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08 19:48 来源:好家长网 作者:陈峰
黄金准则之一 抓早抓小,事半功倍
抓早的含义包括两层:第一层是打预防针,把问题想在前面;第二层是抓住培养的关键期。我们先从第一层意思谈起,先看一个故事: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最善于医术?”扁鹊答道:“大兄最佳,二兄其次,我最差。”魏文王颇感奇怪:“既然你最差,可为什么你却最有名气?”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兄弟治病是治病症于未发之前。别人根本觉察不到病症,所以他的名气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没有传出去。我的二兄弟治病,是治病症于初起之时,一般人都以为这只是小病很容易治,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至于我治病,是治病症于严重之后,别人看到我时而割肉切骨,时而又敷上毒药等一系列大动作,自然以为我医术精湛,因此,我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大兄和二兄,我的医术是最差的。”魏文王恍然大悟。
被誉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德•杜拉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达到无为而治,在某程度上而言,这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提前输入有益信息,主动预防各种缺憾、毛病和灾难,就像孩子刚出生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一样。主动预防比治病救人代价要小得多,难度也低得多。虽说教育者要多花些心思未雨绸缪,但比起后来的补教、矫正要轻松得多。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你们在他5岁以前把他造成一种什么样子。假如你们在5岁以前没有按照需要的那样去进行教育,那么,以后就得去进行‘再教育’。”可这个“再教育”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们不能够合理地教育自己的儿女,如果你们稍有疏失,对儿童关心不够,或者有时候偷懒起来,放松了对儿童的教育,那时候,要加以改造或矫正,就必须下许多工夫了……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大的忍耐……这样的工作即使获得完全的成功,对父母也会造成经常的苦痛,会使他们伤尽脑筋,又往往能损害父母的性格。”“有的父母根本做不好‘再教育’工作,只好把孩子送到工学团去;有的工学团对这样的儿童也没有什么办法,到社会上,这些儿童仍然不能变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家都是在做这种再教育工作,甚至与其说他们是教育家,不如说他们是再教育家。 教育者不要把事半功倍的教育变为事倍功半的再教育,预防教育是比补救教育更高的层次。那么教育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到预防教育,达到无为而治呢?
第一,先学习,再做父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在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教育学,应当成为对一切人都有用的学科。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教育者的教育素质高低就决定了自己的教育层次的高低。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教会孩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优秀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什么?一个人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哪些良好的习惯?自己都不知道,连这种意识都没有,在教育孩子时就不会内化进去,孩子也就很难具备这些良好的素质、能力和习惯。通过学习能提高教育者的教育预防意识和能力。
第二,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培养孩子一些重要的好习惯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比如,教育者在平时教育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反省习惯、目标计划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及自信心、自制力、勤奋、进取心、责任感、意志力、爱心、诚信等品质,孩子就不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弱点、缺点或不良习惯及品质。当然,教育者亦可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培养孩子主动预防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间接输入法。抄录一些有针对性的格言、警句,立有针对性的座右铭,贴在墙上或桌子上,让孩子每天回来独自看看、想想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内容可以定期更换,效果非常好。
第四,让孩子阅读教育者挑选的一些社会新闻,好的文章、好的作品或与孩子成长相关的一些文章、作品、新闻;然后找时间一起和孩子分析讨论。这也是常用的提前输入法。
第五,随机进行。只要教育者有此意识,就能见缝插针,遇到什么点拨什么,看到什么引导什么。
抓早的另一层意思是抓住培养的关键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最佳时期,效果最好时期,投入最小、收益最大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习惯成效最大。
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经长期调查研究证实,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求知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12岁以后,孩子已经形成的习惯再去矫正,就困难得多,训练的强度也要更高一些。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软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孩子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是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得多了。如果孩子小时养成了坏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确定规范,反复提醒,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抓小的含义是防微杜渐,把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注意第一次,狠抓初犯。
