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妈带着她上学的儿子参加朋友聚会。大家都夸,孩子真好,很有礼貌。他妈妈说:“俺这个儿,倒挺懂事,可就是笨!”“你看他明睁大眼,灵气得很,你说得是反话吧!”大家接道。“不,他真笨,”他妈妈一脸严肃,郑重其事地说,“他真笨,数学总是考八十多分,从来没考过满分……”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在“公开”的场合,一说到学习,他们总是说自己的孩子太笨(切勿对号入座),笨的理由就是孩子考试成绩差,可是,孩子实际差到什么地方呢,不过是没考百分而已。
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给孩子贴上了“笨”的标签。孰不知,这种“笨”标签,会对孩子产生很强的心里暗示,在心理学上称作标“标签效应”。
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予以标注时,他就会做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标注相一致。也就是说如果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个结论,那就将导致此人在行动上向这个方向努力,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
家长在“公共”场合,反复强调孩子“笨”,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就认可了,我既然“真笨”,再努力也是没有用途的,因而会放弃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笨人”。
正常的孩子,聪明绝顶的超常神童不一定多,但是“笨”小孩子却是没有。如果孩子真有智力缺陷,不用家长说,大家恐怕都能看出来。因此,聪明的家长,在“公共”场合,最好别谈论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如果非要谈,那就给孩子贴上“聪明”“优秀”的标签!
有一位父亲是一个木匠,别人经常关心地问他的儿子"上几年级了?"、“学习好吗?”“考了第几名?”之类的问题,孩子学习并不是“特好”,更非每次都考第一,因此,经常吞吞吐吐。父亲都是接过去回答,“他学习很刻苦了,经常考第一!”别人听了,就会高兴地说,“好小子,好好学,长大了考大学!”儿子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但有时也很愧疚,因为“第一”虽然考过,但并不“经常”,于是,儿子每次都暗下决心,不能给父亲丢脸。父亲是不是天天在外干活,不了解我的学习,还是有意这样说,儿子不得而知。但不论父亲是对儿子真有自信,还是在鼓励儿子,儿子听后,每次都更加刻苦了,这是一个事实。
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子,非常调皮。九岁的时时候,他母亲去逝了。父亲又给他娶了一个“新妈”。与“新妈”见面的第一天,父亲介绍说:“这是全郡最坏的小男孩,你一定要注意,他实在令我头疼,说不定明天他就会搞坏你的东西,甚至会用石头砸你!”父亲的话令小男孩子难堪,更令他愤怒,他两眼几首要冒出火了来,两个小拳头攥得嘎嘎直响。可是,出乎小男孩子的意料,“新妈”听了,不仅没有厌弃小男孩,而是微笑地走到他面前,双手托起他的头,注视着他的眼睛说道:“你肯定搞错了,这样的一聪明的孩子,怎么会是全郡最坏的小男孩呢?一定是他太聪明了,以至于他做得事情你理解不了罢了!”就这一句话,让小男孩子紧攥的拳头松开了,眼泪不听使唤地滚滚而下。就这一句话,让小男孩子对这个“新妈”充满了敬佩和信任,从此对“新妈”的话言听计从。就这一句话,让小男孩子和“新妈”从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因为这一句话,从此让这个小男孩子不再调皮,并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动力;更因为这一句话,让这个小男孩子走上了成功,并在日后成功之后帮助千千万万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这个小男孩子就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耐基。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此话反过来亦然,每位父母没有一个不喜爱自己的孩子的。既然如此,在“公共”场合,在众人面前,那就不能给孩子贴上“不努办”“不上进”甚至“笨”的标签,或许,你在说这话时并无深意,或许你说这话只是想激励一下孩子,或许你说这话正好表达的是一种反意,但是,不要忘了,孩子年龄太小,阅历太少,理解能力“太差”,所以,他们理解不了你话的“深奥”,家长不胜其烦的一遍遍“笨”的强化,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真得很“差”天生就“笨”,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从此罐子破摔,放弃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你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比如“聪明”“努力”“勤奋”“礼貌”“诚信”……孩子就会自觉地向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要且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充满了曲折。作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时、一事的失误,一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贴上“差”“笨”的标签。要让孩子一路向阳,就让阳光的标签在孩子头上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