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分享】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0年前 [06-11 23:13 周三]

什么是习惯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
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
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
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
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
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
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
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
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
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
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
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
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
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
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
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这个就是教育的欠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他翻惯了,就成了习惯。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
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很多的行为重复不
止21天,形成的习惯就很牢固。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
同,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
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
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
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
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我采访过北京一个职业高中的学生。他知道自己学习不太好,不想上大学,就报考了职
业高中,毕业后到一个五星级宾馆当服务员,小伙子很开心。
  这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给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
理叫他,很激动啊!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什么事?”
  总经理说:“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从小就会!”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瞧瞧。”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是走路,你
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怎么回事?你站着,看我老太太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是快60岁的一位女士,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
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
好,你就别来了。”
  这小伙子一听傻了,往家走的时候,不知道是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
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
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可能更重要。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上,为中国公民出境后的不文明行为“会
诊”,居然成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请看2003年3月17日《北京晚报》的报道:
  北大教授葛晓音代表在国外工作多年,谈起同胞在国外的表现,葛教授皱起了眉头。她
说,在日本的地铁里,中国游客总是没有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的习惯;日本人乘车或在饭店
里吃饭时很少大声喧哗,但中国游客却喜欢成群结队地大声谈笑;还有,在旅游途中走累
了,我们的同胞会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去欧洲旅游的一些中国游客,对西方文明的文化古
迹不屑一顾,最大兴趣就是大包小包地买名牌……
  “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国外的表现,太令人伤心了。”北大校长许智宏代表一谈起
这个问题就连连摇头。
  许校长想起了同胞系着领带,把衬衣穿在裤腰外面,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在国外逛街
的情形。在飞机上,中国游客总是等不及飞机停稳了就起身打开行李箱,即不安全,又不礼
貌。1979年许校长第一次到伦敦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的声音特别低,并且“谢
谢”、“对不起”常挂在嘴边,但是直到今天,如果你在国内与同事或家人之间凡事说“谢
谢”,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很不正常。至于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更是数不胜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燕先生说起吃自助餐:我们有的同胞是眼大肚子小,盛的时
候抡圆了膀子,结果剩下一大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吃完饭,用*子剔牙,举把
*子使劲在嘴里剜,那丑态就甭提了。其实应该怎么做,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写
过了。
  李燕说,一个朋友来做客,提起了前些日子带团出国的事就觉得脸上臊得慌。这位老兄
带的是个由文化干部组成的赴欧考察团,没想到好几位团友“一口老痰,从意大利一直啐到
了巴黎。飞机上不让随地吐痰呀,一下飞机,憋了一路的老痰直落到停机坪上。清完嗓子一
抬头,旁边竟然立着一块中文牌子:请不要吐痰。显然,这牌子是专门给中国人立的,丢人
啊!”
  为什么总是会有中国游客到国外给中国人丢脸呢?“两会”代表们经过“会诊”得出了
结论:在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是不文明行为的“病根”。
葛晓音代表分析道,早期出国比较多的是一批暴富起来的人和各级官员,虽然这些  人有
钱或者有权,但是他们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却不敢恭维。葛晓音代表至今仍记得建国50周年
大典上看到的难忘一幕--
  “我们几个北大的代表有幸坐在观礼台上观看长安街的游行表演。游行结束观礼台上的
人起身后,观礼台地上一片狼藉,面包、空瓶子扔了一片。我们大声喊住这些人,想让他们
把垃圾带走,可是根本没人理我们。再看旁边的使馆代表的观礼区,仍然和表演开始之前一
样整洁。”
  葛晓音代表说,能够有资格登上观礼台的,应该都不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文明程度实在
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符。
  还有一些习惯和做法,属于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到国外就成了忌
讳。许智宏代表说,我们的国人常常喜欢相互谈论各自的收入、家里的住房条件。即使初次
见面,也会有热心人询问独身女结婚了吗?有孩子了没有?但这些“热心肠”到了国外就会
让外国朋友认为没有礼貌,甚至反感。有人以为这是东方人的习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日
本同为东方国家,日本人却不会问你过于私人化的问题。
  马文普代表曾在北欧留学和工作了8年,并访问过60多个国家。他从公民的行为习惯讲
到了公民素质,说:提高国民素质第一靠教育,第二靠制度,第三靠监督。他说,旅行社、
单位、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展开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处处讲文明的社会环境。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
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
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
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你就想到
是他的神经系统在工作,很顽强地表现出来。但是,这个神经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另外
神经体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就是说,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
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多有
意思呀。
  乌申斯基还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
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概括一下就是: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
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

  其实,刚才讲的问题当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威
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
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
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我们身边就有
这样的人,平时总是丢三落四。电影演员徐帆写过一件事,她与冯小刚、刘震云去乘飞机,
到了机场,要办登机手续了,这才发现身份证没带,只好返回家里去找,气得冯小刚痛骂徐
帆。其实,这类事情大家生活中或工作中都有体会。你能不能担重任,能不能让人放心,会
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习惯有关。我发现爱因斯坦这个人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
是思想家,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你说
这话说得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个人碰到事情的时候,不可能说“等我想想
我受过哪些教育,老师怎么说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
么是忘不掉?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
之间的稳固的链接。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你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
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
不多,你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
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
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
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这个美国人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英
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
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会说:“你的计划呢?