注意第一次,狠抓初犯,这要求教育者抓住萌发状态的事物,好事一萌芽抓住培养它;问题一露头,抓住解决它,防患于未然,不让它再发展。善于抓住苗头,主动工作,而不是等问题成难成灾之后,再去被动地解决。对于孩子来说,第一动作很重要,第一次做对了,第二次,第三次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错了,第二、第三次就容易错,慢慢养成不良的习惯,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改正过来。所以,教育者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
对待孩子的习惯培养或矫正要抓好“第一次”。对于好习惯的培养哪怕仅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赞许、表扬,使之受到激励,取得再进步的动力。如果教育者对孩子的进步漠不关心,不以为然,或是忽略了,没有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肯定,就不能促使其进一步得到巩固,也会使孩子丧失继续进步的动力。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孩子的种种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教育者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想教小孩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对于第一次的动作,教育者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比如,以写字为例,要求孩子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不要潦草,就要从第一篇作业做起,有违规就要重做,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一个孩子在幼儿园上学,开始握笔用四个指头,他的老师没有留意,也就没有矫正他。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握笔的姿势成了这个孩子的习惯。后来,他换了一家幼儿园,那儿的老师发觉了他的这种不正确的姿势,费了4个月的工夫才把他矫正过来。 对于孩子不良习惯的矫正更需要注意第一次。洛克认为:“假如儿童在刚刚表现出任何一点邪恶的倾向时就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开始时向他表示惊愕,再出现时教育者及一切左右亲近的人都给他一点严厉的眼色,直至他明白自己的过失并为此感到羞愧。这样一来,其他处罚就都用不着了,也不再会有责打的机会了。棍棒惩罚,通常都是以往过于纵容疏于管教的结果。”比如,孩子第一次撒谎,是要体验撒谎能不能掩盖过失、错误,能不能逃避教育者的批评、惩罚。如果教育者大意了,轻易放过了这“第一次”,使之尝到了“甜头”,那么,紧接着还会有第二、第三次撒谎。教育者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错误和过失的处理,抓住不放,谨慎处理,严加管教。孩子承认了错误和过失,可以原谅;若是撒谎掩盖,是错上加错,绝不容许。这样态度明确地严肃处理“第一次”,会给孩子以正确的行为规范,印象极深。当然,对“第一次”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很不好的后果。因此,对“第一次”的处理,尤其要慎重。并且教育者要特别留意孩子方方面面的“第一次”,特别是影响重大品格及习惯形成的“第一次”,要出狠招,让孩子铭记于心。
在孩子大约3岁时,有一次妈妈带她出去,看见路边有卖椰子的,10元钱一个。她特想要,但妈妈觉得不值。妈妈对她讲:一听耶汁才两元钱,而且也比这个好喝,椰子就别买了。但女儿不听,小贩也在一旁极力推销。妈妈一看说女儿不听,就告诉她:那我走了。女儿站在那里不动,妈妈就真的走了。走了好远,女儿还在卖椰子的地方站着。妈妈也犹豫:要不就给她买了吧,不就10元钱吗?可又一想:不能惯孩子这个坏习惯,第一次如果依了她,以后就不好教育了。所以,妈妈一直往前走,走得快看不见了,孩子才追过来。就这一次,孩子就记住了。从这以后,孩子再也不为要东西而不听父母的话了。
另一位母亲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小时候,有一次我发现她把玩具摔到地上,我当即很严厉地教育了她一顿,并且让她捡起来。孩子一开始很犟,坚持不去捡,我就让她伸出小手,并且警告说:“玩具是妈妈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买的,你要好好爱护,不能随便乱摔,对任何一样东西都要好好珍惜,不珍惜就是浪费,浪费是不是该打?”看着孩子点了点头,我便松开了她的小手。她把玩具捡起来。从此,孩子牢记任何东西都不能浪费的道理,处处注意节俭,把用过的作业本反面再当草稿纸,用坏的文具修理再用。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第一次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甚至得到默许,等到想纠正时,就难上加难了。“扼杀在萌芽状态”永远是不让任何行为演变成习惯的最成功的方法。
孩子难以忘怀的学习体验,往往来自于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得到了激励,获得了满足,从而成为促进儿童成长的契机;第一次不良行为受到批评惩罚纠正,产生羞愧感,以后就会多加注意。
如何抓好第一次,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黄金准则之二严字当头,反复训练
人是需要必要的行为约束的,没有受过约束的人是难以长大的,也不会有好习惯,人格也不会太健全。没有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就没有好习惯。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习惯养成靠两“严”,即严格要求和严格训练。
习惯的培养或矫正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有了要求就要让孩子反复按要求去做,甚至“逼迫”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就会变成愉快的行动了。严格训练最忌讳的就是溺爱,溺爱娇惯肯定训练不出好习惯来。这一点父母一定要下得了“狠心”,没有狠劲是不行的。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孩子不愿意,教育者就得咬着牙让孩子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一旦养成习惯,痛苦就变成愉快了。然而,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总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求饶,一掉眼泪,家长的心就软了,结果什么好习惯也养不成。培养或矫正孩子的习惯要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寓爱于严,严爱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达到“爱”与“严”的统一。
