有疏忽,施浩林就“上山”得逞;每周班会课评比,他们组总因为他不能按时进教室而失去的红旗,久而久之,他的组长对他不满,说他几句,他竟然动手打人,最后没人愿意和他一个组;最气人的是他还有号召力-----后面还有“臭味相投”的跟随者,不利于班级班风的实施。在忙碌与烦恼中,在和施浩林的斗智斗勇中我度过了两年。迎来了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学习,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准备从施浩林入手,我的三班就看到了曙光。。。。。。
二.经过两年观察施浩林的基本情况:
作业是时好时坏,不能按要求完成;和同学关系紧张,爱动手打人;上学迟到成为家常便饭;上课上到一半,不想上了找借口说肚子疼,让妈妈来接他;情绪波动大,像个多变的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云密布”。体育课上他英姿飒爽,是个跑步健将,足球场上他带球过人机敏灵活;课堂上他高兴时发言踊跃,语言流畅,思维敏捷;手工课上用纸叠出造型各异的作品令同学羡慕,老师称赞;有时表现出他很“强大”,比如打人,出手快;上课常有不同见解;有时很脆弱哭天抹泪也是常事。哎,整个一个“外强中干”型。
三.家庭基本情况:
父亲是单位处级干部,工作繁忙,很少管孩子,在他的字典里爱儿子就是给他买玩具,买动画片的碟子,用ipad玩儿游戏,带儿子去吃肯德基,只要儿子喜欢就是;母亲是一个单位的会计,每个月的月底单位都会因为扎帐什么的,要加班,在妈妈加班的日子就是孩子一人在家;平日里给孩子辅导作业,做饭,洗衣都是妈妈的责任。父母俩人学历都是本科,是有文化的父母类型,有一套自认为好的育儿的方法,所谓的赏识教育,从不会打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谈心,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等;再加上富裕的生活,孩子想要什么父母立马满足也不成问题。
四.孩子问题表现:
1.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一切看他的情绪,情绪好就写,情绪不好就不写;妈妈盯着写字会好看些,妈妈不在就随意乱画了,字就“不堪入目”;
2.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放学不能按时回家,上学不能按时到校;
3.没有融洽的同学关系,不会与人交流与沟通;
4.虽然妈妈对他疼爱有加,但并不听妈妈的话。
五.孩子问题原因分析:
施浩林有完整的家庭,有父母的疼爱,三口之家,没有隔代的袒护,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富裕生活,父母尽其所能的给予孩子,可孩子似乎并不买账,甚至他还给我说,他讨厌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们。把孩子的所有问题进行分析,也不难发现家庭教育有问题。
1.他的父母没有形成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用物质的不断满足代替父亲和
孩子的语言交流,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爸爸常出差,和孩子距离远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还有心理距离;
2.错误的理解赏识教育,一味的表扬称赞,使得孩子觉得他们的评价变得一文不值;
3.妈妈的纵容与溺爱,剥夺了她在孩子心中的权威作用,使得她的话变得没有影响力,妈妈虽然能天天与孩子相伴,可和孩子的心离得很远。
六.具体改进措施:
(一)对家长的指导------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确定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的理念,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1.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给爸爸妈妈学习菜单------《正确理解赏识教育》不要过度赏识和表扬;赏识和批评不矛盾;不要把赏识等同于表扬,表扬是赏识的一种手段。施浩林在家涂鸦乱画,妈妈就说是有想象力,画得很棒,结果期末美术考试,因为涂色不匀称,老师只给了个“良好”,没有得到“优秀”的他,显得很不高兴,嘴巴嘟嘟囔囔的表达不满。我告诉施爸爸,和妈妈,孩子都患上了“表扬依赖症”,七八岁的他,过分的依赖你们的认同,被你们的认同“控制”住,一旦在校得不到表扬,就会出现与药物依赖相似的症状,产生动机匮乏,兴趣下降,目标丧失等的危机。这一点在他的其他学科中也频频出现。为了让他们落实学习,给他们的作业是:根据生活中具体表现,渐渐减少明显优点的表扬,挖掘不明显的优点来表扬。并写出他们的观察与心得。