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简约育儿,给孩子优雅童年(转)

9年前 [02-06 10:04 周五]


随着大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复杂,不知不觉孩子们也被带入了这种混乱。现在孩子的生长环境也变得复杂:人们更忙、节奏更快快、压力更大、情绪更躁动、产品更复杂、物质过丰、噪音过多、选择过多、有害化学物全面入侵……大概空中的电磁波都更加密集泛滥吧。

    孩子是被我们直接带进了这样一个不宁静的世界,我们对此可能已经麻木,但孩子是敏感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帮助孩子清静下来、简单下来,就是我们家长的一项重要养育责任。


一、简化家庭环境

    减少家庭装修的复杂度。屋里的装饰尽量简化,东西少一些;增加物品的文化艺术含量和自然含量;颜色、图案、灯光不要太复杂。

二、精简玩具

    减少玩具数量;少买电动的、塑料的、所谓教育性的玩具。比较理想的玩具是素材类的玩具,比如积木、石头、面、橡皮泥等等。越是能发挥孩子自己作用的玩具越好,越是制造商发挥作用多的玩具越不好。

三、减少噪音

    偶尔有噪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的噪音。怎样减少噪音?首先,父母自己说话声小一些,不喊叫。另外,我觉得很多家庭的噪音来自电视。有时,我们开着电视当背景声音,填充虚空寂静,好像这样可以显得更热闹,更有家庭氛围,而这种持续的背景声音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都有影响。Dr.Kong 江博士建议关掉电视,让屋里静下来,孩子可以玩得更好。

四、不吃多、不穿多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有时不容易做到。我们多多益善的心情很容易控制不住,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

五、减少选择

    应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但大人要控制选择的项目、难度和次数。家长自己的生活里也要努力减少选择,否则,我们自己选择时的焦虑状态孩子都会觉察到。


六、降低物质享受档次

    少买东西,我们会觉得对不住孩子,我们总想用东西来补偿自己没做到、没做好的地方。物质世界是别人的,精神世界是自己的,用物质来填充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悖论。少给孩子买东西、少送点礼物,控制给孩子物质满足的劲头。

七、接触电子产品要有度

    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对孩子诱惑很大,家长要适当控制,尤其是不能把会玩当作聪明去夸孩子。当然也不必因此训斥孩子.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充电,让他自己想办法,顺理成章的减少孩子沉溺电子产品的时间。

八、减少活动的广度,多挖掘深度

    孩子稍大一些,有的家长不知不觉就给孩子安排了很多活动:上早教课、去游乐场所玩、学各种班、上饭店吃饭、旅游……我们很容易觉得活动越多就越能帮助孩子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有时,过多的活动实际上超出了孩子所需,造成负担,孩子因此而疲劳、有压力,缺乏闲暇和独处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就能高质量地玩。给孩子更多闲暇和自由,这比给他安排很多活动更重要。

九、对孩子的管教要逐渐进行

    建立家庭规则,不必一步到位,很多时候大人孩子都烦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标准过高、要求过多。

寓教于乐,管教好比有营养但味道不那么诱人的食物,是要就着很多美味,跟很多乐趣搭配在一起,才能吃得下去的。管教急不得,贵在坚持。

十、少批评、少纠错、少夸奖、少比较

    多引导孩子关注事情本身的收获和乐趣,多鼓励进步和努力。常常家长的评判并不客观,给孩子不必要的强化和压力。

十一、少干涉

    无论是玩,还是其他一些生活小事,我们少干涉少插手,对孩子更好。只要我们让他知道,如果需要帮助,我们随时提供,就可以了。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十二、建立固定程序和家庭仪式

      秩序多了,混乱就少了,而简约育儿的核心就是减少混乱。固定的生活程式可以让生活比较容易预测,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十三、家长减压

      大人压力减少,情绪就更稳定,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更稳定的环境。减压可以有很多具体办法:比如推掉一些社交活动,少消费,以减少挣钱压力;大人换班带孩子,给自己休假机会:打坐冥想练瑜伽……

十四、家长减少焦虑和担忧

      有时,我们容易生出更多的焦虑和担忧:我是不是应该会做80种早餐?我的话有没有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相信孩子此刻正在开心地玩、健康地成长。家长放心的心情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十五、教育不超前、期望不过高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他在给兄弟的书信里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孩子早慧,很可能有其代价。不让孩子错过童年,是我们家长的责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超负荷的刺激和信息对孩子成长有害无益。养育孩子也若“烹小鲜”,少做无谓的折腾,掌握好火候,节制我们的付出和管教,效果会更好。

      我们都希望能培养一个安静专注平和、目光和内心都很清澈的孩子;同样,我们也希望自己是一个目光和内心都更清澈的人。

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gzNDMwNA==&mid=202460439&idx=1&sn=c4d18b01f2d8a60cec3306e8c761fc98&scene=3#rd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