“严格”应该是孩子习惯培养和矫正中的两个关键字眼。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亿万家财的家庭。联合国的地皮就是老洛克菲勒捐赠的。老洛克菲勒在训练孩子时是非常严格的。他让孩子独立骑马、划船、打靶、登山,尽管孩子不小心把脚扭伤了,他还是坚持让孩子练习,最后孩子终于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接班人。日本人训练孩子节约粮食也非常严格,孩子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如果孩子盛多了也不准剩,必须吃光,撑得慌也得把饭吃下去,一粒都不准剩。下次就记住了,不能多盛饭,不能剩饭,好习惯才养成。我们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节约,一方面又帮助孩子吃剩饭,孩子节约的习惯总也形成不了。因此,要训练就必须严格,没有严格就不叫训练,而没有训练也就很难养成或矫正孩子的习惯。
有一名少儿体校的学生,每次上乒乓球训练课时,总是怕苦怕累,慢慢地养成了应付训练、上课后盼下课的习惯。一位新的女教练接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次训练课上,这个学生练得气喘吁吁,不时地朝大厅的时钟上看,一心盼着下课,球总是接飞,离五点钟放学还有一刻钟,他已很不耐烦。下课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球拍,准备回家,不料教练却要求他单独留下,补练一百个球,接飞的球要倒扣。他无可奈何地取出球拍,走回台桌前,重新训练,可是手脚总是不灵活,动作偏慢,球老是打飞。“负一、负二、负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旁边急了,“加油啊,加油,唉,怎么搞的!”“拿出勇气来,加油,顽强一点。”教练停下,对他进行指导点拨,这时,教练的贫血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家赶紧将她扶坐下来,大家一起指责这个学生:“都怪你,平时不认真练,看把老师累的。”这个学生心里也很内疚,对教练说:“老师,今天你休息吧,明天再让我补练多少球我都愿意。”可这位教练却说:“不行,这是今天的任务,明天有明天的任务,明日复明日,怎么能练好球呢?当天的事要当天做,来,我们接着练。”她说罢,要支撑着站起来,所有的学生都被感动了,这个学生也深受教育和震撼。班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在旁边指导,我来陪他练。”就这样,这个学生坚持补练完了一百个球。也就从这一天起,这名学生逐渐改变了练球不认真的坏习惯,从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育方法,使人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和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严字当头体现在从小处着手。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小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是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以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做。这句话说明坏的和好的品质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质的飞跃源于量的积累。习惯养成无小事,千万不要忽视小事。习惯养成的根基就源于生活、学习、成长中的点滴小事的积累。习惯培养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实到点滴的具体的行为小事中去,要抓小,抓点,抓每次。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一次也不能例外”是严字当头的另一重要体现。儿子上一年级后,爸爸妈妈给他定了一条规矩,就是回家马上做作业,作业没做完之前,全家谁也不许开饭。刚开始,儿子自然有点不适应,但还是遵守照办。有一次放学后,儿子禁不住小伙伴的劝说,先到楼下玩去了。等妈妈下班回家赶紧跑回去做作业。那天,他写作业妈妈故意在旁边陪着,就是不进厨房做饭,也不让爸爸动手。晚上7点多,儿子忍不住催妈妈:“我的作业快写完了,您快点做饭呀。”妈妈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制定的规则就要遵守,一次也不能例外,妈妈等你做完作业再做饭。”结果全家8点才吃上饭。妈妈对吃得狼吞虎咽的儿子说,因为你没有及时做作业,耽误了全家人开饭,而且我们饭后的散步、讲故事都不能进行了。这一次,儿子领教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此,放学进家就做作业成了儿子的自觉习惯。
在孩子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习惯形成之后,也不应该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谈起小女儿的习惯培养问题。 我的小女儿现在已有一岁零两个月了。她晚间睡后素来不再醒来吃奶的。这种好习惯是从小在医院里养成的,她的母亲就因此省了无数的精力,她也能安安稳稳地睡眠,这样相处已非一日。不料到一岁零三个月大的时候,她忽生起寒热病来了,饮食起居遂为之颠倒,有一次晚间醒来要吃,她母亲以为她睡前没有吃饱,就喂她了;岂知一载来晚间睡后不吃奶的好习惯,竟因此破坏。那天晚上喂后,她就再入睡乡,但第二天晚上醒来又要吃了;不给她吃,她就大哭。她母亲固然不得安眠,别人也被她哭得难以熟睡了。第三夜又如此,如是者五六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破坏已成之习惯。
好习惯只有在严格要求下才能养成。因为破坏旧的动力定型和建立新的动力定型,都是相当艰苦的斗争历程。不经长期的艰苦磨炼,不可能建立起好的习惯。这就需要严格要求,严加控制,防止“规范变通”、“规范软化”、“规范扭曲”,要坚持原则,持之以恒,尤其要注意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无故出现例外。如开始写日记那就要天天写,情况特殊,一句也行,但必须要写。制订好的计划就要执行,再晚也要完成。在孩子的好习惯没有形成之前,不准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是失败的开始。因为有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
