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达不到这个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真的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或者说灵魂层面的爱。
一位来访者,她觉得她基本满足了我刚刚所说的条件,但她的一开始如天使一般美丽而可爱的女儿,到了四五岁后变成了小恶魔,常常失控,激烈地攻击她和丈夫,主要是攻击她。
她从未和女儿有严重分离,她读了很多育儿书,尽可能用书上的办法与女儿相处,但却收获了这样的结果,令她绝望,甚至觉得生命都没了意义。
仔细地聊下去,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她很少和女儿拥抱。这源自于她的童年,她10岁前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得不到拥抱,最后变成惧怕并抵制拥抱。
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她是将育儿书上的办法当成“任务”来对待的。
如果给孩子喂水时就只是一个任务,那么就只有奶瓶这一过渡客体存在,而无形无质的母爱就没有传递。
明白这两点以后,她开始学习,用心对待女儿,将一切任务变成与女儿一起的玩耍。譬如洗澡,当只是任务时,女儿会抓狂,但现在她仔细体会碰触女儿的身体,和她一起玩耍,结果女儿会说,妈妈,多玩一会儿,妈妈,什么时候我们还这样玩啊?
这时,洗澡这件事也成了过渡客体。但这种有心地在一起,就是彼此驯养的过程。
果不其然,随着这样琐细时刻的累积,女儿的暴力倾向变得少多了。
沈东郁的说法很科学,而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很感性。她说,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
以上片段选自武志红的《没有灵魂,只有交易——为何“苹果”会杀人》,其中的两句话再一次触摸到我的痛处,让我悔恨和流泪。
“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达不到这个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真的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或者说灵魂层面的爱。
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
我的儿子杨杨在他两岁半时,因无人能很好地照顾他,就让外婆带他去了离父母远隔万里的新疆,在新疆只呆了半年但这已经远远超过两个星期,早已属于严重分离,应该是超严重分离吧。但我们当时并没有这些知识,一点也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他回来后的反应让我们手足无措、焦虑不安,往日如天使般可爱的杨杨似乎成为另外一个人,成了一个小恶魔。他从不听我们的话,哪怕很小的事不如他的意,他就会歇斯底里、大哭大闹、又蹦又跳地发脾气,和上文来访者的小女孩一样,常常失控,激烈地攻击我和丈夫,主要是攻击我。那时的我,胳膊上、脖子上、背上经常被杨杨要的伤痕累累(现在想想当时的杨杨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纠结呀,他是想试探妈妈是否真得爱我呀!而我们却让她失望了!我们经常因为他咬人的行为暴打他,当时的我们是多么愚昧呀!其实当时的我们才是恶魔呀!)最可怕的是大多数时间,他似乎对什么事情都很冷漠,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和他没有关系,只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他3岁几乎能认识两、三千个汉字了,他看所有能看的书,甚至是大学课本《汉语言文学》,每天废寝忘食地计算百位以上的加减数学题;其他的事却一概不理会:没有是非的概念;没有归属概念;没有危险意识;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完全没有他人存在,不让做就歇斯底里地发作。
杨杨刚上幼儿园没两天,就把两个幼儿老师和园长给咬伤了,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杨杨被幼儿园开除回家。我领着杨杨回到了家,坐在地板上我抱着儿子放声痛哭,感觉自己的心要爆炸了,杨杨却神情漠然地推开我,独自玩起积木来。我更加悲痛了,而这痛不会有人能够体会,但我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说服校长接受儿子。我带着儿子去找校长,向他详细说明了儿子的情况,恳请他看在同是为人父母,为人教师的份上,接收杨杨。在我的恳求下,校长终于同意再次接受杨杨。幸运的是,杨杨遇到了有爱心,充满智慧的马萍老师和孙静老师。她们向我们详细了解了杨杨的情况后,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研究矫正杨杨的行为,鼓励、引导杨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做游戏,教育孩子们不要歧视杨杨。给我们推荐教育孩子的文章,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杨杨需要怎样的爱。建议我们一有空就带儿子去散步,去公园;每天亲亲他、抱抱他、夸奖他、鼓励他,告诉他: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最爱他的人,爸爸妈妈再也不会独自留下他,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和他在一起。
我也下决心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杨杨的养育中。由于我们自身能力的限制,修复杨杨受伤的心灵,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期间,杨杨的状态几经反复,而我们也心力憔悴。到杨杨上一年级时,他的状态让我们几乎崩溃。杨杨不知道什么是上课,老师上着课,他却在教室跑来跑去;有时下课玩得高兴,上课铃响了却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玩得不亦乐乎;自己的东西不见了,字没写好了,题没做对了,这样的小事就会让他情绪失控,大哭大闹;坐窗台、大声说话、敲东西几乎是天天要上演的剧目。(在这里我万分感谢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杨杨的考试成绩从没下过95分。不然一定会被学校劝退吧?)好在,杨杨一直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一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都是非常有耐心和爱心的老师,他们几乎天天和我沟通,让我了解杨杨在班里的具体表现,再一起针对这些问题想办法教育引导他。
在修复杨杨的过程中,我们强烈认识到对儿童心理发展知识上的不足,自己内心力量的匮乏,会像上文的妈妈一样将育儿书上的办法当成“任务”来对待的,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自觉不自觉地阻碍杨杨心灵的成长,所以这些年我一边陪伴和观察杨杨,一边不断地学习。听孙瑞雪老师、卢勤老师、杨明磊老师、杨凤池老师等一些家庭教育专家和心理大师的讲座,在网上看有关的视频,并学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和心理咨询师课程,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但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缺乏操作性,很难把它们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我又去学习一些体验式、操作式的课程和心灵成长的内观课程。我们用心对待儿子,不仅用言语和他交流更在肢体抚摸中让杨杨感受我们对他的爱,我们用心地和他玩耍、游戏;一起远足,一起爬山;每天拥抱他,对他说“我们爱你”;每天晚上给他按摩;当他有情绪时,我们不再焦虑,而是温柔地抱着他,静静地听他述说或发泄;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成为一个好孩子,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观念上的改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自己。
现在杨杨已经上初一了,虽然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他每天都在进步,内心一天比一天快乐和丰盈。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养育孩子是生命中一段艰苦然而美好的旅程,这个旅程会让我们有许多烦恼和焦虑,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幸福。因为这段旅程逐步完善了自我,提高了我们的情商,使我们成为更合格的父母,和更完整更温暖的人。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