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道德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10年前 [04-24 20:20 周四]

道德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孩子姥姥家鱼缸里有一条灰色鲤鱼,身上有一些黑斑点,在几条小红鲤鱼之中它显得很不同,我女儿始终觉得它不好看。后来有一天,孩子做梦梦见这条灰鲤鱼偷了她的胶带,从那以后,放学回家她就经常批评它,有时又趴露台窗户喊:“保安叔叔!我家有个大坏蛋偷我东西!”我最初会说孩子两句,比如,要对小动物友好啊,或者建议她给灰鲤鱼当老师,教它东西啊。她都说,“我说着玩呢!”后来有一次我多说几句,说完,看她有些没趣的表情,忽然想,大概我应该想更好的方式去沟通。

认真想想,我觉得对小孩在游戏中的虚拟的对抗攻击(比如拿小车互相打),只要不是很过分的,都不必太在意。我感觉,幼儿在游戏中虚拟的攻击,大概是他用模拟的方式,在对冲突、控制感等等进行探索,这是他心理成长的一个阶段,不会影响孩子的爱心。我相信我女儿知道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如果我太刻意去纠正,或许倒会干扰她的心理发展。当然这是对幼儿日常游戏来说,不是指网上的暴力游戏。

在家长跟我的交流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是品质问题”。这多数指说谎、打人之类的事。我常回答,我觉得幼儿基本不存在品质问题。那天,一位家长朋友在微博上讲,她4岁的儿子打小朋友,因为老师批评了那孩子。我说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都不是品质问题,或许只是他的是非感在萌发,不懂方式和分寸而已。幼儿说谎,在我看来也不是品质问题,是因为大人平时回应的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所致。大人调整了方式,孩子自然就没有说谎的必要了。

就是说,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行为,但是不必因为道德教育的压力而过早给这些行为定性。其实孩子对道德的理解能力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专家的研究发现,大约到5岁时,儿童开始能够区分一个行为道德与否,能够分清,这是违背道德的,还是仅仅违背普通惯例、不关乎道德的。所以在5岁之后,如果明知故犯,那或许更值得家长追究深层原因、认真对待。在这之前,更多是要用中性的态度,给孩子指出界线、讲明道理就好。

另外,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比如,对于分享、谦让、感恩、关爱他人的教育,要照顾到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情况,要用孩子好理解、好接受的方式。如果强制要求,或者要求太高太严,那么,当孩子的自我成长还不够,还没有足够安全感时,即便他听话了、按照要求去做,也不是发自内心,效果就适得其反。

总之,现在我们都很重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具体的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学习和探讨。比如上面说的,对道德的教育,不能与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天性相违背,违背了,如果造成心理问题或对道德说教的厌恶反感,反倒会导致不道德的结果。道德的教育,要帮助孩子的心灵成长,而不是束缚压制成长。

 

我们可以怎样去做?

培养德商,家长的身教当然是最最重要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怎样做呢?

我想,首先,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最好多说具体的做法,少说大的空洞的词。要把公正、尊重、关爱、平等、宽容这些词,变成孩子能理解的、会在他生活中发生的、可操作的具体做法,比如:进出电梯不抢、等别人说完话再讲话,这是尊重;对更小的孩子主动帮助、爱护小区里的树木草坪公物,这是关爱;游戏时遵守规则、能适当妥协以保证机会均等,这是公平;父母没有看着时,也能按照父母说的做,这是诚实……

其次,对于稍大一些、有一定理解力的孩子,道德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套用教育领域的一个词,就是要“建构性学习”。具体说,就是要跟孩子讨论,让孩子参与进来,通过事例,通过让孩子质疑、分析可能的结果、自己思考可行的办法,跟孩子一起搞清楚各种道德约束背后的真正道理。

这样做,比奖惩效果更好。因为,只有当孩子明白究竟为什么要有这些要求和规定,当他有比较宽容开放的空间,可以自由探讨、可以安全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提出相反的说法,并且最终被说服时,他才是真的认可了这些要求,才会把这些道德约束内化,自觉去遵守。如果只是因为奖惩而做,那么一旦奖惩被撤掉,这个约束就失效了,教育就是失败的。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包括小学老师,都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是只把规定和奖惩方法摆出来就了事。

另外,在德育方面,我们常常对学龄前孩子教育很多,可是等孩子上了学,当家长和孩子都被卷入应试的漩涡中时,事情就变了。孩子在幼儿园时学到的分享、谦让、宽容、公平、感恩等等,似乎就都让位给残酷的竞争了。我们家长是否还能鼓励孩子跟同学分享好的学习方法和资源?我们是否很情愿地让孩子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去帮助别人?对孩子想做点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的想法,家长是支持还是劝说?

而这时的孩子,也开始感受到更多的同伴压力,因此顾虑更多。做好事,会不会被同学嘲笑?被看作很傻?