彻底克服不良习惯,往往在于“例外”太多。殊不知每一次例外,都会使本来已经减弱的不良习惯,获得一次额外的强化。就像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的那样:“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结果,前功尽弃,不良习惯又会得以恢复,良好的习惯更难建立。
在培养和矫正孩子习惯时,一定要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因为只要涉及习惯问题,光说教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叶圣陶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你觉得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你便应该利用一切的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在他们的行为中固定起来。”这就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一旦养成
后,不用借助记忆就会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习惯的培养或矫正不但要强调“训练”这两个字,还要强调“反复”这两个字,不反复是难以培养或矫正习惯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一个重要管理思想,那就是“抓反复,反复抓”。狠抓基础管理,将例行工作做好,用常规的制度来解决经常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将问题积攒到成堆,乃至发生严重后果时才去重视、才去解决的现象。而习惯培养和矫正的核心原则就是:“抓反复,反复抓”。孩子习惯形成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抓反复和反复训练应该是习惯培养与矫正的根本之道。
黄金准则之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习惯的培养或矫正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1.首次慢动。开动大脑机器也像开车一样,启动时,车速一定要慢。第一次行动要慢,动量要小。如,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第一次切莫要求高,只写一两句就行;培养孩子学英语的习惯,第一次只记两个单词即可;培养孩子长跑的习惯,第一次跑200米就不错了;培养孩子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的习惯,第一次做三四个就行。凡事不要一开始就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胖子,这样孩子便学得难而
又难,从而失去了兴趣。
2.逐渐加速。有了首次慢动,尊重了大脑的始动原则,运转起来了,慢慢地像汽车一样开了几十米,这时就可逐渐加速了。日记长到了每篇写两三句话,英语单词每天背会三四个,跑步长到每天跑300米,俯卧撑或仰卧起坐增加到五六个。孩子觉得在慢动的基础上,增加这点训练量,可以接受,不知不觉间,大脑这部汽车比前几天运转快了。
3.不怕慢,只怕站。遇到特殊情况,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啦,有不顺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要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了,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但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得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
4.控制时空,制订计划。有了一点行动,逐渐增加了行动的速度,孩子会品尝到一点做事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习惯,就要制订比较全面的计划,增强孩子对自我行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能力。从时间上,和孩子商定从早到晚的行动计划,什么时间锻炼、上学、作业、看课外书、看电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绘画,各项活动,用多少分钟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使孩子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事情做。不但如此,还要有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使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安排有序化、有益化。并且,要注意计划表后要有个考评表,才更有利于执行。从空间上,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什么游戏厅、网吧这些地方,一旦进去,孩子便容易失去控制,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控制空间不去接近那种环境,就能很好地控制自我,有助于习惯的培养和矫正。注意订计划的时候,任务指标不要订得过高,要使孩子觉得,稍加努力便可达到,稍稍一跳,便可把果子摘下来。
5.进入轨道。孩子按计划行动起来,逐渐提高了效率,每天定时定量地锻炼、预习、做题、背单词、写日记、唱歌、绘画,到了某段时间就做某件事。遇到特殊情况少做一点,做慢一点儿,但不要停下。按照这样的计划做事,惯性就会越来越大,就像列车在轨道上行驶,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
进入轨道之后,当然也需要检修。一是外部干扰,对外界不良人的引诱要及时切断;二是内部故障,如情绪不佳、旧病复发、犹豫拖拉等,最好的办法,不是批评,不是训斥,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注意力引导到做当时力所能及的实事、小事上来。
习惯培养或矫正关键在前7天,重在一个月。根据行为学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平均天数为连续21天,若要长期固定尚需不断强化,大概要90天可固定。所以习惯的培养或矫正必须持之以恒,克服浮躁情绪。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培养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所以要不断重复新建立的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它。头7天要准备吃点苦,要多一点自制,多一点提醒、暗
示,下一点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7天,再坚持一段时间,坦途就在眼前。
