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
翁钰瑰
工作单位:古田县罗华小学 邮编:352200
摘要: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厌学现象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自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的因素;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等等。同时提出了矫正措施:引领家长学习中华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家校联系;减轻课业负担等几个方面作一番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甚至厌恶学习,以一种消极的情绪对待学习活动。他们相信“读书无用论”,认为学习的好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如:有的学生看到作业头就疼,心就烦,老师说要考试了,就焦虑不安,甚至晚上做恶梦。课堂上萎靡不振,如坐针毡;一下课,生龙活虎,兴高采烈。做作业糊里糊涂,应付了事,经常迟到、旷课、逃学,有时干脆放弃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故意抵触对立。学生在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
1、厌学原因分析
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了解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源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1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1、1学习方法不对。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有的学习方法好,有的学习方法不好。比如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不爱动脑筋等。
1、1、2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纪律,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我所教的班级中有几个此类的学生。如钟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由姥姥姥爷带他,他上课注意力常常不集中,爱与同桌讲话,同桌不与他讲,就与下桌讲。刚提醒他上课要看黑板时还不到五分钟又开始做小动作,玩橡皮、撕纸屑、找邻桌讲话。从他姥爷那里了解到他在家时也安静不下来,吃饭,看电视也是不停地动。
1、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2、1家长的要求过高。
当 家长要求过高时,孩子会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丧失上进心。随着独身子女的日益增多,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 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学游泳等等,孩子没有喘息的机会。在小学阶段,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在班级名列前茅,不顾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除学校作业外 还要“加餐”,利用休息时间请“家教”,购买多种辅导材料等等,超越了学生的心理负荷。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 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上过早为孩子 定向,孰不知过高的、脱离孩子实际的期望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 前,心理发展滞后,重智力轻心育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比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叫小东的学生,他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他常对他的孩子说:“村里某某的儿子真棒,考上了北大,你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考上清华或北大。为了让孩子考上清华或北大,练习作业买了一本又一本,结果他的儿子不堪重负生病了,厌学了,常偷偷地去网吧,成绩一落千丈。
1、2、2溺爱、放任自流
溺爱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懒惰、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比如:我班一个叫琪琪的女孩,能言善辩,父母在乡下做白木耳,奶奶爷爷带。奶奶爷爷溺爱,上学放学时书包都是爷爷或奶奶帮助背,三年级了鞋带也不会系,上课随便讲话,抽屉很乱,都是纸屑,常拖欠作业,老师与家长交流,都无用。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了。
1、2、3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而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我曾教过的班级中有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对我说:“我懒,我的爸爸更懒,每天都是打麻将,上网,看电视……”
1、2、3父母感情不和
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暖而安宁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备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得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有什么区别呢?我班有个曾谋,平时学习还不错,可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家庭作业不做了,上课没精打采的,课堂作业也应付了事。我一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闹离婚。
1、3学校教育的失误。
现在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重应试,轻素质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分数”的指挥棒还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重复机械的作业,过重的题海战术在教师中还有存在。学生被分数、作业累得抬不起头来。一个晚上考卷做四五张——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到了期末,老师们为了考好成绩,作业布置更多了,(我县设了奖项:抽考前六名奖,第一名3000元,第二名2000元……除了县里有奖,学校也有奖,为了吃那块“唐僧肉”教师中午布置考卷,晚上布置考卷,学生睡眠时间不足,上课恹恹欲睡。同时加上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不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单纯地采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甚至厌学。还有个别老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给学生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诚心地鼓励。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呢?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因为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行为。这些行为引起老师同学的极大反感,于是开始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跟他们交往。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使他们陷于无法自拔的状态。
1、4社会因素的影响
简单来说,现在学生的厌学也受到了现在社会价值观的很大影响。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知识的多少与其的经济价值画不上等号,似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影响。
1、4、1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失业、个人前途等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增多,加之,社会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等,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内心积聚的矛盾心理就会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
1、4、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多媒体的家庭化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化,网络世界使教育与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楚地加以界定,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模式,机器代替了人,严重侵犯了人的主体地位。目前小学生过分的依赖网络信息,形成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时间一长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和逃避现实的心理,这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总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可见,学生厌学心理产生 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找出“医治”厌学的 对策。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家庭教育方面
2、1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愉快思维”,它能使孩子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灵感迭出、学习持久。
作为家长怎样才能提高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
2、1、1直观形象法。孩子的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发展的特点,要引导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到兴趣,就要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物品,把抽象的无形的知识变成了具体的可见的形象,让知识形象地进入大脑。
2、1、2情感感染法。孩子对负有情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家长应该通过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事物来感染孩子,从情感上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需要。
2、1、3成功激励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其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也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有微小进步时就给以肯定,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1、4实践操作法。让孩子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如科学小实验、种植、采集、制作玩具、养殖动物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引发孩子的兴趣。
2、1、5目标指示法。当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学习缺乏直接兴趣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教育,使孩子出于对学习的责任感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学习需要。这种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间接兴趣,经过不断努力而转化为直接兴趣。目标越具体,动机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浓厚。
2、1、6娱乐吸引发。家长通过游戏激发孩子兴趣。
2、1、7情景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创设生动情景或利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2、2、1要使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2、2养成有计划有规律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是一种使孩子合理地使用时间,保证学习目标实现的较好形式。在制订计划时要符合孩子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要全盘考虑,内容尽量详尽具体。最好把每学期、每周、每天的学习要点和进度情况都列出来,便于家长检查和落实。
2、2、3加强孩子的引导和监督。
2、2、4在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上动动脑筋。
培养孩子的习惯要耐心。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如一,前后一致。如果朝令夕改。会使他们无所适从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教之示之好恶有常”的道理。
2、3学习方法的指导
作为家长。不仅帮助孩子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应该在广泛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把一些先进的方法诸如观察法、记忆法、想象法、思维法、五环自学法(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四环学习法(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推荐给孩子。
2、4正确归因的指导
2、4、1了解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在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学习困难的孩子,如果归隐错误则会找不到学业不良的真正原因。那么孩子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进行自我教育,孩子也就无法找到学业不良的原因而继续失败。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信心,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2、4、2归因指导策略
2、4、2、1引导孩子进行积极归因。针对学习困难孩子的消极归因,家长引导孩子做努力不够的归因。
2、4、2、2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在学业不良的归因上,可能会出现家长的归因与孩子的归因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家长把孩子成绩差归因于孩子不努力、能力差、脑子笨、斥责孩子贪玩、不学习甚至打骂孩子。这会使孩子形成自己“能力低、脑子笨的”消极归因倾向。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笨,能力低,就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行。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打击是非常大的。家长应和孩子一起把学业不良进行归因,并一起制定克服困难的办法。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正面暗示,比如,这样说:“其实你很有能力的,只是不够努力,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已,你看,一努力成绩马上就上去了。”“偶尔的一两次这样也是正常想象,。、没有关系的,我相信下一次会好起来。”这样,让学习困难的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赶超上来。
3、学校教育方面
3、1减轻学业负担
要使学生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有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2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多样灵活,加上先进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也是克服厌学的必要手段。
3、3争取家长的配合。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家长读书交流会、每日分享、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等。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总之,排除孩子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优质的家庭教育可以抵制学校教育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偏差,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家庭,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希望老师帮助修改指正)
参考文献:
【1】顾晓鸣主编.《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中华家庭教育网) 戴雅丽《我为什么学习不好》
【3】《小学心理健康讲座》陕西师大心理咨询中心 徐建华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