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高一(3)班的林五(化名),入学前是我县城关一所中学毕业的,成绩在入学成绩中还算是好的。开学时穿着一身叮当响的衣服不说,鸡冠花式的发型就让我关注到了,整顿学生仪容仪表,虽说花了点力气,但最终还是达到学校的要求了。二周后,结识了一帮人,组成了8-12人的团伙。干什么呢?在初三和高一、高二巡回走动。注意到这一现象,我让班主任给学生下了命令,不同班级学生不要随意到他班走动。三周后,有学生告诉我,初三的学生很敬畏林五,因为没有其他的问题,所以我要班主任与他谈谈这件事。学校暂时还算平静。第六周周五放学时,高二(1)班的林六(化名)回宿舍整理物品准备回家,据说有人叫说要和他谈谈,结果被拉到厕所边冷不丁被几个同学拳打脚踢,头皮上还流血了。林六同学到政教处报告给我。应该说,在校内被多人明目张胆的打成这样我还是头次见到。我很震惊,因为林六不认识打人的学生,只知道可能是高一年段的。于是我马上打电话给林五,问他知不知道这回事,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又给林五的母亲打电话,并说了情况,林五的母亲说我孩子还好好的,他说没有就是绝对没这事。这样,我只好自己带着学生去看医生并处理好伤口。回来之后,保卫科调出宿舍的监控录像,在被打的时间内有四位同学到二楼有一分中时间就下来了,林五就在其中。事件就不言而喻了。周一双方家长到场,除了林五还有三个同学及家长。为了预防冲突事件,我事先就将双方学生及家长安排到不同地点逐一说明,对打人的一方说重了,若得不到谅解就报案由派出所解决可以是伤害罪。对被打的一方要求从长远考虑今后还要相处,尽量平和处理。双方学生及家长同意我的建议。家长们开始商量赔偿。林五说,赔就赔吧。这个学生经我专门找他谈话交流,爽快地答应向被打的同学认错并向对方赔礼。开始赔礼道歉了。。。被打的同学说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叫这么多人打我的原因吗?没有回答,被打的同学又说,听说是因为我多看了女同学一眼?可我没有呀!高一年段的学生我还都不认识。林五这才回答说没有原因。没有原因怎么打我,我要你讲个理由。这时林五的母亲从另外办公室走来说,真是对不起。现在我们认错了,我们也道歉赔偿了,就这样吧。一句话,被打同学的家长不满意了,走过来拉住林五,是你叫人打的,你说说为什么打他?林五的母亲冲上来,你想打他?刚才已经道歉,还想怎样?林五变脸地说,要原因,他说什么原因就是什么原因。留下吵得不可开交的家长。此后的两周又有一起在校外打人和一起被其他学校的同学打伤的事件。这个学生在我的教育对象中还是罕见的。我开始对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小错误不断,所以是在父亲打骂中长大,而母亲又过份溺爱、包庇。最终父亲离开去外地打工,留下了母子。
分析:
一、 单纯的打骂教育后果
1、 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长大后的林五在装衣打扮的表征上就是怨恨、逆反的心理。
2、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长大后的林五就是因为有了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做出报复性的事情来。
3、 导致孩子说谎。林五就不会告诉老师事实的真相。在一次被他人打伤时告诉我说是不小心摔倒的。
4、 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往往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所以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就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
5、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这就是长大后的林五为什么总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原因。
二、 而没有分寸的接纳----包庇、溺爱必定造就畸形的孩子。
包庇、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遇到不顺心的事爱发脾气,最终导致不良的后果,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林五暴躁、意志用事、好打架,不服管教、有强制他人暴力行为。恰恰是其父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的结果。总之,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错的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是父母,一句话,正确的家庭教育多么重要。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