后来妈妈给我交来作业,感慨的说,收获很多,承认自己和丈夫错误的理解赏识教育,儿子表现的种种不是,虽然问题在儿子身上,实际原因都在他们身上。这一认识的改变是来之不易。那下一步就可以上一个小台阶,怎么做了,心有灵犀的他们,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现在虽然明白了自己家庭教育有问题,一时还不能准确把握住正确的表扬。”我顺势利导,继续学习,认真研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开出的菜单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危害”妈妈交来的作业中还运用了孙云晓的教育名言:“独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这种爱却有些过火,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是一种不恰当的而且十分过火的爱。”施妈妈写的作业几乎是“决战书”。她要拿出勇气来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儿子。第一步她每次的作业,写好后都读给儿子听,让儿子来监督他。并让儿子确认签字。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给儿子辅导作业签字,儿子和她的关系明显改善了。就这一点让她高兴了很久。她要感谢我的推荐,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编者,这本书从此和他结缘,伴随他们和儿子共同成长。
2.给施浩林立规矩,用规则代替大道理:
妈妈反映施浩林回家不写作业,非要先看电视,如果不同意他看电视就用不写作业相威胁,她就又犯了纵容的毛病----同意了,结果是看完电视时间很晚了,就让睡觉了,第二天还起床晚,作业自然没有写。我说,你姑息迁就孩子,只会给孩子的性格播下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给放学回家的施浩林定规矩势在必行。回家第一件事雷打不动的完成作业是学生的职责。首先,固定学习地点,固定学习时间。预算他完成一项作业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在预算的时间上允许延长十分钟左右,看实际情况而定。其次,他写作业前,以解决孩子的“后顾之忧”-----先吃点喝点,上厕所等,免得他“借口”不断。同时,在孩子的书桌前,给他贴一个红花台,做到按时写作业了,就贴一朵红花,十朵红花,可以满足一个小愿望。一段时间后,我明显发现孩子的进步,作业书写工整了。有一天,他竟然主动邀请我去他家(这在以前他是不同意的,第一次去他家还找了很多借口,说我的一个朋友在他家楼上,顺路过来看看他。)红花台上,清楚的看到作业完成25朵红花(包括按时到家在里面);按时起床收拾自己卧室17朵笑脸。这让我喜上眉梢,我有了新的注意:我让妈妈在红花台上又添一项:不和同学打架,交一个朋友得一张笑脸。够五个,满足他一个愿望。后来,班级开展亲子运动会,他提出让爸爸妈妈来参加,由于他已经在小组里得到组员的认可,爸爸妈妈以奖励他为由,他们家庭参加了接力传球的比赛,那天的施浩林出尽风头,发挥了他善跑能跳的特点,在最后一关,三口拉手跑回终点的环节,别的家庭都是孩子在中间,父母在两侧,我看他和爸爸商量,把妈妈放在中间跑回终点的。我问他理由时,他说:“我妈妈跑得慢,我和爸爸拉上她,就会快一些。”他太像个男子汉了,懂得照顾妈妈的不足,为他高兴。
3.和孩子一同进步:
爸爸妈妈的学习和转变,孩子是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所以,每次家长作业的完成,施浩林总是催着妈妈,生怕妈妈忘记,他要求妈妈第一个完成,不拉他们组的后腿。在孩子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浩林妈妈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被评为优秀家长,我把优秀家长的照片发到班级群里,把评选理由在班会课上读给孩子们听,还让浩林替我写颁奖词。施浩林也在这个学期,在学校评选的十类人中,被同学们推选为“热爱体育锻炼的好学生”。他的颁奖词是他的组长写的,我修改的。班长宣读的。从他洋溢的笑容中不难判断他的喜悦与兴奋。
(二)对孩子的指导------扬长避短走近他