有时我们感到,孩子小时候都好,是长大过程中学“坏”了,学世故了,大概就是这些缘故。

所以我想,德育应该是贯彻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幼儿园时要做,小学中学依旧要做。不同阶段,程度和方法不同,但是不能中断。而家长要留意的是,孩子上学以后,在青春期前期和青春期阶段,我们要用跟儿时不同的方式,跟孩子保持有效连接,争取对孩子有影响力,增强他对外界污染的抵抗力。

最后想说,有时,道德教育功夫在诗外。过去常说“真、善、美”。把这些放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感觉这些是相互关联影响的。所谓“陶冶情操”,也是同理。好的德育结果,往往不来自奖惩和说教,而来自无条件的关爱、公平友善的环境、对自然和艺术之美的感受、以及自由玩耍时所体验到的沉浸忘我和深度快乐。

 

道德教育范围很广,有没有核心点?有没有捷径?我自己的体会是,最核心的一点、并且也容易最早入手的,就是对孩子同理心的培养。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引导他关注他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其他种种品德的培养,就会比较容易。

那天给她讲,想象你是一条鱼,在鱼缸里游,突然有个小孩在外面拍鱼缸,你是不是吓一跳?她听了想想,果然改变了态度,对大灰鱼说:“我原谅你了!一会就给你吃的。”

前些天姥爷摔了一跤,在床上躺了些日子。保姆说他躺在床上,一吃饭时就想到孩子,问这个菜给孩子留没。上周日,我跟孩子在外玩,中午在外找个地方吃饭。点完了吃的,孩子就说:“估计姥爷又该想我了。”听得我好感动啊。回来的路上,她想起要去草地里摘点花,回家带给姥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真是不假!同理心是道德的起点,由此出发,延伸开去,就是尊重、关爱、公平、宽容、平等……

 

                         德商究竟有多重要?

孩子的“德商”,将影响到孩子未来生活的每个方面:他的学业、工作、婚姻、人际关系、幸福力,乃至他对子女的教育能力……

有些家长可能总觉得这个德商比较虚,不太实用,跟孩子眼下的学业和未来事业的“成功”关系不直接。其实我看,德商,这是比智商和财商都更实用的能力,它不仅决定孩子未来幸福与否,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这是因为,关爱他人之心,发展起来,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生活和事业的激情,而这些,是学业事业成功的前提。

前两天看到杨孝文先生博客里的一篇文章:《改变世界的8个孩子》我推荐给了大家。这里再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位。

其中,一个印度孩子,9岁时联合创建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利用数字媒体的力量吸引儿童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产生浓厚兴趣。目前,这个组织已经成功动员世界各地的300多万名儿童为解决不同问题而奔波,其中有超过2.4万名来自41个国家的常规志愿者。这个孩子现在15岁,是一名大二学生。

另一个美国孩子,在6岁时,了解到非洲儿童为了取水,每天需要步行数公里时,他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为非洲的一个村子修建一口井。通过做家务和公开演讲有关清洁水的问题,在他7岁那年,在乌干达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修建了第一口井。他的行动促使赖安井基金会诞生,现在,这个基金会已经在16个国家完成667个项目,为超过71.4万人带来清洁水,提高了他们的卫生状况。现在他20岁,是一名大学生。

另一个美国女孩,在9岁时,从学校带回一些卷心菜种子,精心呵护。后来,她把她种的卷心菜捐给一个流动厨房,为超过275人提供了食物。看到有那么多人从她捐赠给流动厨房的新鲜蔬菜上获益,她决定开设蔬菜园,把她收获的所有蔬菜都捐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迄今为止她已经捐出去数千磅新鲜蔬菜。现在她12岁,是大学预科学校的一名学生。

看了这些孩子的事例我非常感动,我猜这样的孩子在中国也有很多。

我在自己有孩子之前,跟家长接触就比较多。我时常看到,幼儿的家长,为孩子的管教和才艺操心;小学生的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操心。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又在网上结识了更多家长朋友,感触就更深。我们教育孩子,与其忙着给他修路、扫清障碍、维修善后,不如把劲用在发动机上,想办法给他马力最强的发动机、给他的油罐加满油。而这个发动机、这个最强劲的内在动力,不来自诱惑和奖励,而是来自良好的德商。一旦孩子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动起来了,我们就省劲了,我们只需去加油喝彩,就够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我想,上面那几个孩子,就是最好的典范。

我不奢望我女儿将来一定能上名校、方方面面都出类拔萃,我完全能接受她的平凡,但我希望她能有帮助他人、改善自己和他人生存状况、把社会变得更好的想法,并且能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实践她的这些想法。

我更希望我们其他家长也都把目标放远,多多培养出这样的小神童、小天才!那样的话,等我们变老的时候,当我们看着他们在充满激情地创造着这个世界,我们该是多么有成就感啊!

有时想,每个孩子都是凝聚了天地万物灵气的小生命,而我,居然能有机会陪伴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小生命的身边,我诚何福?怎样能帮助这个小生命,让世界因她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这就是我对这份福气最好的回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6a03a0102f8g8.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