6.世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成。习惯在于坚持,坚持才有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是精神教育和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不良习惯的矫正过程是战胜自我的过程,靠的是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毅力。不论是习惯的培养或矫正都需要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来支持。所以要培养或矫正孩子的习惯就必须要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在此提供几种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以供使用(若要详细学习请参照拙作《孩子成功个性品质培养》意志力和自制培养的相关专题):
1.每天用3种方式,即最大声、最快速及最清晰方式读成功励志性书籍或名人传记等相关精彩片段。如《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或《人人都能成功》,特别是《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一书,最好按要求去读羊皮卷及成功誓言的相关章节。2.采用自我暗示:“我是一位成功者,我有坚强的自信,我一定能战胜自我,我有明确的目标,我有非凡的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我有严格的生活、学习计划,每分每秒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等。自我暗示的内容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弱点及不良习惯提出相应自我激励的语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自我暗示时,一定要以正面行为来暗示,如“想改掉粗心”,暗示时就要代之以“细心”,如我很细心,不论学习或做事我都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因为潜意识,它不分真假,并且没有“不”字概念。如果你暗示:“我不粗心,粗心不好,我再也不会粗心了”,结果你脑海里只有粗心这个概念,今后在学习或做事上就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粗心。再比如,考试紧张,不要暗示“我不紧张”而应暗示“我很放松,很平和”,然后再作出放松的样子:深呼吸几次,多微笑几次。3.每天坚持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以原有能力为基础,慢慢增加,小学毕业时以50个为目标),及跳绳或慢跑。跳绳或慢跑时可以采用自我暗示如:“行动坚持一,行动坚持二;控制自我一,控制自我二;战胜自我一,战胜自我二……战胜自我一二○。”等。每次跳绳或跑步时,最少要自我暗示120次。只要把这三项变成修炼自我的必修课,孩子的毅力、自制力必将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这不但对培养和矫正孩子习惯起支持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锻造了孩子成功的个性品质。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个人成长每天自我操练的内容之一,现在我每天都在进行,效果相当显著。讲述出来望能给教育界同仁及孩子带来一些启示。
在演讲咨询中,家长们经常问:“好习惯怎么培养,坏习惯该怎么矫正?”我们回答:好习惯的养成需用“+”法,即递增法。坏习惯的矫正要用“-”法,即递减法。目的也就是循序渐进,遵循“
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娟娟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老师和妈妈多次叮咛她认真写作业,可总是无效。
一天,娟娟还像往常一样写语文作业,妈妈在一边看着,发现她把“鸭”字写得还算工整,顺口就说:“娟娟,这个字写得不错,你再写一个我看看。”娟娟受到鼓励,又写了一个漂亮的“鸭”字。这时妈妈寻机一动,说:“娟娟,你要能写一行工整的字,我就送给你两个小贴士。”娟娟觉得这样做很容易,愉快地写了一行好字并获得了奖品。第二天,老师也发现娟娟的作业,有一行字写得很整齐、漂亮,便在全班表扬了她。并说:“娟娟的作业进步很大,有行字写得特别好,希望下次继续努力。”娟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妈妈趁热打铁:“如果你把3行作业写得工整,我就给你两个小贴士,6行作业写得工整,给你3个小贴士,10行作业写得工整给你4个小贴士,整个作业都写工整,我就给你5个小贴士。攒够100张小贴士,我就带你去一次游乐场。”娟娟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她很努力地认真写作业,每次都争取拿更多的小贴士,每天都在数,盼望第100张的到来。第三周她如愿以偿了。经过3个月这样的训练与积累,娟娟的作业已经旧貌换新颜了。
孩子有马虎习惯,一下子让她改过来不太现实,在矫正时代之以正面习惯培养。教育者应采用递增法循序渐进,从写好一个字开始,到写好一行字、两行字……所有字,这样孩子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好习惯,矫正坏习惯。亦可直接采用递减法,使马虎习惯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黄金准则之四 教育一致,合力最大
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这个人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效应”。 “手表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有一致性,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还包括家庭内部的一致性;也不仅仅指父母之间的相互配合,而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习惯。因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于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现在,家庭内部教育不一致的情况很多。爸爸要严管,母亲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时间长了不仅学会“见机行事”的本领,而且成了“两面派”,形成了“双重人格”,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首先父亲与母亲教育要一致。切不可对孩子说:“你爸说了也没用,得听我的,我让你怎样你就得怎样!”“听我的还是听你妈的?!甭听她的,咱俩一头。”“别听你爸爸的,他懂什么!”