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快乐为何成许多“90后”孩子最感奢侈的东西

10年前 [03-21 20:11 周五]
   “张超,快过来,这边‘大头鬼’特别多。”乔大海焦急地呼唤着同伴。“五一”刚放假,兰州大学本部人工湖的石桥下,乔大海一渔网捞了11只小蝌蚪。不远处,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拿起矿泉水瓶,满脸喜悦,细数“战果”。 

    “五一”期间,阳光明媚,柳絮轻飞,这座人工湖俨然成了孩子的乐园。“平时哪有时间来 
玩儿”,乔大海顾不上和记者的搭话,疯跑而去。 

    城市里长大的李斌源,特羡慕农村表弟的童年。爬白杨树可以爬到最高处,一米高的土墙上能跳能跑,光着脚丫子在石子路上不怕疼,“特无忧无虑”。 

    同样喜欢农村的颜仰鑫,每到寒暑假总爱往老家跑。讲起农村的社火,他“眉飞色舞”:好几个村子办社火,社火到哪跟到哪。扮演狮娃子的经历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快乐,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是许多“90后”孩子最感奢侈的东西。他们的童年没了许多父辈曾拥有的那些“掏鸟窝、穿新衣、吃雪糕”等简单的快乐,而他们的父母又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绞尽脑汁地规划着他们的未来,实施着深信不疑的教育方式,心甘情愿地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有家长也感叹:这代孩子的童年被提前消费了,小小年纪感受到的是成人世界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快乐显得是那么沉重。 

    他们真的无法快乐生活吗?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薛晓珑是14岁男孩的母亲,她的回答透着无奈:“孩子童年快乐了,将来就不快乐了。要将来快乐,童年就要付出代价。” 

    “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对你另眼相看,不因童年无忧无虑,把学习扔掉,这个社会就会同情你。”面对社会现实,薛晓珑时常困惑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得已,薛晓珑对儿子推行“严厉教育”,不惜举起“法西斯教育”的大棒。“五一”期间,孩子仍呆在家中学习。有时候,薛晓珑也会问自己:“是不是对儿子太不公平了?”但让她感到安慰的是,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同在兰州大学教书的许小平老师,尽管自己的孩子心智健康、品行端正,仍宣称自己信奉的“自然教育”失败了。“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由着孩子的性子,尽可能不去约束和管束孩子,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长大。 

    许老师感慨,自然教育的成果与现行教育的评价体系格格不入,与应试教育无法兼容,所以说,所谓“自然教育”和快乐教育,在中国,也只能是一个乌托邦。“其实就孩子天性而言,靠自身成长是没问题的。” 

    薛晓珑老师也认为:“‘自然教育’必须要有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不能推广。‘自然教育’的失败,是在社会造就的现实教育框架下的失败。” 

http://www.jiaj.org/?action-viewnews-itemid-41323【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