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妈妈,请读懂你的幼儿

10年前 [05-28 14:40 周三]


汤米,三岁男孩,性格内向,一直喜欢黏在妈妈身边。妈妈总是期待小汤米可以像其他的小男孩一样,一起玩,一起闹,但总是事与愿违。于是每次总是听见妈妈的声音:“你去呀,你自己去玩呀,不要老跟着妈妈!你已经长大了。”可汤米还是以妈妈为圆心,在附近独自转悠或发呆,要不就来问,“妈妈可不可以?”这是一个自我建构没有顺利完成,安全感建立的不够好的孩子,所以不能独立,在与外界的沟通上也缺乏动力。

汤米妈回家做饭,汤米跟阳回了家,约好妈妈做好饭来接他。当妈妈来的时候,汤米玩得正开心,不愿意回去。但是妈妈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求孩子回家吃饭,所以这个时候孩子有不满的情绪,但妈妈不知道。当妈妈跟汤米约定再玩五分钟的时候,汤米希望时间再长一点,于是延长到十分钟。可事实是,汤米对这个时间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孩子感觉这个时间可能不长,所以孩子的坏情绪就来了,哭着对妈妈又抓又打的,妈妈无法接受孩子的现状,于是也打了孩子的手。同时,妈妈还说,汤米很乖的,就是有时乱发脾气的时候不好。这是大人和孩子之间一个多么大的误会呀!妈妈根本不理解孩子发脾气时的心理状态,也几乎想不到孩子的坏情绪是有原因的。

在协助下,汤米的情绪平静下来,同意跟妈妈回家。临出门,在穿鞋子的问题上,汤米跟妈妈又产生了冲突,妈妈说他自己可以穿,要他自己穿,汤米要妈妈帮忙穿鞋,要妈妈穿,两个人的矛盾再次发生了。(因为孩子还在刚才情绪的延续中,所以此时妈妈帮孩子穿鞋不影响独立)。结果汤米又开始情绪激动,抓打妈妈,妈妈也终于忍不住了,说一句,回家去我要揍你!

妈妈完全不懂孩子,所以妈妈无法理解孩子。如果妈妈具备一些育儿的常识,懂孩子的情绪,理解到孩子的状态,那么情形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汤米是个内向的孩子,好不容易有阳阳这个小伙伴,他也觉得安全,所以喜欢跟他一起玩。妈妈来的时候,汤米觉得没有玩够,不愿回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妈妈先要认同孩子的想法,理解他还想玩的心情,不强烈要求孩子回家吃饭,睡觉,而是跟孩子交流沟通。汤米一直听妈妈的安排,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当有这样的环境自己可以做决定时,孩子很痛苦,因为自己的决定跟妈妈的不一致。可是自己又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力来说服妈妈,于是孩子只好用负面的行为方式,哭泣、抓打、尖叫等来表达自己。

三岁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压制产生的,成长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得到的成长支持也比较少。因此,当三岁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成人需要调整的首先是自己,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过错。全然接纳孩子,接纳孩子当下的一切,然后思考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消除这个行为的内因,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坏情绪里走出来。当我们跟孩子对抗的时候,伤害的是双方,尤其是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我们把这些都归结为是孩子的个性,这是不公平的,性格的形成受遗传的影响不会超过后天的环境,也就是说,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后天的成长环境,身体方面的状况跟遗传基因关联比较大。

三岁前的生命成长出现了偏离,若在三到六岁之间预备一个合适的环境的话,那么性格修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六岁前得不到很好的调整和修复的话,那么这个性格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正应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只有当成人意识到孩子问题是由自己造成并且成人愿意修正自己时,才真正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因为关注点始终在孩子身上的成人很难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孩子,也努力孩子希望过得最好,但一定要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这点不容忽视。

父母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支持孩子做最好的他自己!教育不是单纯能量的输出,而是双方相互激励的过程,尤其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