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0-6岁孩子【规则建立】指南

9年前 [02-06 05:59 周五]

0-6岁孩子【规则建立】指南



    说起给孩子立规则,很多爸妈都为之犯愁。

  “孩子都3岁了,可是一点都不听话,没点儿规矩,这可怎么办?”

  “孩子2岁了,可以帮他制定规则了吗?”

  “刚刚建立好的规则,下一秒就给打破了。怎么跟孩子建立规则好呢?”

  “孩子小时候是不是都没规矩?等孩子大了,懂事了,应该就好了吧?”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给孩子建立规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然而,只要方法得当,建立规则也没有那么难。今天,我就来说说,怎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规则。

  0-1岁,安全感是建立规则的基础,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生活环境

  很多人都说,孩子1岁之前不需要讲规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对。所谓“不讲规则”,说的是不要硬生生地讲规则的条例。这样做,孩子不仅听不懂,而且还会伤害他的安全感。但是,立规则的预热是需要做的。

  第一个要做的是,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规律、稳定的作息习惯。好习惯其实就是守规矩。所以,从孩子出生起,到1岁,父母该做好的一件要紧事,就是给孩子一个安稳、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一个固定的抚养人。

  头一个月开始,就需要逐渐地帮孩子区分白天、黑夜,白天就多陪孩子玩儿,到了晚上,就尽量保持平和、舒缓的节奏。

  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安排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安稳的生活节奏,比如到点睡觉、饭后就散步、定期带孩子出门HAPPY,睡前放音乐等等。

  其次,就是要跟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最好自己带,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给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后面往往会花更多力气去修补。而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之下,孩子与父母是彼此依恋、信任的关系,父母想要给孩子立规矩,自然就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这个时候的孩子,大人做好安全防护,多用夸张的表情和言语去跟孩子互动。6个月以后,孩子开始坐起来,慢慢会爬,会走,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探索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这个时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大人的表情来判断探索动作是否安全——他们知道微笑表示赞许,而惊恐或者生气的表情,会让他们撤退或者犹豫不决。所以这个时候,可以用表情来让孩子感受规则。

  同样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不”的含义,所以,避免让孩子陷入危险之中,不需要大声说“不”,把他抱起来并带他离开危险的地方就好了。

  TIPS:

  为满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父母需要消除家里的安全隐患,比如电插头、尖锐的桌角等,都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险物品和贵重物品,也要远离孩子的视线。

  1-2岁,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规则

  通过前期有规律的养育,孩子一般1岁以后,会渐渐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会开始对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或物体摆放的空间等,出现近乎执拗的坚持。比如,进门时拖鞋必须放在某个位置,谁的手机响了必须由谁来接电话,吃饭时全家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现变动,就会特别敏感,甚至大哭起来。

  可以说,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初步形态,并由此逐步上升为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满足孩子的秩序感,并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规则。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纳他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对秩序的要求,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宝宝,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共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平息宝宝的情绪。

  这个阶段的孩子,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的要求上。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不要随意更改它们的位置。同时,可以引导宝宝自己收纳整理玩具,建立用完东西归还原位的规则,让宝宝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2-3岁,别和独立期孩子硬碰硬

  2岁以后,孩子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帮孩子建立规则。不过,孩子同时也进入到第一个独立期,或者称为叛逆期。他们不喜欢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尝试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帮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会做得越得劲儿。 所以,在规则的执行中,别跟孩子硬碰硬,换个思路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比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见后大声呵斥:你不能这样做,脏!这一反应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下次孩子想起来的时候,还会去玩垃圾桶,因为玩垃圾桶的乐趣又增加了一个:可以刺激爸妈。其实,当孩子在干什么“坏事”的时候,父母只需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孩子很快就会忘掉自己刚刚在“钻研”的东西,这就是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神奇之处。