或者说,“你爸尽瞎说”等。这些做法不仅无益于教育孩子,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有恃无恐心理。一位父亲曾为此苦恼不已: 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学习上没什么问题,可是比较任性,前些日子因为我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事过问的就比较少了,由我爱人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但是最近,我发现孩子的任性程度达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他喜欢什么,我爱人就给他买什么,得不到就不高兴,发脾气。有一次,竟然欺负邻居小磊,我训斥他为什么要欺负小磊,他站在那里申辩说,小磊也打了他,而且对我的问话不是认真回答,并不时地望着他母亲,我生气地打了他一巴掌。这一下可不要紧,不仅孩子哭闹,我爱人对我也反目。当着孩子的面指责我,不该打孩子,并说,“孩子懂什么”,我不满地说:“都是你娇惯他,才成了这样子。”以后为孩子的事我们俩又吵了几次,可这总不是个办法……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一位女士也谈到和先生教育不一致,致使孩子肆无忌惮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我规定孩子放学后先写作业,然后再玩,先生立刻口没遮拦地来上一句:“哎呀,孩子上了一天的课了,你就让他玩一会儿吧。”结果有好多次,玩得得意忘形,忘了时间,不得不饭后补做,使晚间散步、阅读等活动不能进行,使计划流于形式。 有段时间孩子迷恋电脑游戏,一回到家就往电脑跟前凑。问他作业写了没有,他拍胸脯自我保证说,他早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然而,过了不久,老师打来电话,反映儿子好几天没有交家庭作业了。趁着这个不交作业事件,我理直气壮地取消了孩子玩电脑游戏的资格。孩子自知理亏,果然老实了几天。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儿子就开始在我面前左磨右磨,试图恢复玩游戏的资格。 那天,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因为迷恋游戏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文章,正抓着儿子一起看,做他思想工作呢。先生冷不丁从背后冒出一句:“只要不过分迷恋电脑游戏,适当玩玩游戏,还是有好处的。”先生的这句话自然深得儿子的心,于是,我作出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费。儿子更加大胆地玩开了电脑游戏,每次与同学聊天,打电话,他的话题也全是有关电脑游戏。直到这时,先生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后来我和先生经过多次促膝长谈,才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态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慢慢改变了统一联盟遏制孩子的做法,改为和孩子共同讨论,一起商量,甚至可以辩论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而孩子在我们统一认识,改变了教育方式之后变得空前地懂事起来。 儿童的想法很单纯,好坏的评判也很简单。如果他做了一件事,可能得到妈妈的肯定,但会遭到爸爸的否定,结果他会变得无所适从,时间长了他就学会了钻空子。一旦有不良行为出现,他会寻找他认为能为自己开脱责任的爸爸或妈妈做“靠山”。 其次,父辈与祖辈教育要一致。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比方对于孩子只爱吃零食不吃饭的习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呵护孩子,任其所以,而爸爸、妈妈坚持让孩子吃饭而不允许其大吃特吃零食。在这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孩子的好习惯最终是难以养成的。因为一方是这样要求,一方是那样要求,他当然逃回自己觉得舒适的一方。 父辈与祖辈教育不一致时,既使老人做法不当,也不要当面批评,要保留长辈的面子,照顾老人的尊严,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正确的教育方法渗透给长辈。例如,选择有针对性的家教文章送给他们看,有合适的电视节目鼓励老人看,念一段家教的故事给老人听,让老人一起去听专家讲座……与长辈协调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性急,要讲究艺术,不要强求老人承认错误,只要行动上有转变就可以了。 只要年轻的家长尊重老人,和老人多交流、沟通,就能化解矛盾,取得一致,达成共识。有位年轻妈妈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取得老人支持的。 孩子每天都要喝杯奶才肯睡觉,而且必须有甜味,否则,就罢吃。为此事,我和我父亲有了分歧:我父亲认为,只要孩子想喝就证明他身体需要,就应该按他的要求给他,否则,他不喝奶对身体发育会有影响。我觉得晚上睡觉前吃东西本身就不好,再加糖,肯定会长蛀牙,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更不利。儿子发现了我们的分歧,一要喝奶,便总是叫姥爷,父亲总是悄悄地给孩子的奶里放点蜂蜜什么的。我提醒父亲好几次,他也不理,我觉得不管不行了。我对儿子说:“从明天开始如果你不喝有糖的牛奶,妈妈就在你的‘表现表’上加五星好吗?”“好吧!”第二天,在儿子洗脸上床睡觉前我就让儿子喝了杯高钙奶,并主动在他的“表现表”上加了五星。儿子上床后又想喝奶,我说:“你已经喝过了,还加了五星。”儿子想了想说:“我差点忘了。”就睡去了。几天下来,儿子睡前非喝甜奶的习惯终于有所改观。随后我和父亲也谈了好几次。首先我肯定他对儿子的关心,说:“您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儿女,本该安享晚年,现在又开始为第三代操劳。没有您的参与,孩子不可能如此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我有不妥的言行,请您多多原谅。现在就喝奶这一问题,孩子已经开始接受了我的做法,希望您能支持我。”父亲见用我的办法儿子好几天没喝甜味奶,没有罢吃,也认为我的办法行之有效。第二天就开始支持我的做法。儿子一有反复,父亲也坚持只给原味奶喝,使儿子改掉了一个不好的习惯。 如果出现难以调和,统一不了思想认识和做法,那就各教育一段时间,看效果,以事实和结果说话,一切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基准。 家庭内部教育保持一致,首先,家庭成员要注意共同学习教育理论,统一教育思想,这样才能形成一致的做法。