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14年七月家长作业

10年前 [10-19 21:37 周日]

 

      为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榜样,告知孩子那些是该做,哪些是不该做。在孩子的成长进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家长得允许孩子出错,只要及时纠正就好,过去有说棍棒出孝子,那个时期过去了,现在我们用爱的教育,爱其实不是溺爱,是要让孩子感遭到父母的关心,在和谐充满爱的世界里健康成长,有时候温和的话语会比猛烈的棍棒有效多了,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父母在批评教育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尽可能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当体谅孩子,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在不断出错中成长起来的吗?所以,多给孩子1些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能在爱的阳光下幸福的长大!          多好家长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语言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对孩子的评价是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负面的,给孩子贴的是负面的标签,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朝着父母贴的标签内容去发展。说他不行,他可能就真的不行了;说他调皮,他可能越来越调皮;说他不爱学习,或许真的有一天厌学了。所以,对孩子的评价,一定要学会积极评价。
    父母的三种负面评价
    我们认为,父母容易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
    1.对孩子性格特点的负面评价。比如: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像他爸爸妈妈、没上进心、做事磨蹭,等等。
    2.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态度的评价。比如:胆小怕事、不出众、浮躁、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没反应(怎么别人拿你的东西你都没反应的呀)、粗心大意、没原则,等。
    3.对其行为方式的错误评价。比如,“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话。”其实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没有把握住孩子的语素积累关键期和单字表达关键期,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少导致的。又比如,“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同样是扔东西,8个月和2岁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就不一样。8个月扔东西是婴儿在学习“客体永存”(物体守恒);2岁扔东西是在稳固物体守恒的概念上,对物体进行探索以及对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认定。再比如,“他很好动,有多动症吧?”认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不爱学习;出现几次攻击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爱打人”,自我意识刚建立就要求他懂得与人分享,要不就是不喜欢跟人分享、自私,等等。   张远潇家长推荐

  

    这是我看到的一篇文章,我认为比我写得好,大家会受益的。

    每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时起,到嗷嗷待哺,咿咿学语,蹒跚学步,都生活在一个温馨而充满了赞赏和鼓励的环境中。在这一阶段,他们得到了无数次的赞扬和鼓励。他会笑了,他会翻身了,他能自己在床上爬了,他能喊“妈妈”了,他能喊“爸爸”了,他能站起来了,他能自己走路了,他能拿起笔来画画了……所有这一切都让父母欣喜若狂,哪怕孩子只是因为喜欢听纸张翻动的“哗哗”声而搬弄着书本,你也会觉得这孩子这么小就喜欢书,长大了一定很好学。

  你所有的这些想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语言甚至是通过你的表情、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我们家孩子真棒”“我们家孩子真聪明”“我们家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这样的话,哪位家长不是发自内心地说了无数次呢?孩子感知到这些信息以后,非常明白自己受到了肯定和鼓励,于是,他会更努力地激发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以求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赞美。在这个阶段,他的动力是极其充足的,每一个孩子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探索、求知、体验、拼搏、突破极限的欲望,每一个孩子都体现出无穷的潜力和无限的可塑性,的的确确让人觉得他们的未来一定是令人满意的。

  这样的情形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走进学校,更确切地说,是到他们进入一种比较评价体系为止。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家长们会在比较中逐渐对孩子产生一种更为明确的和量化的评价,例如是否比其他孩子更听话,是否比其他孩子更努力,是否比其他孩子的成绩更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等等。

  这本来是好事情,家长通过比较,更具体、更清晰、更系统、更理性地掌握了孩子的情况,就可以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培养。但现实中,这一阶段却成为最让人揪心的一个阶段,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中突然出现了许多负面评价,而且,这些负面评价又来得实在太快也实在太多,使一直在顺风顺水的感受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忽然被一股逆风吹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所以各位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而不是用我们的负面评价影响孩子的成长。      朱金辉家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