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
说:“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你不能心血
来潮,哇,我要上山,我要下海。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的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
常重要的问题。
  咱们的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
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
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
的。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
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
真巧”,那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
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
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
  中国有个传统,小孩子撒尿撒到别人身上,大人很高兴,“哈,这是福气!”那孩子就
会一个劲儿往你身上尿。这就是刺激反应,当一个人有某种刺激的时候必然做出某种反应,
这就是习惯,就是条件反射。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思想流派,但是有很多问题的认识是一
致的。墨子最有名的关于习惯的思想就是束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
慎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
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
育出不同的孩子,这跟染丝的结果是一样的。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
习。”所以大家可以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
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
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
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基于以上认
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
学习。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
“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
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
提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
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是我们的三个重点。在每一个重点下面又有
四个具体的指标,人格化习惯需要确立一系列具体指标,我们一共列出了12个指标及一系列
基本好习惯。这12个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
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难的事情要把它变得比较
容易来做,大的事情要从细致和细小的方面来做,这才能做成功。他还说:“是以圣人终不
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不贪大才能做得大,所以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12
个指标入手进行一系列好习惯培养,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这12个指标主
要内容见下表。

12个指标
重点指标  人格特征
做人    真诚待人  真爱
诚实守信  诚信
认真负责  责任心
自信自强  乐观
做事    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
讲究效率  效率意识
友善合作  合作
合理消费  勤俭节约
学习    主动学习 自我能动性
独立思考  独立
学用结合  勇于实践
总结反思  勤于创新
  我们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合作中,心理学专家们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重点,与人
格培养更为靠近。他们的建议是:
  做人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培养;2.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
能力的培养研究。
  做事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责任心的培养;2.少年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学习方面重点研究:1.少年儿童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2.少年儿童学习主动
性与创新的研究。
  也许,这样的研究更容易探索清楚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要确定规范。《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记》说得好:“凡人之所以
为人者,礼义也。”什么叫人?人就是身上的兽性越来越少,文明性越来越多,这就成为人
了。比方说动物,它们不讲什么平等、怜悯,它就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是它们
的鲜明原则。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以看到立规矩对习惯养成的作用。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
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
有礼貌的孩子。我有个朋友叫李宏,她女儿早儿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上小学、上中
学是人见人爱,到哪个地方都自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一个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