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加强沟通和交流,不能感情用事;再次,出现矛盾时家庭成员要背着孩子协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建立家族联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家庭内部教育合力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家庭内部的教育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不必爷爷说什么,奶奶也说什么,爸爸说什么,妈妈就赶紧说什么,只要大家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亲情上是和谐的,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就会有很大好处。 教育一致一个重要的含义是:不是说爸爸打、骂、训斥孩子,妈妈也要跟着打、骂、训斥孩子,而是要求双方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冲突,并不是“助纣为虐”。如爸爸打、骂孩子时,妈妈为了一致可以保持沉默,做自己的事,也可以在安慰孩子时,说明爸爸的用意,说明爸爸为什么生气,为什么要打、骂他,以后要注意什么。 一位苏州的家长来电话咨询时就谈了这样一件事: 原来孩子很好,很乐意上学,而现在孩子变得很固执、很犟。要么不想上学,就是不去;要么放学不想回家,就想在学校玩,无论怎么说,怎么劝就是不回,在家其他事情也大致是这种情况。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固执、如此犟呢?原来孩子爸爸最近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回到家也要忙工作,孩子调皮、淘气,经常影响他,一影响他,他就打骂孩子。一开始妈妈就护孩子,后来又听人说,教育要保持一致,否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她又从“护孩子”变为另一极端“助纣为虐”,与爸爸结成统一联盟,爸爸打骂孩子,她也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在家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心灵变得脆弱,所以脾气变得很暴躁、很犟、很固执。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寓言: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出去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起负起了沉重的担子,它们用足劲儿,身上青筋暴起,但是无论它们怎么拖呀拽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点儿也没有移动。并不是因为小车重得动不了,而是另有缘故:天鹅使劲往上向天空提升,虾一步一步向后倒退,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这个寓言说明,家庭与学校、社会如果不协同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孩子就会像这个小车一样,一动也不会动。人们常说:“5+2=0”的负效应,就是这个意思。孩子在学校里进行了5天的教育,回家以后,也许父母的几句话,就把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全部抵消了。 一个学校过中秋节,班上发苹果之前,老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分苹果时,孩子们主动谦让,一个孩子拿了一个最小的苹果,老师表扬他“先人后己”。这孩子受了表扬很高兴,回家对爸爸说:“老师表扬我了!”爸爸问:“表扬你什么?”孩子高兴地说:“分苹果的时候,我挑了一个最小的。”没想到爸爸却喝道:“傻帽儿!咱们跟人家交一样的钱,你干吗拿那个最小的?告诉你,下次再分苹果,你把最大的给我挑来,把这次损失给我补回来。” 学校老师利用星期天带孩子们去学雷锋做好事,孩子刚一出门,家长就喊:“上哪儿野去?”孩子说:“老师让我们去学雷锋。”家长张嘴就说:“学雷锋?你也不好好看看你那德行,就你这样还学雷锋,你学马蜂去吧。” 能否与学校配合好,关键是家长有没有主动配合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在家里说话、办事就会注意与学校同步;没有这个意识,就有可能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了“协同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合作、同步一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大于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这就是所谓协调效应。 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目前,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对我们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个配合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家长和老师不但要利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教育孩子,还要自觉地,主动地抵制不利影响,防止这种影响腐蚀孩子的心灵。要提高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如辨别能力、抵制能力、批判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学会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否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就会被抵消。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教师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就要关心社会,要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是很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也不是无能的。我们不但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改造社会的人。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就要研究社会,树立大教育观,要研究市场经济对人思想、行动的影响,要研究社会现实,帮助孩子识别美丑、善恶,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利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如正面宣传先进典型及优秀作品教育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黄金准则之五 尊重差异,讲究策略 习惯的养成受个体遗传、环境、教育和各种偶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和其生活发展的环境完全不同,再加上各种偶然事件的因素,每个人的习惯形成既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个体个性化的过程。