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出现的变态孩儿

10年前 [09-19 15:34 周五]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男孩儿刚性不足、精神缺钙许多男孩子表现为娘娘腔女性化。我同事的儿子从走路到言谈无不透漏出女孩的特点,幼年时候就喜欢穿女装,现如今都是20多岁的大小伙子仍旧和妈妈肩并肩的黏在一起逛超市、去遛弯;女孩子则缺乏温柔可人、秀美端庄姿态。我身边就见过三个女孩子从不穿女装,清一色男装,走路举止都是男孩特点,其中有一个吸烟喝酒的姿态比男人还男人,不了解内情的根本看不出来是女孩子。有一次我在浴池碰到一对母女,当这个“少年”走进女浴池时把正在更衣的顾客吓得啊呀一声,随即这个孩子尴尬的转身走出更衣间·····。

这些问题孩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大家互动一下)孩子从小就基于母性教育之中,父性教育严重缺失。有人说:中国家庭都是“单亲家庭”只有一位多功能全自动的母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即只有生理上的父亲没有精神上的父亲!我们应向父亲发出邀请和呐喊,请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为当务之急。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性特征的教育,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而现实中,许多家庭教育都由母性这“半边天”在支撑着,而少了另一半的支撑。这也正是许多家庭教育不完整、孩子身心发育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担当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可当今的家庭教育基本落在母亲的身上难免身兼二职,既扮演母亲又充当父亲,导致如今的孩子女性不足男性不强的性格特点。

我们自古有“严父慈母”的说法。父亲和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中持有理念不同、作用有别等性别特点。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温柔善良、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果断、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完整互补对于人的品格而言,是相辅相成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和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统一。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那么,母性教育就是达到枝繁叶茂,而父性教育则是达到主干挺拔。当孩子既享有了母性滋养,又享有了父性灌溉,他就具备了人格的完美。

有人说,再好的物质也替代不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切的爱。一个男人在事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子失败的缺憾。奥巴马在08年父亲节的演说中提到:“家庭是最重要的磐石。父亲既是教师又是教练;既是导师和行为模范;又是不断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代表方向和目标,母亲就是大海航行中的舵手。由于生理原因恋母情结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特性造成了“孩子都应该由母亲抚养”的一种假象,使得父亲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一推了之。这就无形当中造成了父爱的缺失。孩子们不仅在婴幼儿阶段需要父亲的抚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需要父亲的帮助和影响。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彰显出来——男孩女性化或者女孩男性化,而做母亲的在孩子的成长中无法弥补父爱的供给。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孩子,而妈妈则通常用相同的姿势。这里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母亲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而父亲则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则表现得兴奋。(我们亲属家的一周岁左右的宝宝就是喜欢男性去抱他,因为可以与他玩耍)由于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整洁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唠叨、限制过多。孩子很多的活动被禁止或者在活动中不断接受母性的诸多干涉,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在母性的视野下有太多的禁令。母亲一般是孩子的旁观者和监督者,而父亲则不同,父亲在与亲子活动中身心投入,共娱共乐,他们鼓励、宽容孩子的探索甚至恶作剧,父亲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乐在其中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与父亲关系好、受父亲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亲的基因品质:如开朗、活泼、更具社会化、更有幽默感。

在家庭中只有父母鼎力配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塑造出阳光、刚毅的男子汉;善良,智慧的美少女。让我们高举家庭幸福和睦的大旗在中华家庭教育网的指导下铸就家庭教育的成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