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考试成绩与买衣服挂勾,粗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仔细琢磨,却很值得探讨。
首先,为什么要买衣服?是孩子本身的需要?还是对孩子考试达标(这里的标准是指亲子双方共同商定的标准)的奖励?
如果买衣服是孩子本身的需要,那么与考试成绩就是两码事。以成绩不达标为由取消买衣服的计划,实在有些牵强。在这里,妈妈有使用权威表达情绪的嫌疑,基本没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孩子则处于弱势地位,难怪感到十分委屈。
如果买衣服是对孩子成绩达标的奖励,成绩不达标,奖励自然取消,即然是顺其自然的事,妈妈为什么还会有负面情绪呢?我推测有以下可能:
1、即使取消了买衣服的计划,妈妈仍不能接受孩子的考试结果;
2、妈妈以为只要有奖励,孩子一定能达标,而结果却未能如愿;
3、妈妈因其它原因不高兴而怪怒于此事。
生活中,类似将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拉扯到一起,结果却弄得亲子气氛紧张,问题也没得到彻底解决的事例还很多。比如:因孩子淘气取消出去玩耍,因作业完成不好取消看电视甚至不允许孩子按时睡觉等等。类似问题确实可以让父母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但如果能从以下方向去思考,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1、如果事先约定将两件事中的后者作为前者的逻辑后果,比如,约定作业没完成就取消看电视的资格,那么,“不能看电视”就是“没完成作业”的逻辑后果,让孩子自己承担就行了。如果此时父母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孩子就承担了双重后果,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如果此时父母有负面情绪,可问问自己:我究竟为何如此生气?)。
2、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可以就事论事进行思考并想办法,切勿将无关事情扯入其中,否则,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转移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注意力,不利于长期效果的实现和巩固,孩子的负性情绪长期累积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前例,孩子考试不达标,首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我坚信,每个孩子都希望能考个好成绩);然后,如有约定,平静地告知孩子按约定执行,此时可对孩子不能买衣服再次表达同理。如没约定,衣服照买;最后,择时和孩子一起讨论考试问题。
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问题思考模式并反复实践总结,潜移默化中,孩子在规则、情绪、内在动力方面一定会有积极变化。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