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用心陪伴,共同成长

9年前 [12-06 18:30 周六]
 

“十一”假期,孩子每天都要去老师那儿弹古筝。我有时真有些不忍,但一想,平时也没有时间,只有周末和放假的时候。平均每天弹一小时左右,还是去吧。

  有一天,我开车送女儿弹琴,她突然说,“妈妈我不想弹古筝了。”看到她认真的样子,我有些惊讶,但还是很平静地说:“为什么不想了?是曲子太难了,还是老师说你了?”“都不是,我就是不想弹了。”“女儿,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轻易就放弃了,多可惜啊!”“可是我就是觉得古筝没有钢琴好听,钢琴还能边弹边唱,而古筝就只能弹。”“古典乐器就是这样的特点啊?”“妈妈你陪我。”“好吧!”

  带着一丝无奈,我停好车,和女儿一起走进了练琴的地方——地下室。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小地下室里已经有几个女孩在练习了。七台长长的古筝静静地搁置在架子上。琴房里,几个人同时刮奏琴弦发出的尖锐急促的音乐声听起来真的不轻松,耳朵挺累的。想到平时我把女儿送到琴房就匆匆离开,仿佛离开稍慢耳朵都会罢工,那女儿的耳膜更脆弱,她会不会也烦躁呢?这和她不想练古筝是不是也有关系呢?

我坐在小沙发上。不看手机,不想心事,就把这段时间当做自己要练琴的时间,这样想着心就静了。要从众多高低不同、舒缓不一的琴音中辨识出女儿的乐音,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女儿熟练地进行指法练习,不时地偷瞟我一眼,微微一笑,又继续弹。古筝老师可能看到我这个家长好久没有“亲临现场”,今天忽然前来,心里也有些诧异,有意无意地对女儿格外关注,口中哼唱着女儿弹奏的曲子,还不时地纠正指法,语气比对其他孩子要耐心,表情也柔和很多。我看到女儿练得越来越投入,越来越专注,似乎也被曲子的情境所吸引。

 一连几天,我都和女儿同去练琴。我的“坐镇”,让女儿明显安定了很多。

反思这件事情的处理虽然不是很有智慧,但是有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可能比较靠谱,就是理顺了孩子的情绪。记得《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一期专题就是“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我想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陪伴她,一是理解她的心情,二是理解她的处境,这样使老师等外在的条件无形中转化到有利于弹琴的方面。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不会太严重了。

和孩子共同面对练琴的问题,共同成长。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