因此习惯培养或矫正必须尊重差异,讲究策略。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育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对待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把特制的钥匙,如果用相同的钥匙去开启每个孩子的心灵之锁,那么,不是钥匙会坏,就是锁打不开。 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一般而言,每个孩子都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和潜能优势领域。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较大的个性差异。不承认这一点,教育就会失去根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会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 孩子生理上有差异,认知风格上有差异,认知水平上有差异,智力上有差异,性格上有差异,能力不同,气质类型不同,个性心理不同,所处环境亦不同,所以教育者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或矫正必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行。也就是教育者必须要做到长善救失和因材施教。我们书中给出的很多方法只能起到示范和启示的作用。运用时教育者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研究孩子的生命,读孩子生命的无字天书,通过不断尝试、反思、总结,再调整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最好的培养方法在教育者和孩子那里,只要教育者有一颗爱心和恒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而寻找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黄金法则之六: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习惯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孩子培养了一个好习惯,其他的方面也会随之进步,当孩子戒除了一个坏习惯,下一个也容易对付多了。要想效果最大化,习惯培养或矫正必须要遵循整体培养、相互促进的原则。 首先,任何成长或改变都伴随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即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建立立体培养或矫正体系。比如,品德不良儿童在认识上往往是道德无知、行为盲目;在情感上往往与教育者对立,情绪也较易外露;在意志方面则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在行为上则形成了不少不良习惯。因此,教育者对其进行教育时,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又要重视对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更要加强对意志品质的训练,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形成一个高层次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达到效能最优化。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其次,把德、智、体、美、劳、心、合等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正常的儿童生活、学习中。习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立体地、全面地去思考,而不能只是片面地培养孩子某几个好习惯。 一般来说,学习上有问题的孩子及有迷恋游戏机等恶习的孩子,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心理习惯等都有许多问题。所以,在孩子习惯培养和矫正中,要整体进行,综合治理,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产生合力作用。 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孩子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还颇多,诸如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文明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运动习惯、交往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他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而要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再次,把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结合起来。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已经养成了一些良好习惯,同时,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教育者既要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也要重视儿童不良习惯的矫正,这样才能让每个儿童健康地成长。 最后,整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在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有时单一方法很难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针对一个问题要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综合处理,进行“围攻歼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文章转自范红娥空间日志)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