  你还和可以让孩子学会排序,有些孩子吃饭前听到爸妈让他去洗手就不情愿,硬是要直接吃饭。为了让孩子养成吃饭之前先洗手的习惯,建议换一个语序和孩子说话,把“吃饭前必须先洗手!”换成“我们洗干净手,然后吃饭。”这一招也许对有些孩子不奏效,那么你再把“洗手”换成“玩水”试试——让孩子体验到,规则并不都面目可憎、严肃无趣,而是有意思的、值得遵守的。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快,他完全能够理解说“不”的含义,对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也会果断地说“不”。这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所以,如果要和孩子说“不”,首先要允许孩子说“不”。这样,孩子才有说“不”的安全感。同时,爸妈还应帮助他将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他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当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会尊重并能接受别人向他们说“不”。

  这个时期,不建议过多地设立违反规则的惩罚,因为这样的负强化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让他承担自然的行为结果就好。

  比如,孩子打其他小朋友,第一次你需要告诉他不能打人,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方式是握握手,或者拍拍肩,而不是打人。如果孩子再打人,你要坚定地向宝宝再说一次“不”,并说明结果:被打的小朋友会很疼、会哭,还可能会还手打你,也会把你打疼。你也可以模拟和孩子互打的情景,让孩子知道被打是疼的。当然,如果孩子打人后,对方还手打了他,不需要护犊。问清楚情况,及时跟孩子阐述这个自然结果:打人之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TIPS:给叛逆期孩子立规则要点

  1、 规则要清楚、具体,让宝宝容易理解,让他知道可以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么。比如,“你生气了,可以打毛绒玩具或枕头,不可以摔妈妈的手机”,而不是“不要乱扔东西”。

  2、 多建立正面的规则,避免使用消极地责备、威胁和抱怨,如,“为什么你总是在床上吃东西?”“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你不要总是……”

  3、 立规则的过程中,爸爸卷入,孩子的规则会建立得更好。

  4、 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讲规则,在他哭闹的时候,听不进任何话。这时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复下来再立规矩。

  5、 给孩子抉择的时候,提出来的条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开空头支票,孩子才会清楚地知道家长讲话算话,慢慢地,亲子之间才会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 有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建立规则更重要。

  3-6岁 温柔而坚定的制定规则的界限

  3岁以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几基本上已经建立好,并慢慢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接触到陌生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和尝试各种行为,并通过了解行为的后果,来判定规则的边界。

  爸妈可能会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淘气了,总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坏事。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想看看规则的边界在哪里。所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对同一种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有助于强化适宜的行为,抑制不适宜的行为,宝宝才能逐渐将规则内化,形成自觉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有些爸妈,经常一时心急,就噼里啪啦给宝宝一顿训。训过之后又觉得愧疚,再加倍补偿宝宝,这样的教养方法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会变得情绪反复起来。还有些隔代教养的家庭,爸妈和爷爷奶奶的规则执行标准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规则的真正边界,而成为“两面派”。

  在坚持规则的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失控,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大,甚至是采取体罚等方式。这都属于负强化,最后只会让孩子发现,扔东西是可以引起妈妈的一系列反应。别忘了,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父母也会是探索对象。

  所以,制定规则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温柔又坚定。

  TIPS:

  这个阶段,孩子仍然处于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几率会比较大。父母需要帮助宝宝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

  2、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最后,再提醒一下亲爱的父母们: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规则不要太多,建立原则性的规则就好,规则太多,往往会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另外,规则的建立不能刚性太强,有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做一些弹性的改动,而且孩子越小,弹性越大。刚性太强的规则过于严厉,孩子往往很难执行。

  当然,规则的主体需要坚持。比如我跟开心说,冬天太冷不能吃冰激凌,但是有一次去哈尔滨,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冰激凌店,味道非常好,我不想让她错过,于是我就给她买了一个最小的,并告诉她:“妈妈不想让你错过这个美味的冰激凌,所以给你买了一个,不过这是个例外哦。一般情况下,冬天不能吃冰激凌,因为太冷了,常吃肚子会疼。”那天之后,她还是会遵守原来的规则,并没有吵着再让我破例买冰淇淋。因为她知道,妈妈在合适的时候会满足她的要求。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学术总监、开心妈妈——主创的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不仅坚持发布大量原创育儿文章,还提供一对一的答疑,同时也是对爱奇艺同名脱口秀节目的内容补充和拓展,只期望给为当下嘈杂的早教市场所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专业的科学早教知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