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喊人”是小事?大事?

9年前 [03-11 11:01 周三]

文/卓红

一次,我走在回家的小道上,一辆自行车从我身边驶过,车上好似爷孙俩,孙子大约六、七岁。爷爷说“你回家去,要叫奶奶哦!奶奶这么辛苦,你不叫她会生气的。”望着爷孙俩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不禁瞎想起来。

也许在爷爷眼中,孙子不太爱喊人,爷爷想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孙子的目的,这让我想起邻居的小女孩。从小女孩上幼儿园起直到上小学了,每次在楼道与小女孩和奶奶相遇时,奶奶总会说:“叫阿姨!”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奶奶又接着说:“这孩子就是不爱叫人!”有一次,又与小女孩在楼道相遇了,这次没等奶奶开口,小女孩就主动招呼了我:“阿姨!”我想,这次奶奶一定很高兴,而且会表扬孙女。出乎我意料的是,奶奶说:“你大声喊阿姨嘛!这孩子,声音太小!”我禁不住为孩子的进步总是赶不上成年人的期望而有些伤感。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在你身边,是否有过类似的事发生?

爷爷的迂回方式,可能会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但却极有可能在孩子内心产生不情愿、被强迫甚至负疚的感受,如果经常长期有这样的心理感受,累积到成年,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如果换个方式,直接坦率地告诉孩子,“你一回到家就叫奶奶,奶奶会很高兴”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会自觉重复这样的行为,时间长了,就会固化为习惯,这不正是爷爷所希望的吗?

奶奶的不信任和指责,给孩子传递了“你不好”的信息,不利于孩子自信的培养,对孩子行为的改善效果并不佳。如果奶奶自己大声招呼人(而不是要求孩子),以正面行为带动孩子,孩子越小,模仿能力越强,一旦孩子主动招呼人,即使声音很小,也要立即鼓励,让孩子因感受到成人的肯定,而产生愉快感和价值感,最终将“喊人”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孩子喊人”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甚至襁褓中的婴儿,刚刚学走路的幼儿,都会被要求与人打招呼,从中可见家长们对孩子的良好期望。“孩子喊人”是大多数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的一个折射,这样的观念与行为,很可能导致与我们的教育愿望相去甚远。

正如世界上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作为一个独立且充满生机的生命个体,孩子更需要的不是被改变,而是成年人用睿智的眼、平和的心去发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可以且能够做到的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个性特征,正面直接表达对孩子行为的具体期望;用成人的正面行为带动孩子;随时捕捉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肯定,逐渐将外在推动力转化成孩子的内动力,促进孩子心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幸福的社会人。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