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找百度,搜索“情商”,回车后页面显示的专业术语看的似懂非懂,什么杏仁体?什么额叶调节能力?什么情绪是大脑生理基础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实在不明白在讲什么,有点犯晕。
那究竟什么是情绪呢?
我们的身体是很多细胞组成的,细胞是需要有营养的物质供养,慢慢有了生机。情绪是刺激直接由感官进入情绪中枢中的杏仁核产生冲动,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大脑细胞对外界的感觉做出相关的生理反应,产生了情绪细胞。它也跟其他细胞一样需要养分,它有自己的生命力,只是它的成长需要的是相对不营养的物质。如果不喂养它想要的,它会制造些信号,让身体产生这些不营养的物质供给它。这就相当于肚子饿了,肚子会发出咕咕叫的信号,接着我们得吃饭填饱肚子,不然肚子会一直叫,饿的厉害了还会肚子疼。一旦它吃饱了,自然就不会再要求继续豢养,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会来,同样也会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一顿饭吃时间长一点,短一点,这样比较好理解。
情绪就是身体的必需品,或者说缺了它也就算是一“残疾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情绪,任何事刺激他都不会有反应,那他还是个完整的人吗?但是面对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情绪结果,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我的态度是:全身心地接纳。因为任何情绪如哭闹、执拗、逆反、暴怒甚至暴力,其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表现,而很多时候只是人们对情绪的态度不正确。
当大人面对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立刻消除(停止哭闹,别烦我);打压情绪(不许哭,再哭就打了啊);否定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一点小事)。无论你是上述的哪一种,我认为你都没有认可和接受情绪的存在。好比情绪细胞要吃饭了,可是却被误解、否定或者无视,但是饥饿的状态一直存在,你不给它吃饱了,饿的状态不会改变。所以接受情绪,认可他,知道他正在有需要,他来了,接收它吧!
认同孩子的不愉快,他们的伤心,儿童的痛苦,跟他们说:“我知道你不开心;我和你一样难受;我也很难过……”,让孩子有被认同、被接受的感觉,他会认为我的感受你也明白,我的体会你也有。但是有一个原则家长必须坚持---“规矩”。虽然我能感受到你感受的,但是我并不赞同你的观点和做法。
譬如说:孩子非要在饭前吃零食,情绪一来哭闹外加在地上打滚耍赖,此时家长应该接受他情绪的存在,那么就抱着他,接受它,说:“我知道你很想吃,这些也很好吃,妈妈也想吃,但是现在饭菜都盛好了,热乎乎的,我们得先吃饭,等吃完了妈妈和你一起吃。”(不要问他好不好,因为这是原则问题,没的选择。)如果孩子的情绪还是无法平静,还是那句话,记住一定要接纳,说:“我知道你很伤心,零食的味道也很不错,那我们跟它们抱抱或者亲亲,拉钩钩,吃完了饭肯定来吃,好不好?”(此时可以给他选择,孩子一定会说好,因为他想吃零食。)满足了他可以吃零食的要求,孩子也会配合吃晚饭了。
忽然之间,我想到了自己看过的一本书说的“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首先是无条件接纳的态度,接着是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再加上充满爱的规矩,孩子的情绪家长们自然能把握地游刃有余。
以上是我最近学习情商课程的一点体会,自己又找了些书,感觉对情商的认识和处理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也能正确的处理好,更可贵的是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也为孩子做了好的榜样。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