甚至给她们家打过电话的人都会惊叹:哎呀,你的女儿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
她,因为从电话中都能仿佛看到这个女孩的微笑。早儿接电话,一拿电话就:“您好,请问
您找谁,这是李宏家。”如果她妈妈不在,她会说:“我妈妈现在不在,你有什么事情需要
我转告她吗,需要让她给你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她肯定不会放下电话,都是先让客
人挂电话之后,自己才放下电话。礼貌非常的周全。我们有些孩子不是这样的,接电话,开
口就是:喂,找谁?不在!挂了。有时候连爸爸来的电话都不听清楚,就挂了。早儿为什么
那么有礼貌呢?那就是习惯养成。妈妈跟她说:“凡是给咱们家来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
友、客人,对客人一定要热情,要抱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接电话先说您好,请问您找谁,
然后该谁接电话谁就接电话,该做什么记下来,而且要后挂电话。”早儿当然也有忘记的时
候,妈妈看见了,就提醒她:“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提醒多次之后,过了21天,过了一
个月、两个月,早儿就非常习惯了。这就是礼仪习惯,是非常非常细致的礼仪习惯。
  现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发动学生自定班规,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其实班规、家规、校规都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明末清初有个学者叫朱柏庐,他做的
《朱子家训》是中国很有名的家训,他里面说的话流传很广,我想这就是习惯养成。他讲到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维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我们确实要给孩子确立这样的规
矩。
  第二条是,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
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
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大家还记得文化大革命吗?文化大革命破四
旧,哪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文化大革命破了很多很多的好习惯。全世
界都尊重孔子,我们中国人把他叫做孔老二。破四旧把很多很多好的东西破掉了,培养了一
些“无知无畏无礼”的人。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体会。2003年我在新西兰,一个黄昏的时候,我们路过一家超
市,我说咱们进去超市看看,看看新西兰人的超市是什么样的?一进去,里面的蔬菜色彩鲜
艳,那个柿子椒又大又鲜亮,红得是那种鲜红,黄的橙黄,绿的碧绿碧绿的,看上去像玩
具,像假的似的。我就拿了一个柿子椒,看它熟得怎么样,看看是不是饱满。没想到一个在
当地生活多年的台湾导游说,“孙先生,我们这儿的习惯是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
西。”我听了之后简直是呆住了。因为我也是40多岁的人了,自认为还不是一个不太文明的
人,坦率地说,第一次听说不要用手挑东西,要用眼睛挑东西。这就是习惯。我们买东西谁
不去挑,捏呀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
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是习惯动作,确实是不太
文明。还有一次在菲律宾,那里冬天很温暖,椰子树下游泳多好啊!香港女童军的一些女士
邀请我们一块去游泳。当时我想,这游泳要走很远的路,到那个地方更衣也不知道是什么情
况,我就穿好了泳裤,然后穿着睡衣就出去了。一位香港的小姐说:“孙先生,你怎么这样
穿呢?真可笑!”我当时还不太明白,怎么可笑?不是也有的人就穿着短裤,披着毛巾往外走
吗?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礼仪:穿着睡衣是不能离开房间的,穿着睡衣离
开房间不合礼仪。但是坦率说,我真不知道。在北京,我家附近有一个饭店,在那儿吃饭的
人有一多半都是穿着睡衣的,男男女女都有。自从知道这个礼仪习惯,我再看到他们就很不
顺眼了。
  还是要说说我们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北京有个调查推算,中国每天约有四亿人随地
吐痰,即32.9%人的有随地吐痰的恶习。有一个名作家叫邓友梅,他考证了一下,发现随地
吐痰在中国大概有两千年的历史。京剧《文昭关》表现战国时代的故事,据今两千多年。剧
中的老生东皋公就先在帘后“嗯,吐恩”一声再出场。邓友梅不明白,就问研究京剧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他,这就是吐痰的声音。京剧的开场白就有这个声音,可以说这是
我们一个很不好的一种恶习。非典的出现可让我们知道随地吐痰的可怕,报纸说,痰里面病
菌能存活几个月,传播的范围在百米之外,特别像广东天这么湿润,真是可怕。
  广东人什么都吃,也是习惯。听说孩子们在学校、在班上集体签名,保护野生动物,坚
决不吃野生动物,这些孩子们多好。可是回到家,大人就说:吃,吃,吃,怕什么,果子狸
好吃,穿山甲好吃,有营养,还能治病!你说孩子他吃还是不吃!当然,这次非典的教训,
会对我们改掉坏习惯很有帮助。有研究说,病菌可能来自果子狸,电视台播了一个果子狸的
照片,我就觉得果子狸目光里露出对人类的仇恨,狰狞可怕,这是大自然的报复啊。为了我
们的孩子能养成好的习惯,我们成年人还不应该很好地改变自己吗!
  我们中国人,一是排队的习惯,一是不要随地吐痰的习惯,大家想想需要多少年才能形
成?我乐观一点说,10年。要现实一点说,可能大概要20年或者30年。中国北京2008年搞奥
运会,我一点也不担心硬件的现代化,资金的到位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就担心到时候,奥运
会会场痰迹遍地,这个东西很难改。所以说这就是我们艰巨的任务,为孩子要改造成年人的
世界。
  为什么呢?孩子在学校培养好习惯,放学回家:“爸爸,你好!妈妈,你好!”可是我
们有的父母就不习惯:你叫唤什么呀?“爸爸,我回来了!妈妈,我回来了!”回来就回来
吧,罗嗦什么啊。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实际上,要孩子学会关心,过去在我们中国历
史上有传统,叫请安。孩子上学,走的时候得打招呼,回来的时候,要问候家里人,出去玩
的时候,也要说一声去哪里,父母都要积极回应他。要让这个打招呼的行为成为每个家庭的
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http://www.jysls.com/thread-2386-1-1.html高文东整理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