在给孩子的爸爸妈妈定第一份家庭教育学习菜单起,我给孩子也做了安排,他精力旺盛,头脑清晰。我让他管理班级的图书,做班级图书管理员。但我有两个担心:第一,他写字慢,借书的同学多时,怎么办?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写清楚记录借书人的名字和借书时间,归还时间。我把问题抛给他,他想想说,我有办法。在妈妈的帮助下,按照借书的要求制定了表格,给他的填写带来方便,大大的提高了他记录的效率。我的一个担心解决了,没想到他很会和妈妈资源共享;第二,在借图书的过程中,他和同学要打交道,会不会三言两语的吵起来,再或者打起架来,怎么办?并且,我给他模拟了几种发生争吵的场景,看他怎么应对,如:课间,围在你左右借书的人,有两个借上了,还剩三个围在你旁边,这时,上课铃响了,你借不借?他干脆的说:“不能借了,不能影响上课。”我说:“同学不高兴,非要借呢?”他说:“定一个借书守则,贴在墙上,把你说的这个要求写进去。班会课上告诉全班同学。”“这个想法好,可是守则在墙上,在实际中,有人就是不愿意。”我接着说,“你都给他们借了,我等了这么半天,为什么不给我借?你是故意和我过不去?”他听我这样说,竟笑了说:“没事,如果是男生,我就说,兄弟我怎么会和你过不去呢?你是我的朋友,请支持我的工作。下课来吧!如果是女生------(他停顿一会儿,想了想)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女生娇气的很,怕她们哭。”他反倒给我踢过来一个问题。我说:“你能把男生管住,我就放心了。女生就交给我好了。”第二天早上,我把他的这一顾虑,拿到全班说了,全体女生都不服气的说:“我们才不会那么小心眼呢!他们男生能做到的,我们女生自然能做到,我们比他们更通情达理。”效果是明显的,班级图书在他的管理下,不仅没有少,还增多了,因为,捐书的人多了,包括他自己。
扬长避短,让我全面的了解他;发挥他的特长,还让我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事情是这样的:五月的一天下午,我为六月的校运动会选拔男女接力赛的同学,他自然在其中。可是人选好后,在练习接棒的过程中,总有人掉棒,我反复讲接棒递棒的要求,眼神,手要到位,但是练习过程中,孩子们把握不到要点,我很着急。就想到给孩子们示范,所以,我成为女生队的一员,和男生队比赛接力。跑了两趟后,效果很好,孩子们热情被点燃了,能赢李老师,成为男生的自豪;不能让男生赢我们,是我和全体女生奋斗目标,这样一来,我真得忘记我的年龄,全身心的投入,我像个孩子,仿佛回到了童年一般。可毕竟不年轻了,在跑到第三趟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摔倒的,只觉得腿一软,头晕了,反正是长长的趴在地上。孩子们聚拢过来,围在我左右,呼唤着:“李老师,李老师,你没事吧?”“李老师,你动一动,看有没有骨折?”我费劲的爬起来,生怕吓着孩子,一边起一边说:“没事,没事,别怕,没有关系的,不要紧的。”可那些眼尖嘴快的早就叫起来:“你们看老师的膝盖流血了。看,快看,手也在流血呢!”这一喊,把没有参加接力的同学也叫来了,围拢的人更多了,我第一次在他们面前被迫“示弱”:孩子们左右扶着我,后面的推着我,不管我怎么挣扎,硬是把我推到了学校的校医处------这是我平时带他们来的地方,谁知今天自己用上了。这件事,我以为就在我接受消毒,包扎伤口就结束了。没想到,许多同学回家后都告诉了父母,晚上,我接到来自家长的不断问候。这包括施浩林的家长。施浩林回家后,绘声绘色的描述我摔倒后的前前后后,“崇敬和佩服写在他的脸上”这是他妈妈的原话;“我太佩服我们李老师了,她是我的偶像,心中的女神。”他妈妈说,这是孩子的原话。第二天,我感觉到了,他给我带来“创可贴”,劝我别穿高跟鞋等,进一步让我感觉到他对我的关心,我心理想:摔得很值得。尽管伤口经过很长时间才痊愈,给我的生活带来不便,不能洗衣服,洗脸只能用一只手等,直到现在手上,腿上还留下了疤痕,我依然觉得很值。
七.指导成果: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时,施浩林作业不用我操心了,会完成的很好;上学没有再迟到过,竞选体育委员一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也没有生气,还对竞选成功的季浩然同学说:“恭喜你做体育委员,运动会上咱们见高低,目标是破纪录。看谁给班级的加分多。”有一天,同年级一个老师给我说,你们班刚才门口,有一个穿蓝毛衣和一个穿黄毛衣的打架呢!我听后没有着急,想了想,会不会是施浩林呢?中午放学时,我看了看穿蓝毛衣的施浩林,和穿黄毛衣的于昆阳,请他们留下,想了解打架的情况。他们一口否认,只是玩耍而已。当我提到有老师看到蓝毛衣和黄毛衣打架的事,他调皮的把校服一穿,老师你看,没有蓝毛衣,于昆阳也把校服外套一穿,说老师,你看也没有黄毛衣。我笑了笑,他们边跑边说:“老师,再见,三班没有穿蓝毛衣的男生,更没有穿蓝毛衣打架的男生!”他还在跟我贫嘴呢!
施浩林的爸爸虽然还忙碌着,但他会给儿子打来电话,在电话里父子俩聊聊各自的近况。让儿子汇报自己在学校的高兴事。
施浩林妈妈每个月月末的加班,再没有把儿子一个人撂在家里,而是带到办公室,各自都忙着自己手里的活,然后一块回家。
八.指导师感悟:
我想,真爱需要勇气,需要理解与包容,需要爸爸妈妈不断的学习理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也是孩子的权利,我们也不能草木皆兵,大惊小怪的面对孩子的错误,让鼓励与信任伴随他们。即便是真的打架了,也不可怕,因为,只要我们家长和老师,能善扬智者之“智”,善克愚者之“愚”,能善扬勇者之“勇”,善克怯者之“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尽所施。”孩子们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