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三:由于家庭教育结构不合理,产生“有家即教”思想,导致出现“家教失衡”现象。农村家庭教育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的直接原因。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大都集中在初中与小学文化程度,大部分家长说不清家庭教育的真正含义,更不知道如何引导、教育孩子。这种现状,首先使农民家长头脑中产生“有家即教”、把家等同于家教的简单思维,并且还带出种种错误的、不和谐的家教行为。比如,不少农村家长“唯我独尊”作风存在,要求孩子惟命是从,实行“打骂”教育,产生“严而无爱”行为;又比如,农村家庭几代同堂、家长外去打工情况多,祖父母宠溺孩子严重,产生“爱而无教”行为;再比如,农村健康文化娱乐活动较少(不少家长沉湎于喝酒、搓麻将、打扑克中),家庭文明教育缺乏(不少家长语言粗鲁、口无遮拦),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产生“染缸育人”行为。笔者把以上教育行为统称为“家教失衡”现象,它是影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完善的“亲情杀手”。
现象四:由于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产生“迷信培训”思想,导致出现“家教异化”现象。现行教育步入素质教育轨道尚需时日,农民更是不理解素质教育。个别教师和学校由于主观上存在想提高孩子学业成绩、害怕假日里孩子无人管理(不排除创收)等动机,向孩子和家长发出办主科培训班、特长培训班的号召。首先响应的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渐渐地这种响应扩散到所有的农村家庭。由于农民对素质教育的迷惘而导致“迷信培训”的思想蔓延,于是家庭教育被培训替代了,家教被异化了。而且,“家教异化”必将演绎出“三重三轻”教育行为:重溺爱,轻自主培养,家长对孩子生活过分包办,致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个人主义严重;重分数,轻道德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大学作为成才的衡量标准,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训;重助长,轻能力培养,有些家长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行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揠苗助长,轻视或忽略孩子的实践锻炼。“家教异化”现象若不加以矫正,必将冲淡经济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既是一种有形的教育力量,又具有无形的感染力。以上四种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现象,只会给孩子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在正视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基础上,采取切实举措来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从短期要求看,必须增强刚性支持。短期内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必须增加刚性支持力度。一是设置科学的制度。要设置关于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制度,从内容上明确家长的“直接教育责任”、“协助学校教育责任”、“改善社会教育责任”等三项职责;要探索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达标细则”、“家庭教育评估标准”、“家庭教育行为规范”等系列指导性规定,给农村家长提供明确的家庭教育导向。二是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如启动社会舆论、利用“五老”队伍、借助“关工协会”等组织对农村家庭教育予以监督,做到推广好的家庭教育典型,纠正失当的家庭教育个案。三是激活部门的配合。各级妇联应当成立“家庭教育领导小组”,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家庭教育;教育界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关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系列家庭教育丛书,以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文化、公安、电信、工商等部门要联合行动,净化荧屏声屏网络等社会环境。
从主载体建设看,必须注重学校带动。当前,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载体是什么?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载体就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从这点看,学校就是主载体。因为学校可为家长教育提供师资、场地,为家校联系提供牵引力,为家长与孩子互动提供纽带,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落实好以校办校举措。县一级要建立党委、政府、妇联导办,教育行政部门督办,全日制中小学校主办,关协和教协协办的全新家长学校办学体制;要形成县家庭教育领导小组、乡镇家庭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管理班子、教学辅导讲师团四级管理网络;要认真落实家长学校质量评价办法,推行好家长学员检测制度和家长学校年检评估制度。二是坚持好家校联系。沟通家校联系,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带动家长积极与学校配合。密切家校联系,可采取“321”工作方法,即:坚持“三访”(家访、电访、校访),举办“两会”(家长委员会会议和家长会),填好“一卡”(家校联系卡或家校联系手册)。三是开展好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如开展开放式互动教学、亲子活动、英烈报告会、优秀家长介绍育子经验会、参观学习、模拟家庭生活等形式,从不同层面对家庭教育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指导。四是优化好全托管理。在农村,一些外去打工的父母干脆出钱委托一名教师管理孩子,教师负责孩子的衣、食、住、假日生活等内容,大家称其为“全托管理”。这类新生事物有待进一步定位、进一步监管、进一步完善,使其成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从内因看,必须实行家庭内部优化。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内部优化是内因,是根本。当前,农村家庭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内部优化。优化家长思想素质,家长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孩子品德高尚、心智健全;优化家庭文化因素,农村家庭应从尊老爱幼、孝敬悌友、互谅互让、团结邻里、文明娱乐等方面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孩子成长进步;优化家庭教育方法,农村家庭要讲究科学的家教方法,要鼓励孩子、关心孩子、客观分析孩子、积极影响孩子,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教子有方;优化家庭沟通方式,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家庭成员要建立互相关爱的融洽关系,从而达到正确指导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从外因看,必须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农村教育的“大后方”,属于“大家庭教育”范畴。现实生活中,社会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往往超过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使社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育,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和谐社区主题教育。要促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标准,增强社区凝聚力与正义感,使人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营造一个“人人关爱”的“大家庭教育”环境。二是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优良的社区文化环境包括社区和谐、休闲文明、注重公德、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必须建好社区文化教育阵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员评选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片蓝天。三是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挖掘好社区历史、名人、模范人物和优秀家庭等教育资源,举办相关事迹展和报告会,为孩子树立榜样,促进孩子成长。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净化好社会环境,可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