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肤之痛
假如人身体的某个部位被锐器划破了,常常感到疼痛难忍, 这就是切肤之痛。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对某件事物的极其深刻的不良感受,比喻成切肤之痛,也是很贴切的。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切肤之痛”涉及到痛觉和对痛觉的感受性问题。
痛觉与视觉、听觉、嗅觉一样,都是基本的感觉,但它又与其它的感觉有所不同。其它的感觉对刺激的反应都是单一的,而痛觉的出现经常伴有其它一种或多种感受,如刺痛、灼痛、撕痛、戳痛、绞痛等,组成了一种复合的感觉。
从痛觉的生理过程来看,它包括两种成分:痛感觉成分和痛反应成分。痛感受器是一种裸露的自主神经末梢,遍于皮肤、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当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施于痛觉感受器后,便通过髓鞘纤维(传导速度为12米——30米/秒)和元髓鞘纤维(传导速度为2米/秒)传入到丘脑,再由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第一及第二体感区,接下来再由传出神经传到机体的相关部位,便引起了痛觉。
痛觉还有不同于其它感觉的一些特点:第一,痛觉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电刺激、机械刺激、生物刺激、化学刺激、以及冷和热都可以引起痛觉。第二,不仅皮肤能够产生痛觉,机体的各个器官都能够产生痛觉。第三,痛觉很少发生适应现象,适应程度很低。第四,痛觉有过敏性和继发性。第五,痛觉因发生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皮肤痛觉较确定、鲜明,内脏痛觉具有不确定性,称为钝痛,并能投射到身体表面的一定部位。
痛觉是机体对于具有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它虽然使人感到痛苦,但对于保护机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要是失去了痛觉,即意味着将机置于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伤害的环境之中。据报载,湖北省钟祥县有两个小姐弟。姐姐李晶晶,九岁;弟弟李鹏飞,七岁。由于姐弟俩生来就没有痛觉,所以在玩耍中四肢多次出现骨折。小鹏飞长得虎头虎脑,天生好动。他把手伸进滚开的米汤里,被烫得满手是泡,还觉得好玩;烧红的火钳把他的手烫得直冒烟,他还舞弄着火钳玩;啃甘蔗和玉米棒子把牙齿啃掉了也不在乎。可见人要是失去了痛觉,是多么危险和可怕。
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能引起痛感觉,但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每个人对痛的反应是不同的,甚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对痛刺激反应的差异性,主要受以下几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注意力。实验研究证明,个人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疼痛的部位上,对痛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战场上,士兵的注意力集中在与敌人撕杀争斗方面,往往负了伤还觉察不出来;某人与歹徒搏斗,虽然被刺伤,但仍不觉得疼痛。他们正是因为注意力没集中在受伤的部位上而导致痛感下降。生活里,有些人被刺破点皮肤就感到非常疼痛,正是个人对受伤部位过于注意的缘故。
二,意志力。意志力对痛感的影响是很大的。意志坚强的人,虽受伤但能减轻痛感。《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里有一段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是说关公攻打樊城时中了毒箭,于是请来华佗医治。关公一面饮酒并与部将马良下棋,一面把胳膊伸出让华陀医治。“陀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这就是意志力所起的“镇痛”作用。1961年冬季,前苏联在南极建立的诺沃拉扎列夫斯卡娅科学考察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站里唯一的医生列奥尼德·罗戈佐夫得了阑尾炎。他知道如果不及时切掉阑尾,不仅自己会死去,而且考察站将没有医生为大空治病,给科学考察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于是,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切肤之痛”,为自己完成了切除阑尾的手术。生活里有些意志薄弱的人,即便是对轻微的痛刺激,也呻吟不止,其背后是意志力薄弱的的因素在起作用。
三,态度。态度对疼痛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西方有位学者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重伤的士兵的行为进行研究。伤兵被送到战地医院时,有70%的伤员不因占伤而感到痛苦。后来,学者又对普通医院的一般外伤者进行调查,发现有83%的病员苦诉巨痛,要求注射吗啡。究其原因,主要是伤病员对疼痛的态度不同所致。受伤的士兵认为,能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就是很庆幸的事了,所以对疼痛的感受降低了;而一般的外伤病员则把外科手术看成是痛苦和灾难。两者由于对疼痛的态度不同,所以对疼痛的感受也有也较大差异。
四,个人经验。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获得的疼痛经验,对以后的疼痛体验有深刻影响。有些家长平时对儿童的割伤、撞伤、摔伤等,表示过分关切,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对疼痛过于敏感和惧怕;有些家长对儿童的的伤痛不太关心,则儿童长大后对疼痛的感受就变得迟钝了。
在对疼痛的控制方面,还有药物镇痛、针灸镇痛、手术镇痛等,不过,这些都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